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系列 — “希波战争”之普拉提亚战役、提洛同盟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以希腊半岛的产出来说,肯定是无法供给这多出来的数十万波斯大军的。在丧失制海权之后,薛西斯进行战略撤退的决定并没有问题。不过,毕竟波斯陆军已经推进到了科林斯地峡,在没有一场像样的陆战之前就全面撤退,实在是有些不甘心。因此在考虑再三之后,薛西斯的女婿马铎尼斯(Mardonius),以及一支经过挑选的波斯陆军,被留在了希腊。在希腊人的记录中,这支留守希腊的波斯军,数量仍然高达30万之巨。当然,出于自夸的原因,这一数字很显然被夸大了,结合考古方面的证据,这支军队的数量当在10万出头。  单从数量来说,波斯军队现在已经与希腊联军所能集结的兵力,数量大致相当了。这也意味着,即使不依托地形,希腊方面也有机会在正面决战中获胜了。即使是打持久战,地缘优势也在希腊人这边。对于这种局面,留守的波斯军队主帅当然也十分清楚了(他是志愿留下来的)。他之所以敢在大军后撤之后,留在希腊孤军作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认为自己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现在反抗波斯帝国的,主要是雅典人和伯罗奔尼撒人。最起码马其顿和塞萨利这两个板块,目前还在受着波斯人的管控(尤其是马其顿人,看起来还很忠于波斯)。依托这两个希腊北部板块,完全可以和阿提卡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二是斯巴达和雅典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以及希腊那种城邦林立的格局,给波斯人在外交上,留下了很大的纵横空间。如果能善加利用的话,十万波斯大军仍然在这个半岛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为了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外交空间,也为了自己的安全,在萨拉米斯海战之后,留守的波斯军队并没有继续占据雅典城,而是放弃了包括维奥蒂亚地区在内的整个阿提卡半岛,撤至了塞萨利盆地过冬。在此之后,雅典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城邦。一切看起来,又回到了温泉关之战前的格局。  虽然海战的胜利,让雅典人重新回到了雅典,但他们也知道,波斯人留在塞萨利不是渡假的,陆战再所难免。因此,雅典希望斯巴达,能够从整个希腊联盟的角度出发,与自己一起保卫阿提卡。从地缘格局来看,温泉关一线无疑还是构筑防线的最佳选择。有了之前的教训,希腊人完全能够在这个空当期(双方都在过冬),集结更多的兵力和物资,在温泉关和阿诺披亚间道,依托地形打造出一条坚固防线来。  然而在波斯兵临城下的压力消散之后,斯巴达和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对于是否要为雅典人流血,又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毕竟从地缘格局上来看,他们完全有机会躲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看着雅典人在前面为整个希腊承担压力。就算波斯人最终冲破了雅典人的防线,重新占据了整个阿提卡半岛,依托凭借科林斯地峡所打造的防线,也能够让伯罗奔尼撒人阻挡波斯人南下。对于斯巴达人的这种小算盘,雅典当然是十分不满意了。既然斯巴达人不愿意在陆地上帮助雅典,那么雅典同样没有必要在海面上保护伯罗奔尼撒了。为此,雅典海军也脱离了联合舰队,让斯巴达人和他的盟友们,去独自面对波斯海军。  此时的波斯海军,已经退至了爱奥尼亚,停泊于紧邻小亚细亚的萨摩斯岛上休整。尽管这次远征损失惨重,但波斯帝国毕竟家大业大,希腊人并不能就此认为,海上威胁已经消失。尤其是波斯陆军还在希腊半岛北部留守,波斯海军从战略上来看,可以肯定会卷土重来。有鉴于此,公元前479年春,失去雅典海军的希腊联合舰队,进驻了爱琴海的地缘中心——提洛岛。当然,失了雅典海军的支持,斯巴达和他的盟友应该很难期盼一场海战的胜利。这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自己留出足够的预警时间罢了。  希腊人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也正是波斯人想看到的。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波斯人认为自己比较有机会说服雅典人。因为当下雅典人的位置是最尴尬的,如果拼死抵抗波斯的话,等于让斯巴达人坐山观虎斗捡便宜。然而这场战争,其实算是雅典人挑起来的(从波斯的角度)。当初那么艰难,都没有投降,现在局面已经发生逆转,就更没有理由言和了。当然,雅典之所以不愿言和也是有自己的底气的。一则他们不相信斯巴达人会真的坐视波斯大军,逼到自己家门口;二则雅典还有强大的海军,退一万步讲,他们还可以向意大利方向转移,把烂滩子丢给伯罗奔尼撒人。  既然雅典人还是不准备归附波斯,那么驻扎在塞萨利的波斯大军,也就没有理由再等下去了。公元前479年春,波斯大军沿原路线,穿越温泉关、维奥蒂亚逼近雅典。正如我们之前所分析的那样,在没有得到斯巴达支援的情况下,雅典人也没有傻到独自到温泉关,去死磕波斯人。在波斯人到来之前,他们就把人口尽数转移到了萨拉米斯岛上,再一次把一座空城留给了波斯人。  雅典人这样做,与其说是避祸,更不如说是向斯巴达人示威。如果你们还准备坐山观虎斗的话,那就等着波斯人兵临城下吧。当使者将雅典的打算,告诉斯巴达人时。斯巴达人也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为此,十天之后,斯巴达和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终于离开科林斯地峡,向北进发。在此之前,斯巴达人也同样做好了两手准备,在这十天当中,他们倾尽全力完善了科林斯防线。也就是说,一旦前线战事不利,伯罗奔尼撒人是不会在阿提卡半岛上多呆一分钟的。  斯巴达人的北上,多少有些出乎波斯人的意料,这使得他们各个击败的计划落空了。现在,波斯人面对的,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战。从技术上看,再占据雅典已经没有意义了。对于以机动力见长(骑兵优势)的波斯军来说,在开阔地上与对手决战,会更利于展现自己的优势。  就地形来说,雅典及其周边地区,其实有很多开阔平原适合波斯人战术的。然而鉴于马拉松之战的阴影,已经没有必胜把握的波斯人,并不太愿意在雅典人的土地上,与对手决战(天知道熟悉地形的雅典人,又会下什么套)。有鉴于此,波斯人在放火焚毁了雅典城之后,开始向阿提卡半岛中部的维奥蒂亚地区转移。在那里,底比斯人就算不是真心诚意的做波斯人的盟友,也不至于拆台。  最终,波斯人也并没有选择底比斯的腹地做为决战地点,而是向南移动到了维奥蒂亚地区西南的“普拉提亚”( Plataea )附近,构筑堡垒准备与希腊联军决战。说到普拉提亚这个地缘标签,其实在上一场波斯战争中就已经出现过了。在马拉松之战中,我们曾经提到,在雅典人孤军作战时,曾经有一个小城邦提供了一千人,与之并肩作战,这个城邦就是“普拉提亚” (战后出于感激,普拉蒂亚人获得了雅典公民权)。普拉提亚人之所以支持雅典人,是因为雅典人之前曾经帮助过他们抵御过邻国的入侵。因此,尽管在地缘位置上,属于底比斯人的势力范围,但普拉蒂亚人并没有象底比斯人那样,投靠波斯。  普拉提亚之所以愿意和雅典捆绑在一起,是基于他们与底比斯有着结构性矛盾。因为基菲斯河下游,并非是维奥蒂亚地区唯一的大块低地区。在这条河流的南边,还有一条东西向横切阿提卡半岛,并最终在注入埃维亚湾的大河——阿索普斯河(英文名Asopos。希腊名Ασωπ??)。普拉提亚人的悲剧在于,他们所拥有的那条独流入海的小河,位于阿索普斯河上游的南部。而阿索普斯河谷,则为维奥蒂亚地区最为强大的城邦——底比斯所控制。  阿提卡半岛山地围边、腹部开阔的地理结构,使得位于中部底比斯,拥有更多可供农业开发的低地。加之地处希腊半岛南北交通枢纽上,底比斯才成为了希腊三强之一。而位于阿提卡半岛边缘的普拉蒂亚,所能承载的人口和地缘位置,都不足以使之成为了一个强国。普拉提亚的优势在于,它与雅典所控制的阿提卡大区,仅仅一山之隔(基塞龙山)。也就是说,尽管从地理位置上看,普拉提亚属于维奥蒂亚板块。但如果它不想为底比斯所控制的话,可以指望雅典的帮助。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底比斯人会视普拉提亚为眼中钉,而普拉提亚人又寄希望于雅典,帮助他们保持独立了(包括雅典为什么要力保普拉提亚的独立)。在大国相争的地缘政治舞台上,象普拉提亚这样的城邦,虽然并没有左右战局的能力,却又往往因为特别的地缘位置,有机会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赢得生存空间。这一次,波斯人把战场摆到了底比斯与普拉提亚相接之地,也正是因为这里是底比斯与雅典势力范围的交接之处。  事实上,在斯巴达人失守温泉关之后,普拉蒂亚和另一个没有投降波斯维奥蒂亚城邦,都已经被波斯大军扫平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波斯人还是将防线,构筑在了阿索普斯河北岸。在此决战的好处在于,他们的背后就是最忠诚的盟友底比斯人(不用担心被抄后路)。  如果决战最终在波斯人预设的战场,那么此战就不应该被称之为“普拉蒂亚战役”,而应该叫作“阿索普斯河战役”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再接着分析。

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大区”,与底比斯所在的“维奥蒂亚”之间的地缘分割线,主要是由西部的“基塞隆山”,以及中部“帕尼萨山”所组成。普拉提亚地区背靠的,就是基塞隆山。以希腊人的兵种特点来说,他们当然知道在开阔的平原作战,并不是自己的强项。因此翻越基塞隆山,进入普通拉提亚后,希腊人并没有继续前行,而是沿山麓布阵。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波斯人的骑兵军团,无法迂回到希腊联军的后方。  问题是,波斯人也知道进攻有“靠山”的希腊联军,将很难施展自己的优势,因此也希望对方主动发起攻击。一如马拉松之战的情形一样,双方就这样对峙了数天。最终打破沉寂的,仍然是希望速战,且自认为实力占优的客军。不过面对希腊联军延绵数公里的防线,波斯人并没有象马拉松之战那样以步兵强攻。开阔的地形,让波斯人有机会采取游牧民族最惯常的战术——“骑射”。即以骑兵冲至希腊军阵之前,一轮轮的放箭。  以我们解读汉匈之战的经验来看,破解这种“骑射“战术的最好办法,就是你的弓弩数量比他更多、射程更远。不过,在这方面,希腊人并不占优。当然,希腊人如果一直龟缩于山地防线的话,波斯人对他们的实际杀伤也是有限的。  假如战局一直这样僵持下去的话,时间应该是站在希腊人这边的。基塞隆山背后就是雅典和伯罗奔尼撒,拥有地利、人和优势的希腊联军,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角度看,后勤补给都会更加安全。然而波斯骑兵久攻不下的局面,却让希腊人看到了获胜的机会(波斯骑兵在进攻中,主将还意外阵亡)。因此当波斯人暂时停止进攻后,希腊联军开始放弃他们的山地防线,向阿索普斯河推进了。  希腊人向前推进数公里后,在阿索普通斯河南岸,依托一些低矮的丘陵,重新布设了阵型。很显然,单从地形角度来看,这道防线肯定不如他们在基塞隆山北麓的防线坚固。不过更大的隐忧在于,波斯人终于可以有机会,迂回到他们的背后了。不过借着夜色迂回到希腊防线背后的波斯骑兵,并没有选择配合主力,前后夹击希腊人,而是直接深入基塞隆山,截击希腊人的补给线。意识到自己犯错的希腊人,决定重新退回基塞隆山山麓,以保护自己的补给线。  以这种情况来看,波斯人最初的进攻不利,很可能是在诱使希腊人放弃山麓防线,推进到平原地带与自己决战。只是要是希腊人退了回去,战争很可能进入拉锯状态了。这是波斯人最不愿意见到的局面,因为依托自己根基之地的希腊联军,能够不断从后面调集人员、补给。而此时的波斯人,在补给上已经出现了问题。  如果波斯人不是那么急着决战的话,他们完全可以退回底比斯,甚至塞萨利去,与南部那些反抗者,形成战略对峙状态。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本来就内部矛盾重重的希腊联军内部,在没有亡国的紧迫感时,并不会主动进攻波斯人。这样的话,战略主动权反而到了波斯人这边,因为对手松散的结构,终究会让他们用外交手段找到突破口的(那些已经归附了的希腊人,比如底比斯人很愿意充当这样的说客)。  最终急于一战定乾坤的波斯人,还是没有选择这样的保守方案,而是对希腊联军发起了总攻。也许波斯人想的是,一旦攻击不能得手,再撤回去缓图之。不过波斯人忽视了一点,他们自己的阵营也不是铁板一块,要是在这种五五开的战役中大败而归的话,那些从亚洲而来的仆从国部队,以及被征服的希腊城邦,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事实上,在战役进行当中,这种风险就已经出现了。在希腊人准备从阿索普斯河南岸退回基塞隆山防线之时,之前就劝说希腊联军弃守滕比河谷的马其顿人,又一次悄悄向希腊人透露了波斯军队准备决战(而不是相峙)的信息。这也使得希腊联军在最后的决战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调整。很显然,波斯人所施加的强大压力,反而成为了希腊联军之间的粘合剂。现在,波斯军队不得不面对一支,兵力与自己相当,且愿意互助互保(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希腊联军了。  关于最后决战的详细细节,喜欢军事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我们所能做的,更多是从战略角度分析双方的得失。最终在各方通力合作下,希腊联军成为了“普拉提亚战役“的最终胜利者。波斯帝国对希腊本土的第三次入侵(第一次未遂,第二次马拉松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当希、波两军在希腊半岛决战时,双方的海军也在小亚细亚半岛进行一场最后的海战。鉴于斯巴达人北上支援了自己,雅典海军也重新加入了联合舰队,并开始向停泊在爱奥尼亚的波斯海军主动发起进攻。如果说在陆地上,波斯人还有一定心理优势的话,那么通过萨拉米斯一战,信心爆棚的一方就是希腊海军了(所以才敢主动进攻)。  巧合的是,这场海战结束的时间,与普拉提亚战役是同一天,胜利者也同样是希腊人。波斯海军覆灭的地点,在与萨摩斯岛隔海峡相对的“米卡勒岬“(cape Mycale),因此这场海战也被称之为”米卡勒海战“。不过这一次,帮助希腊人取胜的就不是喜欢在海角登陆的”神风“,而是希腊人自己了。一方面,波斯海军此时已如惊弓之鸟,无心再战了;另一方面,看到独立希望的爱奥尼亚人,当然不会放过反戈一击的大好机会了。  胜利之后的希腊海军,乘势北上达达尼尔海峡,在公元前479年冬拔除了波斯人在海峡西岸的最后据点。这也相当于宣告了波斯帝国内部,再无一寸欧洲领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精心准备了十年,以举国之兵都未胜之后,波斯帝国在此后,应该再不会对希腊感兴趣了。问题是,波斯帝国没兴趣西扩了,雅典人东扩的兴趣却被激发起来了。最起码,已经取得爱琴海制海权的雅典,有理由认为,自己有实力帮助包括爱奥尼亚人在内的那些希腊殖民地恢复独立了。  公元478年,以雅典为首,包括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半岛沿岸的希腊人城邦在内的“提洛同盟“成立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联盟的金库设在爱琴海的地理中心——提洛岛上。这其实也反映了海洋文明的一大特色,那就是重”商“。换句话说,在海洋文明中,政治联盟不过是经济联盟的衍生罢了。  对于波斯帝国来说,他可以容忍希腊成为化外之地,但希腊人在自己眼皮底下,把海岸线剥离出去(希腊人等于在所有的天然港口殖民了)的举动,却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因此,在提洛同盟成立之后,雅典代表希腊,带领着它的海洋同盟,与波斯帝国又进行了长达30年的拉锯战。  如果雅典准备深入亚洲腹地殖民的话,他们很难有机会战胜波斯帝国(虽然开始衰弱了),但要是只图谋独立那些海港城市的话,雅典和提洛同盟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最终在公元前449年,雅典和波斯终于结束了战争,签订了和约(卡里阿斯和约)。提洛同盟除了得到了爱琴海沿岸地区的殖民权以外,还取得了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这样就可以顺利的与黑海地区贸易,甚至殖民了)。出于对等原则,希腊人也承诺不影响波斯在小亚细亚腹地、塞浦路斯岛,及北非地区的统治。  应该说,希波战争以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结束,整个希腊地区及欧洲,都可以说是最终的受益者。不过这当中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出力最大的雅典了。经由这场战争,雅典俨然成为了地中海第一海上强国。公元前454年,雅典甚至将提洛同盟的金库,从提洛岛迁到了自己家里。这也标志着提洛同盟,由一个平等政治联盟,转化为雅典一家独霸政治体了。那些原本由同盟成员交纳并共同决定用途的”盟金“,也变异成为了必须向雅典缴纳的贡税了。正是因为这一转变,这一阶段的提洛同盟,被史家称之为”雅典帝国“  雅典所控制的这个同盟,在组织结构上毕竟与传统帝国有所区别,形式上有些象春秋时期的大国称“霸“,因此也有将之定义为“雅典霸国“的。不过,不管是帝国还是霸国,都意味着取得爱琴海控制权的雅典,实力空前的强大了。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最不愿意看到的,自然就是雅典的死对头,伯罗奔尼撒岛上的斯巴达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431年,终结希腊”民主“时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终于爆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