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亚历山大东征”之首战“格拉尼库斯河战役”
尽管波斯海军的数量,总体上要多过希腊海军,做为大陆文明的代表(尤其面对希腊海军,吃过那么大亏),波斯人认为让希腊人,深入内地,再与之陆战的想法也并没有问题。事实上,波斯内部还有更“消极”的战法,那就是将亚历山大引入高原腹地,以坚壁清野战术拖垮希腊人。从战略上看,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只是这种战法对于防御方来说,牺牲过大。除非自觉对手强大到无法抗击,否则是很难下这个决心的。 既然波斯人对于海战缺乏信心,又做不到诱敌深入,那么“格拉尼库斯河”就是最好的防线选择了。为了守住这条防线,波斯人在河流东岸准备了2万骑兵(波斯人),骑兵身后,则是数万步兵(主要是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也许波斯人,应该让充当炮灰的希腊雇佣军排在第一线。不过波斯人认为他们的优势在于骑兵,而骑兵从技术上,也更能克制步兵军团。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波斯人并不能完全相信那些臣服的希腊人,如果他们在前方临阵倒戈的话,那么这样做无异于助对手一臂之力。 如果波斯军也面对的是传统的希腊军团,那么他们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前面我们也说了,马其顿方阵并不仅仅是由那推土机般存在的长矛阵所组成。亚历山大和他的父亲,已经为希腊世界训练出来了优势的重骑兵。说起来,这还得感谢波斯人。在波斯人到来之前,鉴于希腊半岛相对温暖的气候,以及山地密布的地形,希腊本土并没有优质的战马。这也是希腊人,为什么着重发展他们的步兵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波斯在这方面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本身的游牧基因,以及与南俄——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博弈,都使得波斯人能够拥有优质的战马。从数据来看,波斯人的战马,肩高就要比希腊马高出十公分以上(前者肩高在1.5米以上)。 当两个文明或者族群初次博弈时,一方所拥有的技术优势,甚至会起到决定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这种技术差距就可能被拉平了。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希腊骑兵的发展历史中。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所俘获的大批波斯战马,成为了希腊地区发展骑兵的基础。当然,希腊人要想拥有马上优势,还需要有连片的草场,让战马的种群规模化才行。 相比南部地区,气候相对凉爽、地势更加开阔的希腊北部地区(马其顿、塞萨利),比阿提卡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更适合养马。一般情况下,不缺水淡水的低地,自然状态就是草原。鉴于希腊地区可以通过商业手段进口粮食,因此整个希腊地区,对于耕地和自给力的渴望,并无中央之国那般强烈(油橄榄等经济作物,可以种在山地中)。当自己有条件,拥有骑兵优势时,马其顿和塞萨利地区,都会很乐意为希腊骑兵军团的诞生,创造出空间来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亚历山大远征军的序列中,除了马其顿骑兵以外,来自塞萨利地区的2000骑兵,也是主力之一(希腊地区最优良的战马,也出自塞萨利)。由此大家也可以想见,当南部三强互相斗的你死我活时,从容征服塞萨利地区的马其顿,仅仅依靠额外的骑兵力量,已经能够压倒那三家还在用一堆“甲壳虫”硬顶的前“前霸主“了。更别说马其顿人,还把重步兵军团,发展的如此具有攻击力。 说到这里,顺便说个题外话。类似因对手的入侵,而得以弥补“战马“这块短板的情况,在遥远的东方也多次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大明崛起的那段历史。很多朋友曾经问过,做为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仅有的,由南至北反攻马上政权得手的案例,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一个王朝的覆灭,当然会有很多内忧外患的综合因素了。不过受益于蒙古人,将长江以北的大片江淮农田变身牧场的“逆”发展。那些身在”南方“的起义军,在起兵之初便有了大规模发展骑兵的基础(尤其是朱元璋的军事集团)。如果没有蒙古人”帮助“建立的强大骑兵部队,中国历史也许还会再迎来一段南北分裂的过渡阶段。 书归正传。对于马其顿军团战力的低估,也使得波斯人没有尝试在对手渡河时,就用远程武器发动攻击。而那些渡过河的希腊远征军,得以在格拉尼库斯河东岸,列出令人生畏的,骑、步协同的“马其顿方阵“。尽管波斯军队在整体数量上,甚至要高于亚历山大的军队,但波斯人真正能够倚靠的,其实还是他们的两万主力骑兵了。如果打头阵的波斯骑兵,能够在战场上取得优势的话,那些后面的希腊步兵,自然是会帮助宗主扩大胜果的。如果形势是反过来的话,波斯人所能期待的最好结果,就是这些希腊人保持中立了。 很显然,那些希腊雇佣军并没有理由,一定要为波斯人陪葬,尤其他们所面对的,是以解放者姿态出现的,代表希腊人出战的马其顿人。因此在一线波斯军队崩溃后,身后的希腊雇佣军也马上准备向对手倒戈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亚历山大并没有接受这些希腊人的投降,而是一视同仁的对二线的希腊步兵军阵发动的攻击。这也使得远征军,额外付出了不少代价。 有人认为,亚历山大可能是杀红了眼,才会攻击那些试图投降的希腊雇佣军,这种看法其实是低估了这位伟大征服者的政治智慧。之所以要额外付出代价,去歼灭希腊雇佣军,是因为在接下来的征程中,亚历山大将要遇到一系列的,被波斯统治日久的希腊城邦。如果从公元前500年,雅典支持爱奥尼亚地区反抗波斯算起,这些在亚洲殖民的希腊人,已经被迫在希腊——波斯两大政治集团的夹缝中,左右摇摆了160多年了。这么多年的经验累计,这些亚洲希腊人所总结出来的生存之道就是做“墙头草“,谁强大就服从谁。 虽然亚历山大取得了东征的首战胜利,但这场胜利还不足以小亚细亚沿岸的那些希腊城邦相信,马其顿人能够帮助自己重返希腊世界。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这些希腊远征军的天然盟友,还会继续躲在波斯人后面,根据形势变化来决定自己的倒向。而这一点,也是亚历山大所竭力希望避免的。鉴于他所带领的三万多人,要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在今后的征程中,亚历山大需要不断分化对手的阵营,将自己决战的对手,仅仅限定为“波斯人“,才有可能完成这次伟大的征程。如果最应该,也最有可能帮助自己的希腊”同胞“都这样首鼠两端的话,那可想而知后面的局面会是怎样的了。 正因为有了杀鸡骇猴的打算,那些战场乞降的希腊雇佣军,才成为了牺牲品。除了在战场上被歼灭的部分以外,数千希腊裔战俘被送回了马其顿为奴。类似的手段,在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征服中,都曾经被使用过。1500多年后,蒙古人在西征过程中,也同样精于此道。那些即将面临蒙古大军攻击的城市,如果没能战事开启之前投降的话,那些城破之后的结果就只有一个——屠城。 很显然,亚大山大的恐吓战术,收到了预想到的效果。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后,希腊人几乎没再出现在波斯阵营中了。至于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