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后的征服过程中,一切都变得很顺利。包括吕底亚旧都“萨第斯”,爱奥尼亚城邦“以弗所”在内的一系列城邦,都望风而降归顺了亚历山大。上述两个城市,也是横贯波斯帝国的“波斯御道”的西部终点。从直线距离上来说,这也是直取帝国中枢的捷径。问题是,这毕竟不是一次以巴比伦或者苏撒为终点的商业旅行。在此之前,亚历山大需要保证前进道路上每一个节点的安全。 让亚历山大的大军暂时停下脚步的,是爱奥尼亚的中心城邦“米利都”。尽管这个城邦是当年希波战争的导火索,也是最先起兵反抗波斯入侵的,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经过那么多年的夹缝生涯,米利都人再做选择时,就要慎重的多了。而波斯人自然也知道米利都在爱奥尼亚地区的重要性。为此,波斯人承诺,他们将派遣强大的海军前来支援。当然,这也是一种威胁。如果你投降了亚历山大,而波斯又反攻成功的话。。。。
现在,米利都人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马其顿人大军压境,另一方面又害怕波斯人的反攻倒算。在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选择就是保持中立了。然而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却是亚历山大最忌讳的。因此在接到米利都人选择中立的请求后,米利都城还是被包围了。 为了切断米利都人的海上交通线,那支由160艘战舰所组成的海军,也进驻到了与米利都相邻的拉德岛上。不过你今天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岛了。沧海桑田,米利都北部的这个海湾,今天已经淤积成农田了。之所以特别说一下,是因为当年波斯海军击败雅典、爱奥尼亚海军的海战,以及希波战争中,希腊联合海军歼灭波斯残余舰队的“米卡勒海战”(公元前479年),都是发生在米利都相邻海域中。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米利都的选择,对于爱琴海的制海权有多么重要。 在亚历山大围城之后的第三天,由四百艘战舰所组成的波斯海军,果然前来增援了。然而由于希腊人已经控制了米利都地区的港口,波斯舰队并无法直接登陆支援米利都。按照希波战争时的经验,这时候双方需要以一场海战,来决定各自的命运了。只是亚历山大却十分清楚,自己的海军船只太少,水手的海上经验也不够。反观波斯海军,却拥有大批来自腓尼基、希腊、塞浦路斯等海洋地区的船只和水手。如果海战不胜的话,将极大影响到希腊诸城邦的稳定。要知道,雅典、斯巴达人(底比斯因为反叛,已经被亚历山大灭国了),对亚历山大和他的马其顿王国,并不是真心归顺。一旦亚历山大的东征事业受挫,后院起火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为从军事和政治上考虑,都没有获胜的把握,所以亚历山大并没有允许急于建功的海军出击,而是将马其顿海军变成了一支“要塞舰队”。即坚守港口,协助陆地防御的舰队。为了逼走波斯舰队,亚历山大还派遣军队袭扰波斯海军的停靠地。在这种情况下,波斯人非但未能如愿发起海上决战,同时还不得不远离陆地,在沿岸岛屿上获取补给。得不到波斯人增援的米利都城,在几天之后就被亚历山大所攻破了。随后,亚历山大又在爱奥尼亚南部的港口城市“哈利卡纳索斯“(卡里亚地区政治中心),进行了一场围城战。 这两场战役之后,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境内,就再也没有组织过有效的防御了。这两场战役给亚历山大最大的启示就是,如果自己能够牢牢控制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港口,让对手的无法靠岸补给的话,再强大的海军也无法发挥作用。在哈利卡纳索斯围城战之后,波斯海军所能做的,就是将城内的残军运走,并且将爱琴海那些倒向亚历山大的岛屿,做为攻击的对象。 事实上,这一战术按理说也应该适用于当年远征希腊的波斯的。问题是,当时的波斯大军实在太过庞大了,必须依靠海军从亚洲为陆军运送补给。即使以陆地运输为主,也需要跨越达达尼尔海峡。因此失去制海权后再不撤退的话,不用打仗波斯军队就得陷入内乱的境地了。 相比之下,亚历山大这支三万多人的远征军,就完全可以做到“以战养战”了(前提是战力足够强大),对于制海权的争夺也没有那么急迫的渴望。当然,波斯海军在后方的存在,对亚历山大的远征始终是一个战略威胁。要想消除这个威胁,除非他真能做到,夺取所有的港口。 不管这个想法是否疯狂,亚历山大随后的确是这么做了。为了集中资源,亚历山大甚至暂时解散了海军(海军太花钱了),完全依靠陆军攻坚。在征服小亚细亚半岛西、南沿海的爱奥尼亚、卡里亚地区后,吕基亚、潘菲利亚等沿海板块后也相继纳入了马其顿的版图。需要说明的是,与当年帮助爱奥尼亚重返希腊的不同,亚历山大这一次,并不是以一个纯粹的解放者面目出现在亚洲的。这些被马其顿军团征服的亚洲地区,在政治结构上并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大部分的地方总督,还是坐在原来的位置上,继续帮助亚历山大管理新的帝国。 对于希腊人来说,这种将领土直接纳入“马其顿王国“,而不是让其独立,加入同盟的做法肯定是不够”民主“的。不过如果你想建立一个庞大帝国,而不只是做生意或者劫掠一把就回去的话,大陆文明的管理方式是是必须得到尊重的。事实上,这也让亚历山大的征服事业,少了许多障碍。毕竟对于那些地方统治者来说,他们依然还可以保存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如果只是想夺取港口的话,马其顿大军下一步应该继续沿海岸线东征了。然后在前行至小亚细亚中南沿海的 “潘菲利亚”后,亚历山大还是决定转而向北,进攻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这样做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让波斯人从容的在高原集结兵力的话,这条沿海线被切断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更何况亚历山大还没有海上优势。 进入高原腹地的亚历山大,并没有遇到波斯人的大规模抵抗。马其顿军团很顺利的,就纵穿了高原西部(弗里吉亚),抵达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当时叫安哥拉),然后再次反转路线,将赫梯人崛起之地“卡帕多西亚”过了一遍。之所以这般顺利,是因为小亚细亚忠于波斯的力量,都已经在低地的几次战役中消耗殆尽了。干旱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本身,并不是亚历山大的征服目标,整个半岛最富庶和最有价值的区域,都在沿海地带。以这个标准来看,即使亚历山大最终只是想得到小亚细亚半岛,那他也还有一个重要的沿海板块——奇里乞亚(也译西里西亚)需要征服。 从所附的《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及相关地缘板块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小亚细亚半岛的沿海低地,被山地自西向东切割为了卡里亚、吕基亚、潘菲利亚,以及奇里乞亚四个板块。其中,奇里乞亚的面积最大,紧邻最富庶的“新月沃地”。由于“托罗斯山脉”的阻隔,以及奇里乞亚平原位置地中海东南角的原因,奇里乞亚板块与小亚细亚境内其它沿海地区的地缘关系,并不比与东部新月沃地更为紧密。如果从卡帕多西来半岛南下的亚历山大,控制了奇里乞亚的话,也就意味着他很快就可以染指,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了。 想要阻止马其顿军团南下,最佳的阻击地点,应该是穿越托罗斯山脉的孔道——奇里乞亚门。穿越这条孔道之后,奇里乞亚的政治中心——塔苏斯(又译“大数”)就在眼前了。然而波斯人却并没有在这道天险设防,换句话说,他们把小亚细亚半岛最大,也是位置最重要的一块沿海平原,“让”给了亚历山大。
有观点认为,波斯人轻易交出奇里乞亚,是在诱敌深入。问题是,诱敌深入,一般是往地形复杂,且缺乏就地补给能力的区域,以拖垮对手。将奇里乞亚这样富庶的沿海平原,放给亚历山大,无异于“资敌”。事实上,波斯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尽管庞大的波斯帝国,看起来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统治这样板块结构复杂的帝国,是没有可能事事都依靠中央政府的。在大部分时候,地方事务(包括防务),都是依靠那些地方总督来管理的。前面我们也说了,小亚细亚地方的力量,已经被马其顿人击溃。如果想之决战的话,只能依靠依靠帝国中央调集资源了。 当亚历山大在小亚细亚长驱直入时,帝国中央也的确在集锣密鼓的调集资源,准备与这支强大的陆军进行决战。在亚历山大大军南下奇里乞亚时,由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亲率的援军,刚刚抵达奇里乞亚东部。与所有战役中波斯军队的数量一样,这支军队的数量,是一个能从几万到几十万的迷题。鉴于波斯人喜欢夸大数量以震慑对手,以及希腊人同样有理由给这个数字注水(夸大功绩),我们应该永远没办法搞清真实数字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流士三世军队的数量至少会倍数于亚历山大的军队。 与奇里乞亚平原相邻的板块,也是一块沿海平原——安条克平原。“安条克”城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之后,由他手下建立“塞琉古帝国”的将领——塞琉古所兴建的,今天在土耳其的行政名称是“安塔基克”。在后来十字军东征的历史中,这里曾经是基督教世界通过圣地耶路撒冷的桥头堡,并建立过基督教的“安条克公国”。 分割奇里乞亚与安条克的地理分割线,是一条叫做“阿曼山”的狭长山脉(还有加武尔山、伊斯肯德伦山、阿马诺斯山、努尔山等名称)。当亚历山大的大军,在奇里乞亚整军待发时,大流士的军队也正集结在阿曼山脉东麓,一个叫作索克依(Sochoi)的地点。 大流士三世之所以将大军驻扎于“索克依”,是因为他摸不准亚历山大下一步的去向。我们知道,波斯帝国曾经修筑了一条,由波斯湾起,沿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南麓西行,从乞里面乞亚平原北部直入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并最终向西抵达爱琴海沿岸的“御道”。大流士军队很显然是沿这条御道向西进军至阿曼山脉东麓的。 在当时,穿越阿曼山脉的山口有两个,一是北部的“阿曼山口”,另一个是南部的“叙利亚山口”。从位置上来看,如果亚历山大选择东出阿曼山口的话,那么他只需向北运动45公里,就能踏上这条波斯“高速公路“,直取包括两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而如果亚历山大选择了叙利亚山口,那么他在山口东侧所看到的,就是安条克平原的腹地。尽管从安条克平原,也能够向东穿越叙利亚草原,接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但做为”西亚裂谷带“最北部的地缘板块,亚历山大如果先取安条克的话,更大可能会顺势沿裂谷带的西麓南下,征服阿拉伯半岛的海岸线。 以亚历山大的野心来说,他最终的目标当然是波斯帝国最核心的区域,两河下游的“巴比伦尼亚“地区,乃至伊朗高原了。从这个角度说,他应该带领这支人数不算多,但战力无比强悍的军队,沿波斯御道直取帝国中枢。然而亚历山大在小亚细细半岛的曲折行军路线,表明他希望通过控制沿海港口,解除掉波斯海军的战略威胁后,再深入波斯腹地。要是这样的话,那马其顿方阵下一步,就将出现在安条克平原了。正是因为一时摸不准亚历山大下一步的动向,大流士才选择驻扎于两个山口之间的“索克依“。也就是说,不管亚历山大的大军往哪个方向运动,大流士都可以率军快速前往堵截。 在如此近的距离里,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大流士,要想隐瞒自己的大军动向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正如亚历山大在做出选择之前,已经探知大流士的大军,驻扎于索克依一样。大流士也发现了,亚历山大的军队开始向叙利亚山口开拔。依我们刚才的推断,大流士在得到消息后,应该立即南下,与马其顿大军决战于叙利亚山口了。 事实上,亚历山大也是这样认为,并做好了与大流士硬碰硬的准备,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大流士的大军并没有出现在叙利亚山口,而是北止折入了阿曼山口。也就是说,大流士没有选择正面阻击对手,而是抄了对手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