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亚历山大东征”之决战伊苏斯
当我们在地形图上定位”帕亚斯“的位置后会发现,这里属于阿曼山脉西侧最狭长的沿海平原地带。测距后我们会发现,山海之间的距离只有3.5公里(当时更只有2.5公里)。要知道,当年在马拉松之战中,人数和机动力占优的波斯军队,就吃了战场狭窄的亏。今天面对升级版的希腊重步兵军团——马其顿方阵,选择这样狭窄的河谷作为决战地点,对手的人数又比当年的雅典人多出3倍有余,意味着波斯军队这次仍然无法将多余的兵力,迂回到对手的侧翼。 如果大流士从伊苏斯后撤一点,或者干脆到安条克平原腹地布阵等着亚历山大,都很容易让自己的优势兵力,在更开阔的战场上发挥优势。将最终的战场选择在狭长的沿海平原,也是大流士在此战中最为被后世所诟病的地方。然而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要是最终的结果是大流士获胜的话,那么他的这个选择可能就被认为是很成功的了。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从防御的角度来做的。鉴于在之前的战役中,马其顿军团已经显示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所以大流士三世的军队虽然拥有数量优势,但却并没有获胜的把握。这种情况下,切断亚历山大的后路,让其陷入缺乏补给的境地,无疑是最合理的选择。即使准备以防御的手段,拖死亚历山大,那么大流士三世南下,收窄防御面的选择并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马其顿人也不希望战线过宽,最起码这样能不用担心侧翼的安全。 其实波斯人真要依托地形打一场防御战的话,他们应该再往南推进个十公里。这样的话,大流士就能够得到一个比温泉关更险要的关口——约拿之柱(Pillars of Jonah)了。在这个点上,山海之间的通道,收窄到只有两米多,完全可以形容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使波斯军队的战力太差,也足以阻击亚历山大了。
虽然在附图上没有特别注明这个点,但相信大家很容易在地形图上,找到阿曼山与地中海亲密接触的这个地方。大流士的军队之所以没有在此设防的原因,在于当他们攻陷伊苏斯时,收到消息的亚历山大也在争分夺秒的回军。事实上,亚历山大最担心的也是这个位置被波斯人抢占。因此通过“约拿之柱“的马其顿军团,被要求迅速展开战斗队形(并将两翼始终与山、海相接),以防波斯人的进攻。 波斯人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把战场南移。要知道,亚历山大的那三万多人,通过约拿之柱足足花了四个多小时。而此时,波斯大军已经抵达皮纳罗河畔了。如果波斯骑兵能够凭借机动优势快速南下的话,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在亚历山大军队“半渡“之时进行阻击的。鉴于双方军队所处位置的地形,当前锋部队陷入胶着状态时,大流士三世增兵的效率肯定要高于亚历山大的。 然而大流士三世并没有尝试这样做,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对自己的军队没信心。相比配合默契的马其顿军团,大流士临时拼凑起来的这支军队,成分就要复杂的多了。当获知自己没有能抢先到达“约拿之柱“时,波斯军队中的很多人,甚至准备逃跑了。让这样的军队在运动中去打一场遭遇战,后面的军队就算不跑,估计也会被前方的败兵所冲垮了。相比之下,还是依托河谷设防把握会更大。 波斯人在皮纳罗河畔所摆出的防御姿态,也极大的鼓舞了亚历山大军队的士气,这让他们觉得对手已经未战先怯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更何况马其顿军团本来就是为进攻而设计的。影响战争走向的细节有许多,但士气、马其顿军团的技术优势,以及波斯军队因地形狭窄,而只能采取添油战术,向一线输送兵力,都成为了亚历山大此战获胜的因素。 伊苏斯之战的结果也验证了一个道理,任何战术都需要有合适的执行者,所谓“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也正缘于此。从这个角度看,徒有数量优势的波斯人,在不得不选择与马其顿军团正面决战时,就已经注定会失败。此战之后,亚历山大不仅免除了后顾之忧,还从对手身上收获了大量黄金(大流士需要这些钱,来集结那些离心离德的军队)。这对于”以战养战“的亚历山大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为了有时间准备在阿曼山麓的决战,波斯帝国等于将整个安纳托利亚高原,以及奇里乞亚拱手让给了亚历山大。现在,即使逃回巴比伦尼亚的大流士三世,准备再动用国库储备集结一支大军的话,也无法阻止亚历山大的南下计划了。换句话说,从叙利亚山口出发,向南完成地中海港口攻占计划的马其顿军团,不会再有机会与波斯主力决战了。 以地缘位置来看,承担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与西亚裂谷带相接任务的是“叙利亚地区“。这个板块的范围,大致也与今天叙利亚版图相重合。唯一有所区别的,是叙利亚板块中,最核心的枢纽点——“安条克平原“归属了土耳其(所以叙利亚今天还不承认这一领土归属)。至于西亚裂谷带腹地的地缘结构,今天与两千多年前也没什么太大差别。北部包括贝卡谷地(前黎巴嫩山与黎巴嫩山之间)以及黎巴嫩山脉西侧沿海平原的土地,今天隶属于”黎巴嫩“,当年则被称为“腓尼基”;南部则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纠结了数十年的巴勒斯坦地区。 由于整个西亚裂谷带的山地,由北向南与海岸线的距离逐渐拉大,因此优良的港口都在黎巴嫩山脉西侧。这也是为什么,腓尼基人在海上如此知名的原因。腓尼基板块最大的问题,在于纵深不足,并且处于多方势力交汇之处。这也使得腓尼基人在与希腊人的海上竞争中,一开始处于劣势地位。直到他在地中海西部拓展殖民地形成规模后,才成为地中海霸权的有力竞争者。 与“希腊”一样,同样拥有海洋文明背景的“腓尼基”也不是一个集权王国,而是由许多城邦所组成的地缘概念,其核心城邦是南部的“推罗”(今黎巴嫩南部的“提尔”)。鉴于亚历山大沿海岸线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腓尼基地区的大部分城邦,也很快归附了亚历山大。然而与在爱奥尼亚、卡里亚地区的情况一样,承担最大政治义务的核心城邦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也出现了犹豫。 虽然亚历山大在陆地上取得了辉煌战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波斯还拥有强大的海军,而推罗和腓尼基地区所依靠的,也正是海洋。我们也知道,波斯帝国本身并没有海洋传统,组成波斯海军的舰队和水手,大都是来自于爱奥尼亚、塞浦路期、腓尼基,乃至埃及这样的地中海地区。当亚历山大在陆地攻城掠地时,包括推罗在内的腓尼基军舰,正由波斯人所统帅游走于爱琴海。更为重要的是,编入波斯海军的推罗舰队,是由推罗国王所亲领的(也可以说是波斯人刻意为之,以为人质了)。在这种情况下,推罗希望能够在波斯和马其顿之间保持中立。 类似的请求,之前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已经尝试过了,亚历山大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相信大家也已经猜到了。至于事态会怎样发展,貌似强大的波斯海军,此时又在做什么,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