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亚历山大东征”之高加米拉战役
经过如此之多的失败,大流士三世为自己“做最坏打算”想法也是无可厚非的。相比战败之后,被亚历山大围困在尼尼微,或者一路尾随追击至巴比伦的后果,选择利用山地掩护,退至自己根基之地的预备方案,战略、战术层面上都没有问题。只是比起亚历山大那种一往无前的做派,大流士始终在气势上弱了一头。实际上,直到亚历山大从埃及出发后,波斯人依然没有放弃那个看似非常合理的领土分割方案。然而之前亚历山大还没有完全拿到腓尼基和埃及时,都没有答应。现在这些土地已经属于亚历山大了,他当然更没有理由答应了。 既然对手咄咄逼人,以一场决战决定帝国的命运,就成了大流士三世唯一的选择。胜了,亚历山大的军队就算不是全军覆灭,那些在他身后观望的城邦、总督们,也势必会开始考虑重新选择阵营;败了的话,曾经无比强大的波斯帝国将只能寄希望于,亚历山大不对他们在高原的土地感兴趣了。 虽然波斯军队具体的参战数字依然有N种推测,但波斯军队的特点还是很清晰的。一直以来,波斯军队都认为希腊人在步兵战术上更为强势,而自己的优势则在骑兵上。当年跟随小居鲁士入境参与争位战的那一万三千名希腊雇佣军的战力和纪律性,就曾经让帝国为之惊叹。在小居鲁士失败被杀后,这支攻入巴比伦尼亚的希腊雇佣军最终仍有半数退回到了希腊地区。从这个角度来说,亚历山大东征式的奇迹,倒也算不得空前了。事实上,亚历山大之所以敢于远征波斯,很大程度也的确是从那次希腊万人军远征中获得了信心。 虽然在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中,波斯阵营中一直有希腊人的存在。不过在伊苏斯战役失利后,剩余的八千希腊雇佣军,已经被当时的波斯海军,接入了爱琴海地区(后来为斯巴达人所用)。也就是说,在高加米拉战役中,波斯军队的步兵质量被进一步的削弱。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相比伊苏斯之战,波斯军队的机动力量却得到了增强,有三万来自中亚地区的游牧骑兵被部署到了战场(伊苏斯之战就征召了,只是时间紧迫没赶上)。 来自中亚的骑兵,并不是波斯军队唯一所补充的力量。庞大的波斯帝国为了准备这场终极决战,据说征召了来自二十四个地区的部队,其中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战象。只是看过当年薛西斯远征希腊的战例,我们实在无法对这样一支万国军队抱以太大的希望。就像那些游牧骑兵一样,他们的机动性固然是一大优势,但苗头不对的话,这些游牧民族跑起来也绝对比别人快。 大流士三世真正能够依靠的,还是来自本民族的嫡系部队,就数量上而言,他们并不会比马其顿人更多。当然,在战场形势未见分晓之前,庞大的军队数量依然对亚历山大有很大压力的。比较靠谱的数字,是高加米拉战役中,波斯军队的数量有25万左右。这样的数量,以及足够的战场纵深,似乎让亚历山大的军队,不可避免的会陷入到包围圈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