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第一次布匿战争”之迦太基克制“乌鸦吊桥”
然而从公民数量和战斗意愿来看,迦太基是始终没有办法与罗马相提并论的。罗马之所以总是能够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很快重建军团,还在于有着一套完善的军制来培训军队、提升战斗力。在这部战争机器当中,那些严守纪律的自耕农可以很快成长为战士。至于北非人,他们在今后的战争中还是必须大量使用雇佣军。然而这并不代表迦太基就不能做出些改变,以增强自己的战斗力。斯巴达人在北非决战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迦太基人认识到,在优秀的军事人才指挥下,辅以成熟的军制,一支乌合之众也能很快的拥有战斗力。也就是说,接下来迦太基与雇佣军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单纯的买卖那么简单了。迦太基人将直接参与军队的建设,并牢牢的掌握控制权。
目标明确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简单的多了。拥有最强商业大脑的迦太基人,清楚从哪里能够请到最好的老师,来帮助他们学习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设计出一套,能够协调多兵种作战的战术(马其顿军团和皮洛士都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当公元前249年,迦太基决定反攻西西里时,他们多少已经摸到些门道了。问题是,不管从意大利半岛还是北非前往西西里,都必须经由海路,这也意味着迦太基必须迎来一场真正的海上胜利(而不是靠老天爷帮忙),才能够重新在西西里岛确定优势。
相比罗马人,迦太基人在恢复海军力量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海商的背景使得他们拥有更熟练的造船技术和更多的水手储备。相比之下,罗马方面就要被动的多了。被动的原因不再于数量,当战事来临之时,罗马海军已经勉强将军舰数量恢复到了200多艘。最大的问题在于两次海难几乎让罗马能征用的熟练水手损失殆尽,那些经验尚浅的水手甚至很难在夜间航行。
尽管海军素质堪忧,但罗马海军将领却并不担心会输给迦太基海军。信心仍旧来源于他们那把海战变为陆战的“乌鸦吊桥”技术。换句话说在罗马人看来,就算他们操控船只的技术远不如迦太基人,但只要两船接近,胜利就肯定属于罗马了(如果船只不接近,迦太基人又怎么取得胜利呢?)。然而这一次罗马人终于失算了,在第一次布匿战争进行到第十五个年头时,迦太基人终于迎来了第一场海上大胜,事实上这几乎也是他们在整个战争中,唯一的一次海上胜利。
双方交战的地点在西西里西部沿岸的“厄瑞克斯”沿海(Eryx,也称“德莱帕克”Drepana。今特拉帕尼),这也是迦太基在西西里最重要的城市。战役结束后,罗马投入战斗的120艘战舰中,仅有30艘得以逃脱。更为重要的是,此战之后“乌鸦吊桥”技术也在罗马海军中消失。
很多人对罗马放弃“乌鸦吊桥”百思不得其解。大多数人认为,乌鸦吊桥大大加重了船头的重量,大大削弱了罗马海军的抗风暴能力。从战略上看,这应该也是一方面原因,因为罗马的军舰是模仿迦太基所制造的。当然,希腊人要是声索版权的话,这类有撞角的战舰更应该被称之为“希腊式战舰”。不管版权归谁,这都是经过岁月磨合而生产出来的成熟产品,贸然加大船头的重量势必会影响船只的平衡性,并增加在风暴中倾覆的风险。然而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并不足以让罗马放弃这件能够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方面正是有了乌鸦吊桥,罗马才能够战胜迦太基;另一方面,当年波斯海军就算没有乌鸦吊桥增加船头的负重,也同样多次遭遇灭顶之灾。减少风暴损失的最好办法,还是熟悉海洋规律。
真正促使罗马放弃乌鸦吊桥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件秘密武器已经没有办法为他们带来胜利了。而迦太基克制乌鸦吊桥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用一句中国成语概括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乌鸦吊桥的作用,是把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送上迦太基战舰,那么迦太基自然也可以在舰只上部署质量和数量压倒对手的重装步兵。加上防御方更为熟悉船体结构的优势,跳上船的罗马士兵再想获胜就困难了。更为致命的是,一旦这些罗马“海军陆战队员”不能够解决对手,那么迦太基的重装步兵同样能够通过乌鸦吊桥攻击罗马军舰。
既然乌鸦吊桥已经不能够帮罗马取得胜利,甚至还有可能惹火上身,在这场失利后罗马不再青睐乌鸦吊桥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当然,平衡问题应该也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海战失利后不久,罗马的另外120艘战舰(外加800艘运输船)在西西里东南沿海对峙迦太基海军时,又一次遭遇了“地中海热带气旋”全军覆没,而海洋经验丰富的迦太基人,却在预感到风暴即将来临时,预先靠岸躲过了一劫。
看起来地中海的海神,对于那些身处转型期的陆权国家总是要考验再三,当年波斯海军在远征希腊时也同样遭遇过三次风暴。此时的罗马海军,又重新变成了一穷二白的状态,战争的天平开始向迦太基人倾斜。取得了制海权的迦太基开始在西西里进行反击(而不是像先前那样苦守据点)。迦太基在西西里的反击工作一开始并不太顺利。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西西里复杂的地形总是更有利于防御者的。既然罗马人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也没能把迦太基人彻底赶出西西里,那么迦太基人要想做到这点也同样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