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系列 — “第二次布匿克战争”之汉尼拔军团穿越冰点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罗讷河之水既然来自于塞文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那也就意味着汉尼拔完全有可能顺着其中一条支流而上,登上阿尔卑斯山的分水岭,然后在翻越山口之后,再沿对应的另一条河流而下,进入波河平原。一旦进入阿尔卑斯山区,汉尼拔所需要挑战的困难,就不再是“人”,而是恶劣气候的影响了。

  整个罗讷河谷最为知名的城市应该就是人口仅次于巴黎的“里昂”了,如果汉尼拔的军队走到里昂再转而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话,那么他所要翻越的就是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大圣伯纳德山口”了。


由于阿尔卑斯山的雪线在2400米左右,所以这个海拔2469米的山口常年积雪,每年只有在7——9月份才能勉强通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无法在
上留下浓沫重彩的一笔。2000年以后,另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就带领他的军队通过了“大圣伯纳德山口”攻入了意大利,而他所仿效的对象正是汉尼拔(有幅著名油画《拿破仑.波拿巴穿越大圣伯纳德山口》纪念这一事件,相信看到后大多数人一定会有印象)。


  汉尼拔是在里昂南部约100公里处的“伊泽尔河“河口处(德龙省首府瓦朗斯所在地),转而向东征服阿尔卑斯山的。这也意味着迦太基人所征服的山口,难度应该比大圣伯纳德山口要更低。顺着伊泽尔河上行的话,汉尼拔可以分别在它上游的两个源头处找到两个山口:小圣伯纳德山口(2185米)、塞尼山口(2083米)。后者位置更靠南、海拔更低,并且能够直接接入波河河谷,最终成为了迦太基人的选择。

  尽管塞尼山口较低的海拔,使得它能够通行的时间会更长些,但这样的海拔,每年的十月份也就入冬了。汉尼拔是在公元前218年7月穿越比利牛斯山脉,进入高卢境内的。从勒佩尔蒂隘口到塞尼山口之间的交通距离,大约在620公里。一切顺利的话,应该是能够在冬季到降雪来临之前翻越塞尼山口的。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阿洛布罗克斯人在罗讷河流域的侵扰,显然迟滞了迦太基人的脚步。尽管汉尼拔的军队最终还是顺利进入了阿尔卑斯山区,但他们最终翻越塞尼山口的时间已经是十月份了。
  汉尼拔并没有时间再做考虑了(再等下去就真的封山了),他必须马上做出选择,到底是按原计划继续远征意大利,还是干脆打道回府,固守伊比利亚。选择后者的话,意味着巴卡家族二十年来的谋划将会付诸东流,因为在暴露战略意图后,罗马人绝对不会再让汉尼拔如此轻易的穿越高卢地区。事实上,即使不考虑这点,罗马人也已经把战火烧到伊比利亚和北非了。最终汉尼拔还是选择了按既定计划行事,而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最终只有2万步兵、6000骑兵,以及30多头战象(原来有80头),踏上了波河平原的土地。
  到底需要多少军队才能够征服罗马,汉尼拔肯定做过思考。如果军队过多,就必须有足够坚强的补给线,否则你的军队主力可能还没到最后决战时就被饿死,就像薛西斯的军队那样;如果过少,不能够在正面决战中赢得胜利的话,那么你的下场同样会是失败(只不过是死的壮烈点罢了)。如果以汉尼拔出征之时的兵力来看,其规模是很合适的,即有机会在正面决战中取胜,又有可能不需维系漫长的补给线,以战养战。现在的话,汉尼拔的军队显然有点少。
  你能够在一场战争中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同时也取决于你的对手。现在我们需要关注下,这刚从阿尔卑斯山上走下来的26000人,将要面对多少罗马人。一般情况下,也就是没有战争的时候,罗马常备军的人数在4万左右。不过由于在汉尼拔远征罗马的同时,罗马也同时在执行远征迦太基的计划,因此这时候单算派往北非、伊比利亚,以及留驻波河平原的军队,数量已经翻番了。
  事实上,当一场战争进入全面战争状态时,在战争初始时拥有多少军队并不重要,人口数量、动员能力(不仅仅指应征人口)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原因。这其实也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开始遭受重创,却从一开始就认定自己能够战胜日本的原因所在。而后面我们也会看到,罗马相比迦太基是否更有战争潜力。
  现在我们暂时只需要替汉尼拔考虑下,他的当面之敌有多少。最先获知迦太基人将要远征罗马本土消息的,自然是准备远征伊比利亚的罗马军团了。在此,我们很有必要交待一下这支军团的指挥官: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不过这外名字实在太长了,并且和他更为出名的儿子重名,所以为了避免混乱,我们还是将之称为“老西庇阿”比较合适。
  如果说从微观角度看,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代表迦太基一方出战的是“巴卡家族”,那么罗马一方的主战家族,当仁不让的就是“西庇阿家族”了。最终汉尼拔也在北非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正是负于老西庇阿的长子——大西庇阿,并由此而终结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单从家族成员在这场战争中的定位来看,老西庇阿的地位相当于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只不过,做为战略主动方的巴卡家族,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来布局战争,而留给老西庇阿的时间,就只能考验他当机立断的能力了。
  当明白自己没有能够阻击到汉尼拔时,老西庇阿并没有单纯的选择回师罗马或是继续执行原计划,而是分兵两路:一方面让自己的弟弟(又是一个西庇阿)率领远征军主力,继续向伊比利亚进发;另一方面,自己则率领为数不多的骑兵部队,迅速赶回波河平原,以组织力量消灭汉尼拔的军队。这样的决定在战略上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远征伊比利亚半岛的战略意义,并没有随着汉尼拔的远征削弱,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
  汉尼拔与老西庇阿第一次接战在一条叫做“提契诺河”(也译提基努斯河)的河流下游,靠近波河的地方。如果你要谷歌定位的话,大致就在“帕维亚”市一带了。以交通距离来看,汉尼拔从塞尼山口而下,沿波河至此的距离,与老西庇阿的从沿海通道回来的距离大致相当,这也意味着双方对于这场战争的准备都算不上充分,将提契诺之战定位为一场试探性的遭遇战而不是“会战”会更为准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