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高加索地区、亚美尼亚高原地缘结构解读,以及本都王国的覆灭
在[黑海势力的崛起与凯尔特人对小亚细亚半岛的渗透]一节中,我们已经解读了比提尼亚、本都,以及为二者提供缓冲的加拉提亚的地缘特点。总结下来就是,这三大地缘板块属于黑海地缘圈,其领土内的河流走向,注定了黑海将影响他们的命运。然而很显然,海洋本身只是一个交流平台和资源提供地,真正能在其间发挥作用的还是控制其周边板块的“人”。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黑海周边都有哪些地缘势力存在。
就目前来看,我们已经清楚了,黑海南岸存在比提尼亚、本都两个希腊化王国;黑海西岸的色雷斯地区,则已经被凯尔特人所渗透。那么东岸和北岸呢?我们先来看看黑海东部的情况。以地理结构来看,黑海东岸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谷”格局。两山指的就是大、小高加索山脉,因此这一板块的地缘标签也就成了“高加索地区”。
一般情况下,两个高大山脉之间的谷地,一定会因收集两侧山坡汇集之雨水形成一条河流的。这条河流如果能够最终入海(或者大湖)的话,下游会因流速减慢而冲积成喇叭口形状的三角洲地带。由于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且水资源丰富,下游及三角洲平原也是人口承载力最强的地区。高加索地区的情况也不例,只不过两大山脉中部的距离过于接近,地理格局整体呈现为X型。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后就,高加索地区拥有一西一东两大河谷,中部山脉相连之处,则成为了二大水系的分水岭。
高加索地区的这两大河流分别是,西向注入黑海的“里奥尼河“,东向注入里海的”库拉河“。很显然,这种地理分割也会成为地缘分割的基础。也就是说,理论上两条河流的分水岭,可以将整个高加索地区分水东西两部分。我们从今天高加索地区的行政版图上也能看出这一点。里奥尼河成为了格鲁吉亚的内河,而库拉河中下游平原则成为了阿塞拜疆的领土。这种地缘分割也反应在了民族文化上,今天的阿塞拜疆属于突厥系穆斯林国家;高加索土著居民的后代——格鲁吉亚人,则是东正教徒。
需要说明的是,格鲁吉亚的领土并不仅仅包括里奥尼河流域,库拉河的上游地区亦为其领土。比如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就位于库拉河上游。事实上,做为后来者的阿塞拜疆人,并非没有渗透至库拉河上游。不过奠定这种行政格局的是沙皇俄国,在处于民族相杂地区的归属里,偏向同属东正教的格鲁吉亚人,更符合俄国当时的利益。由于库拉河流域的面积较里奥尼河更大,这种分割方法同时也让两国的国土面积更加接近,而不至于失衡。
在今天的地缘政治舞台上,除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两国以外,高加索国家还包括亚美尼亚。不过亚美尼亚的领土,实际上位于亚美尼亚高原的东北角的“塞凡湖“地区,严格来说并不算真正的高加索国家。从地理结构上来看,所谓”亚美尼亚高原“主要由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高原湖盆:塞凡湖、凡湖、乌鲁米耶湖(雷扎耶湖),加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上游谷地而组成。生存条件最好的三湖地区,也被称之为亚美尼亚人的”三海“。
这个悠久,以亚美尼亚高原“三海“为根基之地的民族,也是上最早自上而下信仰基督教的族群(公元前301年立为国教)。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周边的穆斯林国家所融合,亚美尼亚至今仍然固执的延续着自己的信仰。在俄国人占领高加索地区之后,这一信仰也成为了俄国向亚美尼亚高原渗透的筹码,并于19世纪初控制了塞凡湖地区。由于担心俄国人会进一步向西南方向渗透,土耳其人在一战时期对亚美尼亚进行了种族清洗,史称”亚美尼亚大屠杀。
最终在三方势力的包夹之下,亚美尼亚高原”三海“被东欧平原(俄国)、安纳托利亚高原(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三大势力所瓜分。虽然在苏联解体之后,亚美尼亚戏剧性的获得了独立地位,但很显然,俄国人并不会放弃对他和另外两个真正“高加索国家“的影响力。
回到我们现在所解读的年代。很显然,本都王国如果想向外部扩张的话,间接控制凡湖及其以西的“西亚美尼亚高原”,将能够有效缓冲来自伊朗高原的压力。而今天归属格鲁吉亚的里奥尼河平原,则是本都建立“黑海王朝”的必得之地。在当时,这一地区被称之为“科尔基斯”。早在希腊神话时代,希腊人就已经知晓了这一地区的存在(具体可百度“金羊毛”神话故事)。在希腊化时期,这一地区也成为了希腊人的殖民地。
公元前120年——110年间,身处地中海博弈中心之外的本都王国,终于开启了黑海征服计划。科尔基斯地区首先被本都王国所征服。在此之后,黑海北岸的另一个低地王国——博斯普鲁斯王国,也成为了本都王国的征服对象。对于这个黑海北岸的王国,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因为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博斯普鲁斯王国就曾经做为雅典重要的粮食进口地,而出现在希腊世界的地缘政治舞台上了。
从范围来看,博斯普鲁斯王国的领土主要包括两个小型半岛,一是克里米亚半岛的东南角——刻赤半岛;二是与之隔刻赤海峡相望的,与南俄草原相连的“塔曼半岛”。就整体环境而言,多瑙河三角洲——黑海北岸——大高加索山脉一线,由于西、南方向山地阻隔的原因,能够接受的大西洋水气已是十分有限了。300——400毫米的年均降雨,使得这一区域成为了游牧民族的乐园。由于这一区域当年皆为沙皇俄国所征服,因此也被称之为 “南俄草原”。一定要遵循现在的地缘政治结构,也可再细分为乌克兰草原、俄罗斯草原。
上的欧洲游牧民族皆诞生于南俄草原,并向四周扩散。尽管博斯普鲁斯王国地处沿海,能够凭借小麦种植和黑海(包括身后的亚述海)丰富的渔业资源立国,但整个黑海北部地区仍应该被视为游牧民族的天下。事实上,博斯普鲁斯王国能够独立的存在于黑海北岸,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些草原游牧民族也需要一个商贸平台,帮助他们与希腊——小亚细亚半岛的文明之地进行贸易。基于这种需要,在博斯普鲁斯王国存续期间,克里米亚半岛也成为了欧洲游牧民族的地缘中心。
当本都王朝开始征服博斯普鲁斯王国时,盘据于克里米亚半岛的游牧民族,就是著名的斯基泰人,也就是中国所称的塞人了。公元前110年,在击溃斯基泰人之后,博斯普鲁斯王国成为了本都的一部分。随后,希腊人在黑海西、北沿岸所建立的贸易据点,也都成为了本都王国的势力范围。
斯基泰人之所以败于本都,很大程度是因为南俄草原内部陷入了内乱。大月氏、乌孙入主中亚草原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波及到了南俄草原。不过这段草原,并非我们所关注的重点。我们只需知道,无论是本都王国,还是日后的罗马帝国,刻赤海峡两岸都已经是他们向北延伸领地的极限了。一旦草原游牧民族所施加的压力过大,黑海北岸是完全有可能被放弃的(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就这样做了)。
本都王国对黑海沿岸地区的统一,让其甚至有力量挑战罗马。这一点,与胡服骑射后,向北方延伸农业线的赵国很相似。公元前89——84年间,本都与罗马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史称“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在最初的时候,除奇里乞亚地区以外的小亚细亚半岛,都为本都所占据。然而战争究竟是讲究潜力的。在这场黑海与地中海地缘势力的PK当中,本都王国的后劲明显不足。
至于与本都相邻的比提尼亚王国,虽然看起来也有机会向黑海方向扩张。只是比提尼亚的位置更容易受到帕加马、马其顿的威胁。在罗马实际控制这两个王国之后,比提尼亚更多是在充当罗马与本都之间的缓冲国。公元前74年,无力再维持这种夹缝生涯的比提尼亚国王,一如之前的帕加马国王一样,将自己的王国“遗赠”给了罗马。而罗马对比提尼亚的吞并,也成为了他与本都王国之间最后一战的导火索。
公元前65年,在经历过三次战争之后,罗马攻占了本都王国在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土。此后本都王室退守黑海北岸,以博斯普鲁斯之地立国,并试图重返小亚细亚。只不过这一努力在公元前48年被凯撒所彻底击碎。
本都王国的覆灭,意味着希腊世界再无力量可以挑战罗马对东方的征服了。唯一能够阻止罗马继续东进的,就是自伊朗高原北部崛起的帕提亚王国了。这一欧亚对抗模式,很像是当年的希、波对抗格局。所不同的是,代表欧洲力量的罗马已经统一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力量也远非当年的希腊城邦联盟所能比。在这种背景下,地缘政治的天平开始向欧洲方向倾斜。不仅小亚细亚半岛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成为罗马的领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成为了罗马与帕提亚之间争夺的焦点。
当然,罗马如果一定要复制当年亚历山大的辉煌,结果也是不容乐观的。事实上罗马也的确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只不过,亚洲并非是罗马唯一的扩张方向。在西地中海,欧洲大陆的腹地,还有一片未能征服的“新大陆”:外高卢地区,等待罗马去彻底征服。而对高卢的征服,也为欧洲地缘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帝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