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系列 — 阿尔萨斯——洛林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如果没有罗马的扩张,莱茵河两岸的千年恩怨应该是由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一直续写下去的。现在的话,我们再想看到凯尔特人后裔,就只能到英伦三岛去考察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三族了。至于凯尔特人的高卢祖地,当下已经为“法国人”这个混合民族所覆盖。之所以说混合,是因为法国几乎混合了欧洲所有的人种,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罗马人、伊比利亚人的基因,都在法国人身上都有所遗留。当然,对于一个民族的划分来说,种族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尤其在欧洲民族总体上都属于高加索人种的情况下。语言、文化才是决定其地缘属性的基础。  从语言上来看,法语与意大利语都属于“罗姆语族”(拉丁语族)。很显然,这一结果是罗马扩张的产物。今天法国的主要宗教,与意大利一致都为天主教,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两大板块之间有着更亲密的地缘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凯撒当年依莱茵河切割高卢、日耳曼尼亚两地的做法,对法国认定自己的行政边界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然而以一条河流做为自然边界的缺陷,我们在上一节也解读过了。具体到莱茵河的问题上,就是当下在莱茵河两岸所生活的主要都是日耳曼人,从这一点来说,这一区域看起来似乎更应该归属德国。  大多数情况下,在两大板块相接之处,总会存在一条两边都有理由据为己有的缓冲地带。尤其是在地势相对平坦、双方都容易渗透的地区,这种矛盾更容易产生。往往谁能够更强势,谁就更有机会占有此类缓冲区。作为日后西罗马帝国的终结者,日耳曼人在欧洲大陆的成功扩张,导致了他们最终还是越过了莱茵河,向高卢境内扩张成功。尽管由于板块分割的原因,外高卢地区的日耳曼人最终还是被拉丁化,但最起码在莱茵河西岸地区,日耳曼文化还是得以保留。  法国当下所占有的这片莱茵河谷的土地,甚至是我们当中许多人,除巴黎之外最先知晓的法国地名,他就是“阿尔萨斯——洛林”。至今仍在人教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拥有一席之地的《最后一课》,在向同学们渲染爱国之情的同时,也成功的将普鲁士或者说德国,塑造成为了野蛮的侵略者。并让大家对阿尔萨斯——洛林土地上那些说法语的土著居民顿生同情。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先来看看何为阿尔萨斯,哪里又是洛林。
  今天法国本土的行政区划,计有大区、省、市镇三级。全国分为22个大区,96个省,3万多个市镇。所谓大区一级,大致相当于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阿尔萨斯和洛林,就是这样两个大区。其中阿尔萨斯大区所对应的,就是莱茵河谷中游平原。由于法德之间的这段莱茵河中游平原,是由德国境内的黑木山,以及法国境内的孚日山脉包夹而成,因此阿尔萨斯面朝法国的行政边界,就是孚日山脉的分水岭。其中南部紧贴孚日山脉的是“上莱茵省”,北部则为“下莱茵省”。 今天的阿尔萨斯地区,即使被法国统治了那么多年,80%的居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仍然是日耳曼语族的“阿尔萨斯方言”。至于普法战争前后的阿尔萨斯居民,整体上到底会不会认同“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课文中言),大家就自行判断了。  至于洛林地区,地势则相对较高些,整体上属于中央高原、孚日山脉所延伸出来的高原地带,地理上可称之为“洛林高原”。当然这种所谓“高原”只是相对的,海拔不过在250——500米高度罢了。不过地势是否更高,并不是决定其地缘归属的根本原因,河流水系的归属,对于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更为重要。洛林高原的主要河流有两条,西边那条叫做“马斯河”,东边那条叫做“摩泽尔河”。两条河流的共同特点,都是北向流出法国,注入莱茵河下游。也就是说,洛林高原属于莱茵河流域。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看到,日耳曼人在莱茵河的覆盖是全方位的,阿尔萨斯北部的莱茵河中下游地区,也是日耳曼人的领地。在水运是最为重要的运输渠道的古典时期,日耳曼人在莱茵河谷的优势,同样也会辐射到其支流覆盖的高原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洛林高原,尤其是其东北部没有孚日山脉阻隔的地区,就更容易为受日耳曼人渗透了(可以从北、东两面受日耳曼人自然渗透)。  洛林高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点,应该是马斯河畔的凡尔登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凡尔登作为法军防线的突出部,成为了德军的攻击重点。法德两军在此所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阵地战——“凡尔登战役”。此战令双方伤亡将近百万(其中25万人阵亡),由此也有了“凡尔登绞肉机”之称。相信在我们了解法德之间的这些地缘恩怨后,对凡尔登为什么成为争夺的焦点,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  从历史来看,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都属于日耳曼地缘政治圈的一员。通过一场席卷全欧洲的内战“三十年战争”(公元前1618年——1648年),法国从中欧日耳曼人联盟国家“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手中夺得了这两个地区。之所以要这样做,正是源自于凯撒把“高卢”的自然边界,定位于莱茵河。再后来就是我们通过《最后一课》所知晓的这段历史了,作为“普法战争”(公元1870年)的胜利者,法国又失去了这片日耳曼之地,而普鲁士也得以统一德国,并建立“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  需要说明的是,普鲁士代表日耳曼人从法国手中“拿回”的是阿尔萨斯及洛林东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洛林大区“摩泽尔省”(东洛林)。至于后面的历史,大家就更熟悉了。一战的结果,让法国得以重新把边界线又推进到莱茵河;风水转了三十年后,希特勒所创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不仅让两地的居民再一次更换国旗,甚至把整个法国北部地区划为了德国领土,让法国彻底成为了一个地中海国家。当然,这种情况只存在了数年时间。二战之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又再次成为了法国的一部分。  按照进度,我们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详细解读这段历史,之所以将法德恩怨提前曝光,一方面是让大家对莱茵河中游平原及洛林高地的地缘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再次证明一个道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才是根本性的。至于说今天阿尔萨斯、洛林两地的居民,到底是想做法国人还是德国人,还真不好说。只能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家里备上两面国旗,以便随时更换。  回到我们正在解读的凯撒时代。凯撒对日耳曼人的驱逐,再一次震动了高卢的凯尔特诸部。尽管请罗马出兵摆平日耳曼人的想法,是凯尔特人自己提出来的,但当凯撒看起来,并没有打算离开今天我们叫“阿尔萨斯”的这片土地时,凯尔特人不由的又担心起来了。如果罗马人就此把这片土地归入了罗马,那他们对凯尔特人来说,与入侵的日耳曼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先试图以武力反对罗马占据阿尔萨斯地区的,并不是身处高卢核心区(法国境内)的凯尔特人部落,而是北部的“比尔吉卡”(Belgica)地区。估计有朋友又感到头疼了,怎么又多出了一个生涩的地理名词来。没关系,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大家所熟悉的地缘标签——“比利时”,来标注这一板块,就象可以用加引号的“瑞士人”来指向赫尔维梯人一样。至于“比利时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今天的比利时及与之相邻的荷兰、卢森堡两个小国,又为什么能在法、德两个大国之间的夹缝中求生,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