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西哥特人在东罗马的“起义”
现在大家应当对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多瑙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有所了解了。虽然罗马看起来是收服了哥特人,帮助他们驻守边疆,但实际上相当于割出土地,设置了两个日耳曼缓冲国。另外,罗马不仅没能融合、控制这些蛮族,反而如我们上节所分析的那样,让他们渗透到帝国军队,并逐渐取得了军队的控制权。 从技术上看,罗马越来越倚仗蛮族佣兵,也是大势所趋。当战场的决定权越来越由骑兵掌控时,那些天然已经生活在马背上,并且表示愿意服从罗马管理的蛮族军人,更容易因战力突出而获得晋升。这种情况导致罗马军队中的重骑兵,通常由以哥特人为代表的,生存地靠近南俄、匈牙利草原的东日耳曼部落所担任;轻骑兵则从包括匈人、阿兰人在内的草原游牧部落中招募。发展到最后,当蛮族通过掌握骑兵,而得以成为帝国军队主力后,即使是罗马人应该为主的步兵军团,也开始向蛮族打开大门了。 哥特人的大规模到来,无疑加述了这个进程。很不幸的是,虽然的确有一些哥特人为帝国效忠,甚至战死在对抗匈人入侵、镇压哥特人反叛的战场上,但大多数得以进入帝国军政体系的哥特人,却在近距离观察这个老大帝国的过程中,发现帝国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在罗马最后一次分裂之时(公元395年),哥特人终于决定抓住机会反客为主。 要是按照阶级史观,我们也许应该将这次哥特人所引发的战争,称之为“哥特起义”了。这次“哥特起义”的主导力量,来自最后一批成规模归附罗马的哥特人。我们上一节曾经说过,在十几年前那次哥特南迁大潮中,有部分不愿意依附罗马的西哥特人留在了多瑙河以北的森林里。不过这些西哥特人很快便发现,试图从匈人手中夺回家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公元前390年,这些留守达契亚的哥特人,也渡过了多瑙河。当然,这些西哥特人一开始并不是投奔罗马的。他们只是在与罗马军队作战失败后,才被招安加入了罗马军队。 西哥特人这次“起义”,显然带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是想乘罗马陷入分裂之机,正式在东罗马的土地上建国。为此色雷斯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的“君士坦丁堡”成为了西哥特人的第一攻击目标。不过这座以防御力而闻名于世的城市,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当这个目标无法实现时,哥特人开始穿越色雷斯,向爱琴海西岸的希腊地区攻击前进。 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如君士坦丁堡那么坚固的,尤其东罗马能控制的军力,主要都集中在君士坦丁堡的安全问题上时。那些曾经承载过希腊文明的城市,如:雅典、科林斯、斯巴达,先后成为了西哥特人的洗掠对象(或主动交付巨额赎金)。在西罗马的军队闻讯从意大利半岛前来增援之后,西哥特人的攻势才算遇到有效阻击。 当年罗马搞出内部分治的格局,是希望打造一个即能减小管理难度、提高效率,又能在关键时期互相帮助的“新罗马帝国”来。西罗马的这次火线救急,看起来倒是很符合这一理念的。然而从戴克里克首次分裂罗马,至今已有110年的时间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些分治东、西罗马的皇帝们,往往并不满足于只管理半个帝国。其实这也不能怪那些皇帝们,即使现代国家中,联邦制已经成为常态了,但在联邦之上也还是会有个中央政府,以及代表最高权力的国家元首。在罗马没有正式分裂(只是分治)为二个国家的大背景下,拥有唯一统治者才应该是常态。 正是因为上述心态,东罗马很怀疑西罗马此次登陆希腊的目的。在君士坦丁堡方面的坚持下,西罗马的军队撤回了意大利。然而赶走了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西罗马军队,西哥特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为此,东罗马的皇帝做出了一个颇有“战略眼光”的决定,并对欧洲日后的地缘政治走向,造成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