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波罗的人以及东、中欧平原的划分
波罗的人也是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其语言也是印欧语系),不过他们从南俄草原北上的时间,要早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进入文明视线之前,波罗的人的所占据的范围,应该要比现在更大。不过在斯拉夫人开始扩张之后,波罗的人的空间,就只限于波罗的海东南沿岸地区了。从地理角度来看,波罗的东南、东北沿岸地区,都属于东欧平原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地缘上的特殊性,这一区域往往在地缘政治层面上,又不隶属于东欧。要解释这个问题,又必须先弄清一点,哪里才是地理概念上的“东欧”。 经常有朋友会问,所谓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的分割线到底在哪?简单点的分割方法,可以在地形图上,以波罗的海东南角、黑海西北角为起始点画条直线。直线以西的平原算是中欧平原,以东则是东欧平原。还有个更简单,也更精确的方法,就是以乌克兰、白俄罗斯,与波兰的国境线为基线,划分中、东欧平原。当然,对于一个地缘帖子来说,只知其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知道,这样切割的地理依据是什么。 山形、水势是划分地缘板块的基础,中、东欧平原间的切割依据也在于此。按照刚才的两种方式,在地形图上切割两大平原的话,我们会发现中欧平原在所依托的,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脉西段(西喀尔巴阡山脉)。这使得中欧地区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走势。尤其在阿尔卑斯山以北,更是体现为明显的三级阶梯地形;反观东欧地区,除了东侧充当欧亚分割线,平均海拔仅500——1200米的乌拉尔山脉,基本处于无山可依的情况。行走到黑海——里海——北冰洋——波罗的海之间的这片土地上,你根本感觉不到“山”的存在。换句话说,地理上的东欧与东欧平原,几乎就是重叠的。 东欧平原的基础也属于冰川作用下形成的波状平原。除了沿海低地以外,中部大部分地区,为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所覆盖,一条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交错其间。东欧平原的地势,因此整体呈现为中间高、南北低的走势。这样的地势,同时也使得东欧平原的河流,与中欧平原的河流尽皆北流有所不同。中部高地所收集的雨水,最终分成了三个方向。一路向北注入北冰洋;一路向西注入波罗的海;另一路则向南流入黑海、里海。事实上,这其间的落差也无非1、200米,如果不研究河流的走向,你甚至很难在地形图上,找到东欧平原的高点在哪里。 从水势角度来研究中、东欧的地理分割线(乃至地缘分割线),会让问题变得更清晰。简单点说,发源于西喀巴尔阡山北坡的,孕育出斯拉夫民族的维斯瓦河及其流域,就是中欧平原的最东部。维斯瓦河以东,则是东欧平原的范围了。根据这一标准,再对照乌克兰、白俄罗斯,或者说前苏联与波兰之间的国境线,大家应该能够发现,这条国境线其实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地理标准来划分的。 回到波罗的人的问题上来。就流域的面积来看,东欧平原南流地区,要明显大于北流和西流地区。这其中,流域面积最小的是波罗的海河流。这一方向入海的河流,源头大都并未深入丘陵腹地。其核心集水区,只是那条狭长的冰碛湖相间的“波罗的丘陵”。也就是说,所谓“波罗的地区”基本就是维斯瓦河以东的“波罗地的丘陵”,及与之相对应的沿海低地带了。 今天提到“波罗的”这个标签,除了那片海之外,大家能够想到的肯定就是“波罗的海三国”了。按照今天的地缘政治结构来看,波罗的地区的范围相当于波罗的海三国,加上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然而这一地区却并非全然是“波罗的人”的天下。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个抱团取暖的波罗的海国家中,位置最北的爱沙尼亚人并不是“波罗的人”,而是属于另一支对欧洲地缘政治影响更大的族群——乌拉尔人的后裔(乌拉尔人的问题,我们后面会解读)。至于俄国人的那块飞地——加里宁格勒州,现在也已经是俄罗斯人的天下了。 提到“加里宁格勒州”,估计很多朋友会感到陌生,但如果说到他的前身,德意志人的“东普鲁士”,相信对世界史略有兴趣的人,都会有如雷贯耳的感觉了。所谓“德意志第二帝国”,正是在19世纪由普鲁士人所建立的。德意志再次统一之前,与法国所进行的战争,也因此被称之为“普法战争”。然而大多数人却并不知晓,原来“普鲁士”这个标签,其实是源自于古波罗的人的。在波兰东扩之时,说着波罗的语的“普鲁士人”,正生活在这片后来让德、俄两国打破头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