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瓦良格人与瓦尔代高地
瓦尔代高地的海拔并不高,最高点也不过海拔343米。然而当我们在地形图上,为之叠加上水系图后,就会明白它的重要性了。但凡一个地理单元能够被称为“枢纽”,肯定是处在几个板块相接之地,而河流就是显示这一地缘关系的主脉。伊尔门湖流域,所承接的,只是高地北坡所收集的淡水,在西、南、东三个方向,瓦尔代高地还为三条重要河流提供了补给。从西侧对接瓦尔代高地的,是波罗的地区流程最长、下游处于拉脱维亚境内的“道加瓦河”(俄语称“西德维纳河”)。道加瓦河也是波罗的地区诸河中,唯一一条穿透波罗的丘陵,指向东欧平原腹地的河流。与之隔分水岭相对的东侧,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最重要的那条河流——伏尔加河。
伊尔门平原的瑞典人,如果想以伏尔加河流域为扩张方向的话,倒不一定要选择洛瓦季河。在伊尔门湖东侧,有另一条被称之为姆斯塔河的河流,从瓦尔代丘陵东北麓流过,帮助他们接近伏尔加河的上源。不管选择哪条河流,瓦尔代高地都不会成为瑞典人向东扩张的障碍。问题是,瑞典人是不是要把重心放在这个方向。如果瑞典人此刻打交道的对象,仍然是那些从事原始渔猎活动的“乌拉尔人”,那么向伏尔加河流域扩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作为伏加尔河流域的土著,乌拉尔人还是伏尔加河上游地区的主体民族。那些从中欧渗透而来的斯拉夫人,渗透的重心则是源出瓦尔代高地之南的“第聂伯河”。 与斯拉夫人一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来的日耳曼人,也优先选择了向第聂伯河方向渗透。这一方面是由于第聂伯河流域的身处“南方”,气候相对更为宜人(农业和人口潜力也最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第聂伯河能够对接黑海。这意味着,谁能够入主第聂伯河流域,谁就能够获得与地中海文明直接交流的机会。
源出瓦尔代高地的上游支流,被视为是第聂伯河的正源。进占伊尔门平原的瑞典人,与之中间仅仅相隔了东西向的“道加瓦河”。同时扇形的第聂伯河流域,还拥有很多支流。其中右岸最大支流,是源自白、乌、波三国相接处的“普里皮亚季河”。由中欧而来的斯拉夫人,就是沿着这条河流,进入第聂伯河流域的。过了普里皮亚季河——第聂伯河河口后不久,斯拉夫人将在第聂伯河左岸,看到一条叫做“杰斯纳河”河流(也是左岸最大支流)。公元9世纪初,在瑞典人还没有踏足伊尔门平原时,东斯拉夫人已经在第聂伯河——杰斯纳河河口,筑起了他们的第一座城——基辅(今天的乌克兰首都)。一定要为东斯拉夫人的民族源头找一个座标,基辅应该比瑞典人建立的诺夫哥罗德更为合适。 东斯拉夫人之所以选择了这个位置建立政治中心,是因为过了基辅再往南的话,森林就不再能为他们提供完全的保护了。因为介于温带森林与南俄草原的“森林草原”地带,将呈现在东斯拉夫人的面前。森林、草原相间的植被覆盖状态,使得游牧民族有机会发挥他们的机动优势。对于东斯拉夫人来说,最大的利好是,南俄草原在匈人之后一直未能完全统一在一起。这也让东斯拉夫人,有机会将他们的势力范围渗透到森林草原地带。不过,在第聂伯河下游的南俄草原,斯拉夫人并没有什么机会实控。 现在,日耳曼属性“罗斯人”的扩张脉络已经很清晰了。在伊尔门平原横亘20年后,这些北方来的“商人”,横穿道加瓦河借助第涅伯河进入了东斯拉夫人的地盘,准备建立更为庞大,能够直抵终端市场的贸易帝国。公元882年,诺夫哥罗德城的第二代统治者“奥列格”率军入主基辅,在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罗斯国”。由于首都位于基辅,遂史称“基辅罗斯”。有一种说法是,在奥列格入主基辅城之前,已经有其他“瓦良格人”,先一步成为了基辅的统治者。不管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基辅罗斯的建立,都为东斯拉夫人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虽然古罗斯人最初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日耳曼人,但就像保加尔人一样,“日耳曼罗斯人”在文化及人口上相比斯拉夫人,并不占据优势。因此入主基辅的罗斯人也很快和被征服的斯拉夫人融为一体,以至于今天“罗斯”这个名词,完全成为了东斯拉夫人所独占的标签。那么基辅罗斯接下来的扩张方向在哪里,又有没有机会克服南俄草原的障碍,打通通过地中海之路,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