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系列 — 威尼斯商人(中)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提到威尼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一个建筑在水上的城市。以至于今天中国境内的江南水乡,经常会以“东方威尼斯”之名做旅游推广。其实威尼斯最终成为一座水上城市,也与公元5世纪日耳曼蛮族入侵的背景有关。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像波河平原这个地形平整,又处在蛮族眼皮底下的城市几乎没有幸免于难的可能。为求自保,那些逃亡于此的罗马遗民,开始选择在河口的沙洲上居住,并且以舟楫代步。
  不过虽然身处波河平原,但罗马遗民的建城地址,却并非当然的选择在了波河河口,而是在波河河口以北,由阿迪杰河、皮亚韦河、塔利亚门托等几条较小河流,所共同造就的“威尼斯泻湖”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这个海湾状的泻湖,遍布着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沙洲,并且在外围已经天然积沙形成了防波堤(所以才被称之为“泻湖”)。
这样的条件,不仅有利于威尼斯人打造一座安全的水上避难所,更兼具了成为海港城市的地理条件。同时,造就威尼斯泻湖的几条河流,不仅能够让威尼斯的商船渗入波河平原腹地,更能直抵阿尔卑斯山麓,与连通中欧平原的商路相连。对于以“陆——海”转口贸易谋生,并试图拥有更广阔市场的威尼斯商人来说,这样的条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也正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威尼斯才能够成为拜占庭帝国,在北意大利最后的据点。  将威尼斯比作香港的话,那么拜占庭和富庶的东方,就是后来的大英帝国以及其背后的整个“西方”世界了。二大帝国的共同点在于,最终都失去了这个重要的贸易平台。公元7世纪末,远离拜占庭本土的威尼斯人开始实现自治,成为以拜占庭帝国为名义宗主的 “自治共和国”。及至10世纪末, “威尼斯共和国”完全脱离了拜占庭的控制,开始以独立城邦国家的身份,参与意大利半岛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地缘政治博弈。如果说威尼斯在独立之前的情况,与香港有诸多相似之处,那么它在脱离拜占庭控制之后的命运,就有着天渊之别了。威尼斯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前后维持了将近千年,直到18世纪末,拿破仑进军罗马后才宣告结束。至于香港,则已经无可避免的成为中央之国的一部分了。  威尼斯与香港命运走向的不同 ,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块大陆,在大历史的时空范围来看,地缘价值也有着本质区别。总的来说,香港之于东亚大陆,只是战术性的存在。是中央之国在特定的自我保护时期,所保留的一个与西方世界沟通的窗口。随着中央之国逐渐找到在维持自己地缘独立性的前提下,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西方世界,进行有效交流的途径,香港也逐渐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实际上,类似的趋势目前已经可以看到了。香港所谓“本土派”这两年的一些过激举动,正是源于这种存在感消失,所带来的焦虑情绪。  相比之下,威尼斯人的空间就要大出许多了。首先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意大利。再把视角抬高点的话,意大利背后又是一个分裂的,建立在西罗马废墟上的西欧日耳曼世界,而这些区域都是威尼斯商人的天然市场。从政治角度来看,面对一个分裂的外部世界,无疑会增加自己合纵连横的空间。比如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像“韩国”这样位置居中的小国,也有机会凭借外交手段,长期生存于大国夹缝中。从商业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如果威尼斯在中世纪所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即使在政治上仍能暂时保持独立,它的商业议价空间也可能会被大大压缩。  需要说明的是, “一国两制”的做法,并非中国人的创造发明。在同一政权之下,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顺势采取符合该地地缘属性的制度,是西方世界普遍的做法,也是其多样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威尼斯之于拜占庭,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就政治层面来看,此类贸易城市最大的共性就是:掌握政治话语权的,是一群商人。其最能接受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商业联盟”基础上,以议会、选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共和制”。这也是为什么,威尼斯人所建立的国家被称之为“共和国”,而不是王国或者公国一类的君主国的原因。  然而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在威尼斯也并非一点没有体现出来。尽管威尼斯共和国的元首,是经过选举产生的(财产需达到一定数额,才有选举权),但其任期却是终身制的(这一点又与君主制国家一样了)。考虑到威尼斯所处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这样的带有一定君主制色彩的共和体制,倒是有助于威尼斯内政、外交的稳定性。当然,如果权力一直世袭下去的话,威尼斯就算有议会、选举制度,也是不能被称之为“共和国”的(就像有元老院、选举程序的罗马帝国一样)。为了避免权力世袭,威尼斯的平衡方法是,连续两任元首不能再出自同一家族。  其实再进一步观察 “威尼斯共和国”(独立之后)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内部这种带有一定集权色彩的“共和”体制,大家是不是觉得和今天存在于亚洲的一个城邦国家——新加坡很相似?至于二者之间有哪些相似点,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思考比较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