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系列 — 十字军骑士国的形成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在部分十字军向埃德萨推进时,十字军主力还是选择了与亚历山大相同的线路。他们首先要攻克的就是著名的“安条克城”( 安提俄克、安提柯)。纯粹从战略位置来看,处在地中海——新月沃地的窗口位置的安条克,甚至比耶路撒冷还要重要。从地质角度来说,地中海东岸的“西亚裂谷带”,本质是 “东非大裂谷”向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延伸。由于面朝地中海,又有山地为之截留来自大西洋的水气,西亚裂谷带的降水条件比之阿拉伯半岛要好上许多。这也是为什么西亚裂谷带,能够与两河地区共同组成“新月沃地”的根本原因。  成就西亚裂谷带的,是一系列由红海延伸至“东南罗斯托克山脉”的山地(红海本身也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位于裂谷带最北部的山地带叫做“阿拉维山脉”,其与延伸自“东南罗斯托克山脉”的阿曼山脉之间的低地区,就是“安条克” 板块。在水资源尤为珍贵的西亚地区,能够从两个方向山地收集降水的“安条克平原”,环境上自是有它的优势。另一个加分项是,阿曼山脉与阿拉维山脉之间并非无缝对接,这一缺口不仅让安条克平原能够拥有宜人的“地中海气候”,更使之成为了阿拉伯半岛与地中海的天然交流窗口(这也是当年心向欧洲的塞琉古王朝,把都城定位在安条克的原因)。  在基督教历史上,安条克也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拥有“圣城”的地位。我们知道,基督教源于犹太教。其与犹太教之间最本质的差异在于:犹太人认为只有自己的族人才是“上帝选民”,而不愿意和外邦人分享他们的权力;而基督教徒则认为,应该把这“优秀”的教义传播出去,成为一个不分民族的普世宗教。在耶稣基督受难之后,他的信徒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迁徙、传教,其中与耶路撒冷相距不远,居民又因枢纽位置而民族成份复杂的安条克地区,是最早接受这一理念的区域。因此将安条克称之为基督教的形成之地,也并不为过。
  从地缘位置上看,安条克比现在的大马士革,更有资成为“叙利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中心。不过今天的叙利亚却并不包括安条克。在奥斯曼土耳其崩溃之后,更名为“安塔基亚”的安条克成为了突厥人留在新月沃地的楔子。很显然,这种情况并不能让“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满意,尤其叙利亚独立后的合法政府,一直由视安条克——阿拉维山脉一带为世居之地的“阿拉维派”穆斯林所掌握。为此,叙利亚方面曾长期不承认土耳其对安条克的占领(目前承认了)。  今天安条克也是欧洲雇佣军、圣战者加入叙利亚/伊拉克内战的主要登陆点。不过对比900年前的十字军,这些欧洲人几乎没有可能在地缘政治层面发挥什么作用。基于安条克的临海位置以及“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的存在,势头正盛的十字军拿下安条克并不让人意外(围城战共持续了40多天)。紧接着,安条克也像埃萨德一样建立了十字军骑士国——安条克公国(公元1098年)。基于安条克的各方面优势,取得一个比伯国高、王国低的政治地位还是很合适的。  如果十字军所倚仗的仅仅是那些骑士的战斗力,那么接下来他们可以沿从安条克入海的“阿西河”,经阿拉维山脉东麓一路向南,攻入西亚裂谷带的下一个地理单元——贝卡谷地。今天这条谷地为世人所知,大概是因为1982年6月9日,以色列对黎巴嫩藏身于此的导弹阵地,发动的那场毁灭性空袭。不过空中打击是一回事,陆地推进又是一回事。从地形上看,贝卡谷地是由黎巴嫩山脉——前黎巴嫩山脉包夹而成的谷地。这两段山脉也是整个“西亚裂谷带”的地势最明显的山地。由此也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谷地内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地肥沃;二是仰仗两侧山地所形成的防御优势,贝卡谷地也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宗教结构。今天黎巴嫩成为一个基督教、逊尼派、什叶派混杂之地,也正是拜这两条山脉所赐。  即使拥有最强陆战实力的马其顿军团,当年也没有选择经由贝卡谷地南下的线路,而是从黎巴嫩山脉西麓的沿海地区南下,攻取的黎波里、塞达、提尔等沿海城市。基于这片沿海之地原来是腓尼基人所占据,我们也可称之为“腓尼基平原”。当十字军沿阿西河而下,即将进入贝卡谷地时,最终也还是没有贸然进入,而是穿越阿拉维山脉与黎巴嫩山脉之间的山口,向西切入腓尼基平原。只不过由于腓尼基地区并不是十字军的最渴望的目标,这些远道而来的天主教徒并没有在腓尼基纠缠太久,而是快速向耶路撒冷推进。
  由于塞尔柱帝国的分裂,使得耶路撒冷这个什叶派、逊尼派相争的焦点,重又成为了埃及法蒂玛王朝的领地。这种频繁的易手,显然并不利于稳定耶路撒冷的民心。公元1099年7月,依靠狂热信仰支撑的十字军,终于从什叶派穆斯林手中夺下了这座圣城。只是在这些基督徒眼中,可没有什叶派、逊尼派之分。由于在持续8天的攻城战中损失惨重(据信损失了将近3万人),城破之后这座圣城内的穆斯林几乎被屠杀殆尽。此后占据耶路撒冷的骑士们,急不可待的建立了第三个十字军骑士国——耶路撒冷王国(公元1099年)。  需要注意的是,在十字军建立上述骑士国时,他们也仅仅是攻占了几个城市作为支点,还有大量据点为穆斯林所控制。包括黎巴嫩地区,整体都还是在穆斯林手中。为此,十字军又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才算基本控制了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这其中,阿拉维山脉——今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不包括贝鲁特)之间,以的黎波里为核心的沿海地区,被建制成了最后一个十字军骑士国——的黎波里伯国(公元1102年);贝鲁特——耶路撒冷一线,则归属耶路撒冷王国。双方之所以没有按照今天以色列、黎巴嫩的边界划分领地,很大程度是因为巴勒斯坦地区缺乏天然良港(需要腓尼基地区的港口从欧洲获取后援)  然而还是那句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宗教的狂热可能帮助你取得暂时的胜利,能不能长期占领一地,终究还是要看战略层面的支撑了。客观上看,十字军骑士国能够立国,在于他们能够从欧洲得到多少支援。这一点在耶路撒冷围城战中就得到了体现,热那亚人从海上运送过来的木材,在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光拥有海岸线,并不代表你一定就能从欧洲获得资源。特别是攻陷耶路撒冷后,大多数天主教徒,或带着夺回圣城的荣耀,或带着战利品(抑或两者都有)回到了欧洲。然而东方的富庶、圣地的宗教光环,同时又刺激着一批又一批希望改变命运的西欧人前来冒险,使得大多数十字军骑士国能够支撑到13世纪中后期(除了基本只能依靠亚美尼亚人的“埃德萨伯国”以外)。  另一个对十字军有利的地缘政治背景,是十字军建国之地是什叶派的法蒂亚王朝,与塞尔柱人控制的阿拔斯王朝的相接之地。即使不考虑塞尔柱人内部的分裂状态,十字军骑士国也很难会碰到被整个穆斯林世界所围猎的情况。事实上在十字军骑士国存续期间,与某个穆斯林君主结盟,以应对另一个穆斯林国家并不鲜见。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伊比利亚半岛。只能说,政治永远是务实的。  然而政治上的合纵连横,终究不能改变地缘上的短板。从地缘政治层面上来看,十字军骑士国包括奇里乞亚的亚美尼亚人,毕竟是处在穆斯林世界的包围当中。即使仅仅是新月沃地和埃及的穆斯林能够形成合力,也足以把这些十字军赶到海里去。那么穆斯林世界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力量,来打破这一局面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