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系列 — 克罗地亚王国、匈-克共主联邦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很多源自西方的地名会带有一个“尼亚”(nia)的后缀。这个词尾最初的来源,是拉丁/希腊语中的ia。意译的话,就是“之国”(之地)了。顺便说下,根据ia前一个字母的不同,这个后缀也经常被拼作lia(利亚)、ria(里亚)、sia(西亚)等音。也就是说,类似罗马尼亚、利比里亚、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国名,都是西方人按照一个模式设计出来的。至于“斯拉沃尼亚”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斯拉夫人之国”了。  关于斯拉沃尼亚这个标签,是什么时间用在萨瓦河与德拉瓦河之间这片土地上的,并不十分确定。不过结合这一板块在诸“南斯拉夫”民族中的地缘位置,将之定位为南斯拉夫诸族分化的原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进入斯拉沃尼亚之后的斯拉夫人,大体上有三个方向继续他们的迁徙之路:一是沿萨瓦河向西上溯,然后穿越阿尔卑斯山脉与迪纳拉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带,进入意大利半岛。历史上由东向西入侵意大利半岛的民族,基本都遵循此线路(如匈人、东哥特人);二是横渡萨瓦河,翻越迪纳拉山脉北端较薄弱的山体,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地区;三是继续向南/东南方向渗透,在迪纳拉山脉与黑海-爱琴海之间寻找机会。  向意大利方向移动的斯拉夫人运气不大好,在他们之前以东哥特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已经在意大利半岛乃至整个西罗马故地上补位成功。如果从公元前2世纪末的辛布里战争算起,日耳曼人花了500年时间才算等到这个机会。此时再想要进入意大利半岛分一杯羹,几乎没有可能。正因为如此,向意大利方向迁徙的斯拉夫人,最终止步于萨瓦河上游,阿尔卑斯山脉与迪纳拉山脉相接的这片山地中。并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斯洛文尼亚人”。  相比斯洛文尼亚人,向西迁徙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的斯拉夫人,则获得了更大的空间。这片位于迪纳拉山脉与亚得里亚海之间的沿海地区,整体被称之为“达尔马提亚”。内部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伊斯特拉半岛而起的,被称之为“达尔马提亚海岸”的巴尔干半岛沿海地区;二是长度与其几乎对等的一条群岛带——达尔马提亚群岛。在威尼斯部分我们曾经解读到,达尔马提亚是威尼斯人海外扩张的第一站,也是其势在必得的版块,而匈牙利人曾经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过这两个海、陆两大强国,最终都没有能够消化这片土地,笑到最后的是比他们先一步入主这片土地的南斯拉夫民族——克罗地亚人。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包括达尔马提亚在内的整个巴尔干半岛的亚得里亚海沿岸,曾经是被一支被称之为“伊利里亚人”的印欧语部族所控制。在经历过罗马的统治之后,商业价值巨大的达尔马提亚一带,基本完成了罗马化进程。罗马帝国甚至有一段时间(268~284),前后有7个皇帝来自伊利里亚(史称“伊利里亚王朝”)。这些军人出身的皇帝,曾经一度帮助分裂的罗马抵御住日耳曼蛮族的入侵。  东哥特人在进入意大利半岛毁灭西罗马帝国之前,曾经经营过潘诺尼亚和达尔马提亚地区。这两个板块加上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大体就是后来东哥特王国的范围。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攻灭东哥特王国之后,不久便在新来的日耳曼蛮族——伦巴第人的压力下,退出了意大利半岛北部大部分地区。不过由于拜占庭的海上优势,威尼斯、意大利南部、达尔马提亚这些重要的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仍然长期为拜占庭所控制。再后来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了,势衰的拜占庭和分裂的意大利,给了威尼斯商人坐大的机会,而同为东罗马帝国遗产的达尔马提亚,成为了威尼斯势在必得的板块。  公元7世纪初,在君士坦丁堡重建统一罗马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转而准备安心做一个东地中海的“拜占庭帝国”时,已经渗透到萨瓦河以南的斯拉夫人,被允许进入了达尔马提亚地区,以在战略上抵御日耳曼人和阿瓦尔人的压力。稍早的时候,在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斯拉夫人也得到了同样的授权。当然,即使拜占庭帝国不这样做,相信也很难阻止斯拉夫人的渗透。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两支“蛮族”的先后到来,严重挤压了原来的“拉丁化伊利里亚人”的生存空间。公元10世纪初(公元925年),完成斯拉夫化进程的达尔马提亚海岸与斯拉沃尼亚在政治上统一,建立了以“克罗地亚”为名的王国。今天轮廓呈奇怪n型的克罗地亚共和国领土,其内部也正是由这两部分所组成的。统一即意味着强盛,而强盛往往又意味着对外扩张。在鼎盛时期,今天的波黑、黑山两个前南国家,也是克罗地亚王国的征服区。        相比向巴尔干山区扩张,克罗地亚人当然更希望向地势平坦的潘诺尼亚扩张了。鉴于这个方向属于罗马教庭的势力范围,如何取信于罗马显得非常重要。事实上,在克罗地亚人获得独立地位时,他们就已经心向罗马了(尽管基督教正式分裂是在11世纪中叶)。克罗地亚王国的建立,一如波兰、匈牙利等国一样,得到了罗马教庭的正式认定。这种拉丁化的选择,很大程度也与拜占庭帝国,以及保加利亚王国对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企图有关,克罗地亚希望以此从西欧方向获得自己独立的支撑。  然而在克罗地亚王国希望自己成为“南斯拉夫人”的政治代表,并大展拳脚时,马扎尔人的到来,却给了克罗地亚人当头一棒。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进入匈牙利草原的游牧民族,总是会对富庶的潘诺尼亚平原有所企图的。马扎尔人如果沿袭游牧入侵的路线,他们对克罗地来人的压力并不会一直存在。真正能够对斯拉夫人经略潘诺尼亚构成压力的,还是能够从意大利、日耳曼尼亚两个方向渗透潘诺尼亚的日耳曼人。问题是,游牧的马扎尔汗国很快也完成了华丽转向,变身成为了天主教世界的“匈牙利王国”。  从族群博弈的层面来看,日耳曼人更愿意看到,在南北两支斯拉夫势力中间,夹心一个异类般存在的匈牙利人,以避免在自己的东方出现强大的斯拉夫人集团。更何况这一转变能够解决掉长久以来的东方游牧威胁。基于二者战略上的连横关系,匈牙利很快成为了潘诺尼亚的主导者,并且对克罗地亚人的北方安全构成强大压力。尽管匈牙利是一个标准的内陆国家,但处在欧洲这样一个海洋文明氛围浓厚的区域,这些马上得天下的新基督徒,也同样希望能够拥有一段海岸线。就地缘位置来说,对接亚得里亚海的达尔马提亚,以及濒临黑海的瓦拉几亚,是匈牙利最有可能完成匈牙利海洋梦的板块。相比后者,能够直通地中海,并且与罗马城所在的意大利半岛隔海相望的前者,显然更能激起匈牙利人的欲望。
  更显悲剧的是,克罗地亚人的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陆地。在克罗的亚人独立之时,拜占庭帝国仍然控制着达尔马提亚的群岛的大部分岛屿。而同样属于拜占庭势力范围的威尼斯,也一直在觊觎着达尔马提亚的贸易利益。公元11世纪末,塞尔柱人对小亚细亚的入侵,不仅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实力,更在西欧引发了包括十字军东征在内的,一系列的地缘政治事件。其中对克罗的亚影响最大的,就是近在咫尺的威尼斯人,取代远在爱琴海的拜占庭人,成为了争夺达尔马提亚的海洋势力代表。自此时起,时运不齐的克罗地亚,便成为了匈牙利与威尼斯相争之地。  天主教国家的身份,一定程度能够保证克罗地亚王国的存在,毕竟作为天主教世界的宗主,教廷原则上并不希望天主教国家相互倾轧。然而政治就是政治,这即不会妨碍匈牙利人在斯拉沃尼亚方向,侵蚀克罗地亚的领地;也不能阻止威尼斯商人,渗透达尔马提亚海岸。前者的游牧基因,使之拥有欧洲最为精锐的骑兵,后者则在竞争中逐步成长为,欧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夹在这海、陆两大强邻之间,克罗地亚人面临着一个二选一的必选题。  基于贸易本性,威尼斯人的目标只是达尔马提亚的海岸线(以垄断克罗的亚的贸易),即使与克罗地亚人结盟,也不会真的出力保证克罗地亚的安全。如果匈牙利王国肯放弃往达尔马提亚扩张,相信威尼斯人会毫不犹豫的把斯拉沃尼亚“卖”给匈牙利人的。即使这种最坏的结果没有出现,被封闭为一个完全内陆国的克罗地亚,利益也将受到极大的损害。至于匈牙利人,反过来将达尔马提亚卖给威尼斯人的风险要小的多(并不代表无风险,300年后匈牙利人的确也这样做了。原因后面会解读)。如果双方能够达成某种妥协,即在承认匈牙利宗主权的前提下(同时承担一定义务),保证克罗地亚的实际独立地位,那么与匈牙利人结盟倒是更为有利。  最终克罗地亚人,也的确用上述形式成为了匈牙利的一部分。公元1102年,匈牙利国王以“共主联邦”的形式,成为了克罗地亚人的君主。自此以后,克罗地亚在保持内部独立的前提下,将军事、外交权力交付给了匈牙利。类似的组合,在欧洲并不罕见。比如前面解读过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卡尔马联盟”、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及最为知名的“奥匈二元帝国”。不过匈牙利-克罗地亚共主联邦的组合,要比它们早得多罢了。  比之后来的组合,“匈-克”组合不仅时间更早,延续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一直保持了400多年的时间,直至16世纪初(公元1526年),匈牙利王国被奥斯曼帝国击溃、解体时方告终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中世纪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几乎看不到“克罗地亚”这个地缘政治标签的原因。尽管这样做似乎有些遗憾,不过克罗地亚人的选择,以及普遍存在于西欧天主教世界的,模块式地缘政治组合方式,却在地缘上保证了克罗地亚人的独立存续与发展。以至于一直默默无闻的克罗地亚,今天能够成为一个有历史可以追溯的独立国家。比如很多克罗地亚人相信,他们国旗上红白相间的格子盾徽,是源自于1000多年前的克罗地亚王国(足球迷应该对克罗地亚的红白格子有印象的)。  在天主教诸强的阴影下,克罗地亚人没有能力替斯拉夫人出头往东南方向,也就是向拜占庭方向渗透的斯拉夫人有没有机会在政治上做得更好呢?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