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系列 — 帖木儿帝国,安卡拉战役
花剌子模是从北向南,试图整合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南北的典型案例。只不过他们的运气实在太差,刚刚崛起便遇上了西征的蒙古人。而蒙古人在欧亚大陆各地的统治都遇到危机的情况下,河中之地再次迎来了崛起之机。与花剌子模当年不同的是,担负这一历史使命的帖木儿,是从河中的地缘中心——泽拉夫尚河流域一带起家,然后统一整个河中之地的(再具体点,就是泽拉夫尚河之南的卡尔希河绿洲)。 从民族属性上来说,帖木儿一般被归类为突厥化的蒙古人。之所以没有直接被认定为“突厥人”,有赖于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横行无忌的历史。这段空前绝后的征服史,为黄金家族(铁木真及其直系后裔所属的家族)在后蒙古帝国时期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政治遗产。以至于在欧亚草原文化区(包括边缘的绿洲文明区)进入大分裂之时,为了利用这笔政治遗产,包括帖木儿在内的很多统治者,都希望保留自己的“蒙古”身份,并通过联姻或者附会的方式,跟黄金家族扯上关系。 基于河中之地的地理位置,帖木儿帝国可以向西南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东南印度河流域,这两个具备同等诱惑力的目标扩张。后者要翻越的是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前者则要征服伊朗高原(伊朗)。当年的花剌子模曾经试图同时做到这两点,现在帖木儿帝国也同样在这样尝试。在帖木尔的扩张战争中,他成功的学习了成吉思汗曾经惯用的屠城威慑战术。从14世纪60年代开始,帖木儿用了40年的时间,接收了察合台、伊尔汗国的政治遗产,并进击印度河平原,击败了古尔王朝在印度的继承者“德里苏丹国”。建立了一个北起锡尔河中上游、西至亚美尼亚高原、南至美索不达米亚,东至印度河平原的庞大帝国。当这一切做完之后,势力范围已经覆盖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并尝试向亚美尼亚高原扩张影响力的奥斯曼帝国,无可避免的与帖木儿帝国发生了碰撞。
在帖木儿帝国强势扩张的这段时间,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事业亦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数次击败基督教联军,并臣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之后。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长期围攻。需要说明的是,出于稳固后方的需要,土耳其人虽然也在安纳托利亚高原扩张,但直接控制区却只是向东延伸到了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一线,并没有直接消灭东部那些源自罗姆苏丹国的突厥小国。尽管慑于奥斯曼帝国的兵威,这些国家都表示愿意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臣属,但一旦有另一股强大力量介入,他们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就很难说了。 正当土耳其人为如何拿下君士坦丁堡而操心劳神时(公元1400年),已经扩张至西亚的帖木儿帝国率先发起了攻击。安纳托利亚高原中东部,那些原本臣服于奥斯曼帝国的突厥小国们,几乎没有发挥任何缓冲作用。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相继倒戈加入帖木儿的军队。这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突厥小国并没有在奥斯曼帝国的西扩中获得什么好处。相反,如果能够帮助帖木儿取得胜利,那么这些突厥小国就很有机会,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中东部,乃至巴尔干半岛分一杯羹了。在这种情况下,萨卡里亚河上游的的安卡拉,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抵御帖木儿帝国的前线。公元1402年夏,两个风头正盛的穆斯林帝国,在安卡拉展开会战,史称“安卡拉战役”。 在安卡拉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大致相当,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层面上来看,应该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然而,帖木儿最终却取得了完胜,甚至俘虏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巴耶济德一世)。与其说这是一场军事胜利,倒不如说是一场政治胜利。基于这是两股“突厥穆斯林”势力之间的对决,暂时置身于二者核心之外的其它突厥穆斯林的倾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点上,从蒙古人的扩张中汲取经验(学到的不光是屠城)的帖木儿,外交手段显然更为高明。最起码他让大家相信,自己的成功能够让整个突厥和伊斯兰世界获益。从技术上看,土耳其人在安卡拉会战的惨败,直接原因也正是负责右翼的两万新征召部队(从东部突厥附庸国征召),临阵倒向了帖木儿一方。讽刺的是,在奥斯曼帝国参战的非核心军队中,反而是东正教徒的塞尔维亚人,表现的最为忠诚。 安卡拉会战的结果,使帖木儿无限接近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如果再乘势南下,消灭已经风雨飘摇的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帖木儿帝国,在版图上甚至已经超越了当年的亚历山大帝国。然而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如此复杂地缘结构区域中,你几乎没有可能形成一个中央集权式的帝国。问题在于,帖木儿本人会把自己的政治中心放在哪里,抑或说认为哪个板块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首先,小亚细亚并不是帖木儿的选项。在安卡拉战役之后,帖木儿并没有顺势消灭奥斯曼帝国,而是“仁慈”的把帝国遗产分配给了那位被俘苏丹的四个继承人(苏丹本人因无法忍受被俘之辱而自杀)。抛开以这一举动对其它突厥小国的安抚之意以外(表明它们也没有被灭的风险),这种安排在地缘政治上所透出的意思,是帖木尔帝国并无意向爱琴海和欧洲进军。 其次,令人意外的是,马穆鲁克王朝以及王朝控制下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圣地,也不是帖木儿的主要目标(尽管他在叙利亚北部击败了马穆鲁克大军)。要知道,作为一个穆斯林属性的政权,上述圣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这样做,最起码证明帖木尔的梦想,并不是复制一个“阿拉伯帝国”。那么到底是什么板块,能够比欧洲和圣地,更加吸引帖木儿的目光呢?难道是印度?100多年后,帖木儿一个绰号叫“老虎”的五世孙“巴布尔”的确这样做了。与帖木尔的四面出击有所不同的是,老虎巴布尔在进入政治战场之后,很快决心成为一个印度的君主。最终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个由外族入侵所建立的印度王朝,就是后来被大英帝国所颠覆的“莫卧尔王朝”。 然而在帖木儿的时代,他并没有想过做一个印度君主。相比那些更合理的地缘政治选择,帖木儿的梦想要更为宏大,那就是重建“蒙古帝国”。尽管身处河中的帖木儿,在文化上已经突厥化、信仰阿拉伯化(伊斯兰化),政治制度上又更倾向于波斯,但蒙古帝国所能提供的想象空间,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以帖木儿当时的声势来说,似乎也的确有这样的机会。蒙古三大汗国(除掉被元朝灭掉的窝阔台汗国)中的察合台、伊尔两汗国的故地,实际已为帖木尔帝国的所控制。同时,在与奥斯曼帝国对决之前,帖木尔甚至还两次远征过金账汗国,并在汗国的核心之地——伏尔加河完胜汗国军队。在此之前,金帐汗国曾经南下南阿塞拜疆,试图接受伊尔汗国的遗产,而在此之后,虽然帖木儿并没有在欧亚草原纠缠,但却从金帐汗国那里拿走了,身处河中之地边缘的花剌子模绿洲。 现在,蒙古在中亚、西亚、东欧的三大汗国,都已经成为了帖木尔帝国的领地(或手下败将)。至于蒙古帝国的中央汗国——元朝,则在帖木儿刚从河中崛起之时,就已为汉族政权“明”王朝击败,(公元1369年)。当然,这并不代表守护黄金家族正朔的“元”政权就此消失。退回长城以北的黄金家族,又以“元”的名号,对蒙古高原维系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史称“北元”)。不过在明朝的持续打击之下,黄金家族属性的“元”政权再想维系在蒙古诸部的权威,变得异常的艰难。 公元1402年,在帖木儿大败奥斯曼帝国之时,蒙古高原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改变了帖木儿帝国之后的扩张方向。在这一年,非黄金家族出身蒙古鞑靼部首领(鬼力赤),攻杀了第二十代蒙古大汗(坤帖木儿汗),僭越建立了新的蒙古政权(明史以这一年为北元终结)。尽管后来黄金家族后裔,仍有被扶上大汗之位的,“元”的国号也曾经为后来的其它蒙古部落所沿用,但进入15世纪后,北亚这片游牧之地陷入四分五裂之境,却是不争的事实。 正统黄金家族在蒙古高原的失势,对于帖木儿来说是一个重现成吉思汗辉煌事业的好机会。但这并不代表拥有黄金家族女婿身份的帖木儿(迎取了察合台汗国的公主),下一步一定需要北上整合蒙古高原诸部。相反,帖木儿决定挑战中原的明王朝。这一计划的合理之处在于,如果帖木儿以复兴蒙古之名,攻击明朝的话,那么他很可能会得到北亚蒙古诸部的支援,并顺势谋得蒙古之主的地位;而如果真的能够入主中原,那么,不管到底能不能谋得一个正统黄金家族的出身,帖木儿“蒙古大汗”身份都肯定是坐实的了。 然而这一计划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历史上入主中原成功的外族政权,都是由蒙古高原或者东北地区而下。直接从中亚,尤其是河中这样的绿洲之地,跨越万里荒漠发起远征,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类似的先例,可以参考一下汉武帝遣李广利倾举国之力发动的“汉攻大宛之战”。以中央之国的集权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尚且只能在费尔干纳盆地取得个惨胜,很难想象只能算半集权性质帖木儿帝国,能够突破河西走廊的屏障(更别说征服中原了)。 虽然没有理由相信帖木儿有机会入主中原,但相信还是有很多人是希望看到这场帝国PK的。可惜的是,公元1405年,在帖木儿的东征计划刚刚启动、主力尚未出河中之时,这位时年已经69岁的一代雄主,便病逝于锡尔河畔的“讹答剌”城了(今属哈萨克斯坦)。这项极富想象力的东征计划,也就此成为过去式。 在帖木儿离世之后,他的帝国并没有逃脱一世而亡的命运。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的一切都逃出脱最基础的地缘规律。包括河中之地,以及与之地缘关系紧密的呼罗珊的中亚部分,成为了帖木儿子孙们争夺帝国遗产的主战场;至于包括西伊朗、高加索、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在内的西亚部分,则成为了拥有军事优势的阿塞拜疆突厥诸部的博弈区(它们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故事,我们后面还会解读到)。 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帖木儿帝国的扩张无疑是一场非常大的危机。值得庆幸的是,奥斯曼帝国并没有因此而衰弱。至于土耳其人后来又是怎么中兴的,又是如何逼着欧洲人去发现新大陆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