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大航海时代 — 斯瓦希里,东非高原,大湖地区,坦噶尼喀/桑给巴尔
Original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葡萄牙是欧洲印度洋航海事业的开创者,却不代表是印度洋开拓的先行者。在达伽马进入印度洋之前,整个印度洋贸易已经开拓的非常成熟了。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公元7世纪起创立伊斯兰教,并建立强大帝国的阿拉伯人,已经成为了整个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事实上,15世纪初代表中央之国开启南海-印度洋之旅的郑和船队,客观上也是得益于阿拉伯人在海上的开拓,以及元朝将这些异族商业、航海基因/人才的引入。只不过古典时期的中央之国终究是一个农本国家,昙花一现的海上辉煌之后,一切又回归到了原状。 顺便说一下,担忧今天的中国会重回这种封闭状态是没有必要的。全球化以及工业时代的到来,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外部的地缘大环境(之前最大的问题,是外部没有先进文明给予改变的压力)。在这种类似大“地中海”的环境下,中国的地缘定位已经从一个大陆国家,开始向陆、海兼备的“边缘国家”转变。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正有幸经历这一转变过程。 由于阿拉伯半岛整体处于海洋包围的环境中,即可向西对接地中海文明圈的海洋文明,又可向东吸收印度洋的航海文化,因此以沙漠游牧起家的阿拉伯人,最起码在公元8世纪起,就已经成为了全球航海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印度洋是阿拉伯人海上活动的最重要舞台,通过几个世纪的商业航行,阿拉伯人甚至抢在欧洲人参与竞争之前,成功的将他们的宗教,通过海路传播到南亚次大陆东端(孟加拉)、南洋群岛(东印度群岛)。今天即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相信也大都知道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伊斯兰属性。让大多数人比较陌生的,是伊斯兰文明对东非海岸的影响,而承载这一任务的地缘政治集团,就是之前解读过的“僧祇城邦”。 相比“僧祇”这个陌生的词汇,还有一个至今仍广为使用的地缘标签,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一进程,那就是“斯瓦希里”。做为一种语言标签,斯瓦希里语最近出现在中国媒体上,是因为一部在坦桑尼亚热播的中国家庭戏《媳妇的美好时代》。做为中国软实力提升、文化扩张战略的一部分,将优秀的中国电视剧翻译成非洲语言进行推广是一种尝试。用斯瓦希里语译制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一片,就是成功的一例。这也使得很多中国人,第一次听闻这个小语种之名(尽管在黑非洲也算大语种了)。 在部落林立、语言繁杂的黑非洲(语言总数超过800种),出现一种能够让各部族有兴趣学习的“通用语”非常的重要。在欧洲殖民者将英语、法语等语言输入黑非洲之前,通过北非/阿拉伯半岛穆斯林商人的商业活动,渗透融合而成的豪萨语、斯瓦希里语,是黑非洲最主要的通用语,二者今天的使用人口都超过5000万。其中源起于尼日利亚豪萨城邦的“豪萨语”,是伊斯兰文化在西非渗透的结果;斯瓦希里语则是穆斯林商人们在东非数百年影响的见证。 斯瓦希里一词的原意是阿拉伯语中“海岸”,其本意显然带有明显的海洋属性。实际上,“斯瓦希里”一词的地缘内涵,与“僧祇”并无二致。只不过一个是源自阿拉伯语,突出了地理属性;一个源自波斯语,突出了人文属性罢了。基于阿拉伯人在东非贸易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斯瓦希里一词今天的地缘地位,用“斯瓦希里城邦(文化)”取代带有波斯印记的“僧祇城邦(文化)”,来代指东非海岸这条伊斯兰文明延伸带,会更容易让人理解。 从地缘渗透力角度来看,伊斯兰文明在西非商业、文化扩张要更为全面,即使在欧洲人已经控制了所有海岸线的情况下,阿拉伯/柏柏尔人依然能够全方位的跨越撒哈拉沙漠,与中西非地区进行贸易。相比之下,在东非沿岸布点斯瓦希里商人,扩张路径就要线性的多。这一点在豪萨语与斯瓦希里语的属性上也可以看出。同为基于商业活动而形成的通用语,豪萨语被归类于与阿拉伯语、柏柏尔语同系的“闪-含语系”,而斯瓦希里语本质上则属于黑非洲原生的“班图语系”。后者与阿拉伯语的关系,更多是通过其吸收的大量阿拉伯语借词,并在19世纪以前采用阿拉伯字母进行拼写。这一点就像韩语中有许多汉语词,并曾经长期使用汉字一样。 斯瓦希里语及文化在东非的形成,与阿拉伯人在印度洋所进行的是一场商业扩张,而非政治扩张有关。阿拉伯人能够做到的是,以共同意识形态(宗教)为纽带建立起贸易网,但却无法如罗马那样,建立一个环印度洋帝国的想法。即使某一地缘联系更紧密的板块,如东非海岸的斯瓦希里城邦,也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紧密的政治体。这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阿拉伯人没有足够的人口向海外输出。 对于人口总数居世界首位的中国来说,民间政论时往往不会考虑人口问题,或者说向来不认为在各种臆想的海外扩张之旅中,会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填充吃进来的土地(同时本着要地不要人的原则,也不会考虑如何处置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然而在地广人稀的古代,人口才是最重要的地缘资本。为此我们会看到俄国人费尽心力的,想把那些本属异族的游牧部落留在境内;也会看到诸葛亮北伐失败后,将魏国百姓整县迁入蜀境。 在斯瓦希里城邦发展成熟的15世纪,斯瓦希里城邦总数达到了三十余个(有记载的)。城邦带的核心区位于在今天的坦桑尼亚、肯尼亚海岸(包括很多沿岸小岛),今天斯瓦希里语也是这两个国家的官方用语之一。随着贸易线的扩张,索马里南部、莫桑比克沿海,以及莫桑比克海峡北部的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岛北部,也都有斯瓦希里城邦分布。莫桑比克中北部的索法拉、莫桑比克岛,坦桑尼亚沿海的基尔瓦、桑给巴尔岛,肯尼亚境内的蒙巴萨、马林迪,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都是这一系列贸易城邦中比较知名的。 然而这些由贸易据点发展而来的城邦人口数量都不多,即使如基尔瓦这样的大城邦,常住人口也不过万人(并且并非全部是阿拉伯人)。这使得阿拉伯人更多需要依靠与当地土著的合作,来完成与内陆地区的贸易。这使得成为东非通用语的斯瓦希里语,并没有成为阿拉伯语的变种,而仅仅属于通过使用阿拉伯字母变成书面语(包括借用大量阿拉伯语词汇)的班图语。当然,后面我们会解读到,葡萄牙人的到来,也对斯瓦希里语的扩散起到了推动作用。
阿拉伯人的贸易线究竟向内陆地区延伸了多远,可以通过今天斯瓦希里语传播区的范围看出。东非高原及其沿海平原区是斯瓦希里语的核心区。这片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非两大高原中间的高原,还有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标签:大湖地区。由于东非高原正处在“东非大裂谷”的核心区,断裂的高原、充沛的降水在高原西部以及腹地,造就了包括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等大型湖泊在内的一系列湖泊。乌干达、肯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五国,便是存在于这片高原和湖泊之间。上述国家再加上依附于埃塞俄比亚高原而存在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四国,便是地理概念中的“东部非洲”板块。 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与东非高原属于完全独立的两个地理单元,因此“东部非洲”内部实际也依此划分为两个地缘政治板块。埃塞俄比亚等四国,通常会被单独划分为“东北非洲”或者称之为“非洲之角”。东非高原地区的几个国家,则通常会使用“大湖地区”的标签来拉进彼此的地缘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原边缘的坦噶尼喀湖等湖,也是刚果(金)与上述国家现在的边界湖泊,所以大湖地区的概念通常也会加入刚果(金)。 另外原“苏丹共和国”南部,由黑人覆盖的热带草原地带,在20011年已经正式分裂为了“南苏丹共和国”。这个明显希望与北非阿拉伯国家划清界线的黑人国家,目前也被归入了东非板块。至于这个新生国家在地缘政治上,到底是跟非洲之角还是大湖地区走得更近,从位置上看是可以选择的。不过考虑到非洲之角当下的乱局,以及南苏丹与肯尼亚之间没有山地阻隔的地理特点(正处于两大高原之间),最起码希望为南苏丹的石油寻找新出口通道的政治家们(包括在南苏丹有重大得益的中国),会更愿意帮助南苏丹和肯尼亚之间建设一条新的石油管道。 基于前三十年在第三世界国家打下的政治基础,今天的黑非洲也成为中国扩张地缘政治、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战场。不过做为后来者,中国在非洲的一举一动,不得不考虑到各国原宗主国的影响力。在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之后,东非高原地区被划给了德国和英国。其中英国得到了北部的乌干达和肯尼亚,德国则拿到了南部的卢旺达、布隆迪、坦噶尼喀,后者被合称为“德属东非”。而在一战之后,英国人则顺势把面积最大的坦噶尼喀拿走,归入了“英属东非”。为了不让英国人独美,卢旺达、布隆迪这两个高原小国,则交给了控制刚果盆地大部的比利时人代管。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坦噶尼喀”,所谓坦噶尼喀地区所指向的就是今天坦桑尼亚的大陆部分(坦噶尼喀之名在班图语中的原意是“汇聚”之意)。之所以会演变为坦桑尼亚,是因为英国人最初在认可德国对坦噶尼喀殖民权的同时,争取到了领有沿海两个岛屿的“桑给巴尔苏丹国”的保护权。在葡萄牙人的势力衰弱之后,来自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的阿拉伯人,曾经在17世纪南下东非海岸重夺控制权,并恢复、新建了一系列贸易城邦,桑给巴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由于坦噶尼喀、桑给巴尔这段曾经分属德、英的历史(一战后都归属英国),上世界60年代二者先是分别独立,然后很快再合并为一个国家。尽管失去了独立地位,但面积、实力完全无法与坦噶尼喀抗衡的桑给巴尔,也由此把自己的标签加入了新的国名之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