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航海时代 — 帆船,横帆,纵帆,卡拉克帆船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为了维护自由港的声誉,马拉巴海岸的阿拉伯商业集团,并不会阻止葡萄牙人登陆后的贸易行为,也没有直接威胁这些异教徒的生命安全(就像在斯瓦希里城邦一样)。驱逐他的理由,看起来也是有法可依(包括认定达伽马曾有海盗行为)。不过这个启航的日子,可是非常的不“吉”。要知道,8月底的时候正是北印度洋西南季风盛行的时候,再想横穿印度洋难度可想而知。  葡萄牙人完全可以感觉得到,卡利卡特做出这一决定背后所隐藏的恶意。当然,离开卡利卡特的葡萄牙人,也可以选择到柯钦、果阿等港口盘亘,以等待东北季风的到来。不过其对达伽马被认定的“违法”行为,让其它港口接纳他的希望变得渺茫。更何况在卡利卡特换得大量香料、宝石等稀缺商品的葡萄牙人(同时外交上又显见不会进展),也希望快点回国复命。  逆季风而行虽然很难,但却并非完全不可行。略微关注过一些大航海时代历史(包括从影视剧中)的人都会发现,来自西洋的帆船与中国帆船在形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区别在于“帆”。中国帆给人的感觉比较“硬”,颜色较深;西洋帆则色白、较软,能够被风吹地鼓起来。纯粹从感观来看,后者看起来会比较酷一些。当然,是否先进、是否能适应更多的气候变化,肯定不是看外观,而是要看技术面的。  就帆的形制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横帆与纵帆。所谓横帆的特点,是在桅杆上下钉有横木,然后将帆上下两端固定在桅杆、横木(桁)及船体上。帆可以做成方形,也可以做成等腰梯形。其与纵帆最大的外观区别,在于对称性(想像一下风筝的样子)。受风面积大且受力均衡的横帆在顺风之时,效率很高。同时因为帆体稳定,还可通过增加桅杆的高度、横杆的层数(让一根桅杆能够从上到下固定四五面帆),最大限度的挖掘桅杆的效用。另外,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可以通过调解帆的数量,来适应不同的风力。要知道,风太大时,帆太多了反而会造成危险。  从技术的发展轨迹来看,横帆无异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帆。从埃及到古希腊、罗马,再到维京海盗,所使用的帆船都属于横帆船。然而横帆船的劣势也同样突出,那就是只能在顺风时使用,虽然可以通过绳索拉动横杆,做小角度的调整(以适应侧顺风),但一旦遇到逆风就完全没法使用了。  使用横帆的情况下,需要有桨手在无风或者逆风条件下划桨为船只提供动能。为此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古罗马战舰还是维京人的海盗船,竖起一两面横帆的同时,两侧还如蜈蚣足般排列有船桨。这种桨、帆结合的形制被称之为“桨帆船”。  地中海式桨帆船,被统称为“加莱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与地球其它地区相比,加莱船在“帆”的使用上,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在在“桨”的使用上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其特殊的地缘环境有关。一方面地中海的气象相对规律,受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盛行西风,夏季则基本无风浪,需要用桨来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繁荣的贸易所引发的利益之争,也使得地中海战事频发。在海战当中,能够灵活调节方向和速度的桨,要比帆更实用。以舰首切断对方战舰的排桨,也是古典时期地中海海战的常见战术。16世纪,当葡萄牙人试图打开大明帝国的贸易之门时,其舰队中所使用的灵活、快速的桨帆船,就让广东沿海地区的官民眼前一亮。吸收其排桨技术(配合中国帆)而造出船只,被称之为“蜈蚣船”、“快蟹船”。  然而依靠桨来提供动能的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大型的三排桨战舰,甚至要使用多达300名的桨手。既然桨船要耗费大量人力,横帆的使用又有诸多限制,那么有没有一种帆能够适应各种风向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纵帆”。 欧洲人最早接触并引入的纵帆,是阿拉伯人从印度洋带入的“三角帆”。整个帆的形式,就像是一面带旗杆的三角旗。如果说横帆都是对称的,那么纵帆的特点就是不对称了。帆体及支撑帆体的横杆可以围绕桅杆灵活调整角度,及至与船体呈一条直线( “纵帆”之名由此得来),以适应不同的风向。  更为神奇的是,纵帆还可以顶风逆行。当然这个逆行并不是呈直线,而是走“之”字形曲折前进。至于原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伯努利原理”。如果你对技术原理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明白纵帆可以适应不同风向,横帆只能顺风航行就可以了。  最早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到三角帆技术的,是主导东地中海贸易的拜占庭帝国。最迟在公元9世纪,这一技术便已经在地中海取代横帆被普遍使用了。由于地中海贸易,在三角帆普及时代被来自意大利的海上共和国所垄断,三角帆在欧洲因此被称之为“拉丁帆”。不过阿拉伯人也不用为“版权”被窃取而感到不平,因为他们同样也不一定是这项技术的最早发明者。早在公元初就已经顺着季风和洋流,完成了横渡印度洋的航程的马来人,也有可能是这项技术的发明者。  顺便说下,中国帆本质上也是一种纵帆。区别在于中国帆是加了很多撑条的“硬帆”(又称“蓬帆”,外观类似于“罗马帘”)。纵帆的特质,使得中国帆也能够灵活调整方向,适应更多风向;但纵帆逆行的原理,更多要仰仗帆体受风后的变形。硬帆受风后变形较小,因此不能做到真正的顶风逆行。  尽管纵帆在灵活性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样也有着缺点,那就是在顺风状态下,效率没有横帆高,并且也不能多层叠加增加受风的面积,从而导致船体不能建得更大。如果只是在地中海或者近海航行,纵帆的这一劣势并不明显。在15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开始尝试外洋探险时,他们所使用的主要还是两桅和三桅纵帆船(被称之为“拉丁卡拉维尔帆船”)。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航海家们在搞清风向规律后,为了更好的利用顺风,也会把纵帆换成横帆。比如哥伦布在利用西风和信风往返大西洋两端时,就对它船队中的卡拉维尔帆船做过这样的改造。问题在于,这样的转换本身并不方便,更难在航行过程中随机应变。随着航程的延伸,尤其当目标开始变成横穿大西洋或者绕过好望角时,伊比利亚双雄的航海家们,需要有能够兼具排水量和灵活性的新帆船,来帮助他们完成远洋抢险。  在一艘航船上同时安装横帆和纵帆,并根据风向来调配使用,是不错的解决办法。这一需求所催生出来的新船型,便是葡萄牙人在15世纪中叶设计出的,著名的“卡拉克帆船”(西班牙人当然会很快复制这一技术了)。其特点是:在前桅和中桅装上多面横帆,以扩张船只的排水量;后桅则装上一具三角帆,增加灵活度。完成横穿大西洋壮举的哥伦布,其旗舰就是卡拉克帆船。

  现在我们清楚了,被卡利卡特人驱逐出境的达伽马船队,并非没有办法逆风横穿印度洋。然而纵然有“纵帆”的帮助,这一逆天而行的航行,也注定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3个多月前,从马林迪出发的葡萄牙人借助顺风穿越阿拉伯海到达卡利卡特,仅仅花了26天时间,而这次原路返回,却足足花费了将近5倍的时间。一年之后,达伽马的舰队回到了葡萄牙。葡萄牙通往新世界的窗口,也就此打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