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 | 倭寇三岛及铁炮传来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兆斌 毛毛
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前,欧洲已经对日本有了初步印象。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位自称受过元朝宫庭礼遇的马可波罗的宣传。在他的游记当中,日本被描述为一个盛产黄金的国度。这对于以寻找黄金为主要目标的欧洲探险者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根据马可波罗的记录,欧洲人知道日本位于中国的东部,与中国隔海相望。以至于哥伦布在横穿大西洋时,认定自己应该最先发现日本,并将他最先见到的大岛“古巴岛”当成了“日本岛”。
尽管日本被描绘的极具诱惑力,但马可波罗听到的另一传言,估计会让哥伦布心里有一丝担忧,那就是日本人最喜欢吃的肉类是“人肉”。很显然这是一个谣言了,事实上受宗教影响,当时的日本人甚至极少食用“红肉”(牲畜的肉),其身材过于矮小,亦与这一习俗有很大的关联。以至于明治维新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天皇需要带头食肉,以打破这一禁忌。这一政策除使日本产出了“神户牛肉”这样的顶级食材以外,还意外威胁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的生存。由于日本地力有限,这些庞然大物,成为了日本当时非常重要的肉类补充。即使今天的日本,已经不需要通过鲸肉来补充蛋白质,这一新传统的惯性也依然存在。只不过,针对鲸的屠杀,都必须打着所谓科学研究的名义来做罢了。
顺便说下,日本并不是唯一被马可波罗认定会吃人肉的国度。在所有类似描述中,最让有意外的是关于福州一带的山地之民喜食人肉的记录。在他的文字中,那些打仗时会把头发打散、脸涂成淡蓝色的战士,甚至会在战场上迫不及待地吮吸敌人的鲜血。考虑到马可波罗写下这段文字时是福建早已开化的14世纪(南宋时闽籍状员及进士甚至位居各地之首),这段记录实在没有什么可信度。
不管怎么说,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触发了欧洲人对亚洲的探索热情。即使日本实际没有出产那么多黄金,它巨大的白银产量也可让贸易者不虚此行。要想详尽解读日本地缘政治结构,公元15世纪中——16世纪末的“日本战国”时代是最好的切入点。一如今天中国核心区的地缘政治结构,在战国时代实际已奠定基础一样,日本列岛的行政区划,在它那个比中国晚开启两千年的战国时代,一样能够找到对应点。二者共同拥有的地缘逻辑是:长时间的政治割据与军事对抗,总能让地理、地缘因素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
然而就“大航海”这个主题来说,详解日本暂时并无必要。即使在日本凭借“脱亚入欧”之策崛起成海洋大国后,其影响世界的也是它整体的地缘位置。大多数情况下,了解日本诸岛的位置,便已可以作出战略性判断了。以一向为日本门户的九州岛来说,位置决定了它在日本的对外交流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问题是,在明朝针对日本封禁海疆的大背景下,九州所获额外资源大都不是通过正常贸易来获取的。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走私商人,以及源出日本的“倭寇”,被迫成为了九州乃至日本通往世界的非正常渠道。
倭寇入侵示意图
▼
与大陆邻但又孤悬于海中的外岛,特别是群岛,向为海盗所喜,就像加勒比海盗在巴哈马群岛的存在一样。对于剑指东亚大陆的“倭寇”来说,没有比位于九州岛西北部的平户、壹岐、对马三个较大岛屿,更是为合适的基地了。通过这三个位于朝鲜海峡的外岛,倭寇们即可避开日本主流政治圈的威胁(迫于外交压力,日本幕府政权不时会清剿海盗),又可非常方便的控制航路、侵扰东亚大陆,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为此朝鲜方面曾经颇具地理指向性的,将早期来自日本的海盗威胁称之为“三岛倭寇”。
平户岛在上述三岛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它与九州的距离最近,仅仅相隔一条狭窄的海峡(三岛均属于“平户藩”的领地)。其中在早期倭乱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平户豪族“松浦氏”,以至于“松浦党”一度成为了倭寇在日本的代名词。后期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中,则夹有大量中国沿海走私商人。明史甚至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二三”。在这个由中国走私商人取代九州豪强,成为倭乱主体的转折过程中,一个名叫汪直的徽州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要特别提一下汪直的籍贯,是因为这个被视为史上最大倭寇的中国人,曾经自号“徽王”,并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军队和政权。
由于走私贸易不受中、日两国法律保护,筹建海上私人武装以保护自己的商船成为了一种通例。基于中国方面在商品输出、人口、资金上的优势,来自中国的走私商人成为中日非正常贸易的主导,实属必然。然而,汪直所代表的中国走私商人并没有武力入侵日本,而是受松浦氏邀请前往平户一带落户的。将这股最大的海上力量定位为合作者,而不是竞争者,有利于维持“平户”之于日本的门户地位。
葡萄牙人的到来,并没有动摇中国走私商人对贸易的主导权。相反,葡萄牙人能够染指日本,其实就是汪直做的中间人。公元1542年,汪直正式进入平户打造自己的海上王国,次年便接引已经在中国东南沿海,与之早有贸易往来的葡萄牙人前往平户。只不过,受海上风暴影响,载有三名葡萄牙商人的船只,被吹到九州岛南端的种子岛。
登陆日本的这段波折,被一些研究者误读为,葡萄牙人是因为一场风暴偶然“发现”日本的。虽然在大航海的历史中,有许多发现的确是这种无心插柳的情况(比如巴西),但已经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了30年贸易的葡萄牙人,显然是没有可能不知道日本这个巨大市场的。更何况“日本岛”早已被马可波罗渲染为了一片遍地是黄金,并且拥有成熟政治、社会治理模式的国度。
葡萄牙人之所以如此晚的接触日本,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海上走私集团,对中日海上贸易航线的垄断。如果说针对中国的贸易,主要取决于大明王朝的官方态度,那么针对日本的贸易,中国海商就是不可能绕过的屏障了。随着汪直所代表的中国海商势力,与日本方面的政治合作,横亘在葡萄牙人面前的障碍瞬间消融。将拥有技术优势,并可以贸易互补的葡萄牙人引入平户,客观上有助于汪直把平户建设成为自己控制下的,东亚海上贸易枢纽。
在前往日本之前,葡萄牙人曾经试探性的接触过贸易位置更为重要的琉球。然而拥有中国官方贸易通道(朝贡权)的琉球,对于葡萄牙人的到来十分警惕。这一方面是因为,葡萄牙人对马六甲的军事征服,使得琉球人害怕引狼入室;更重要的是,琉球王国的崛起,本质上是因为明朝政府剑指日本的海禁政策。在中央之国无意开拓海疆,而日本客观上又需要大量中国商品(甚至包括货币)的情况下,琉球凭借转口贸易在东亚地缘政治舞台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一旦拥有更强海洋能力的葡萄牙人,成为了亚洲海洋的贸易主导者,势必会影响琉球的战略利益。
在日本,葡萄牙人的到来要受欢迎的多。除了一直被中国封锁,渴望有更多海外贸易渠道以外,对于还处在“战国时代”的日本人来说,葡萄牙人带来的先进武器,更是让他们眼前一亮。这当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武器,便是被日本人称之为“铁炮”的火绳枪。从这个角度说,汪直也是日本“铁炮传来”事件的直接推手。当然,将葡萄牙人引入并限定在自己掌控下的平户岛进行贸易,这其中的垄断意味亦是不言而喻的。
当葡萄牙人第一次出现在种子岛,他们随身携带的火绳枪便引发了日本人极大的兴趣(因此日本第一代仿制品曾被称为“种子岛铳”)。通过研究交易而来的火绳枪,日本工匠很快就做出了合格的仿制品,并且在战场上推广。相比之下,中国方面则更青睐于“佛朗机炮”这样的重武器。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异,是因为对山地纵横、资源有限的日本来说,火炮应用场景不多,且过于昂贵。更为灵活的火枪则更为适应日本的战争需要。只不过,等到日本凭借火枪优势侵朝,再遇到明朝军队的火炮后,就会明白二者在火力上的差距了。
铁炮传入,极大改变了日本的战争形态。之前充当战场胜负手的骑兵,逐渐退居二线。能够控制多少铁炮,成为了体现日本战国诸侯实力的硬指标。当然,并非只要有了火枪就一定能够改变战争形态,更重要的还是战术。为了克服火枪发射频率低的问题,日本人摸索出了著名的“日本三段击”技术。具体做法是:由一名火枪手充当射手;射手瞄准射击的同时,一人充当装弹手,从枪管前方为另一支火枪装填、压实弹药;同时一人在后端调整火绳的位置,将扳机复位。然后把火枪递给射手,替换下空枪,从而实现不间断射击。
实际上,在火器时代,类似多人配合、提升火枪射击频率的的做法,在各国都有出现,只不过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有所差异。战争是武器技术的催化剂,日本当时所处的战国时代,让其得以从制造工艺、战术两个角度,迅速推进到火器时代。以至于后来明军在与日军的交战过程中,发现日本的“铁炮”设计制造工艺,要比中国同期引进仿造的“鸟枪”(中国方面对火绳枪的称谓)更为先进。遂开始在日本铁炮的基础上,改进了鸟枪的技术。
地缘看世界
温骏轩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