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 | 西、葡、荷对于东亚贸易权的角逐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兆斌 毛毛
攻取澳门,只是荷兰人的A计划,他们的B计划仍然是18年前未能通过谈判,染指的澎湖列岛。换句话说,在西班牙据有吕宋岛,葡萄牙人固守澳门的情况下,荷兰人是铁了心要在这片枢纽海域拿下一个支点。由于明朝政府并没有在澎湖常备驻军,准备充分的荷兰人虽然遇到当地中国民众的抵抗,但还是得以在澎湖岛西端的“风柜半岛”登陆,并建立据点(风柜尾荷兰城堡)。
很显然,已经将澎湖列岛上升至东南海防重心的大明王朝,是不会坐视其它势力染指澎湖的,福建地方政府,也无法承担将已经纳入中央之国行政区划的澎湖,拱手让于外夷的责任(至于台湾岛则无此责任)。公元1624年,在经历过长时间的交涉,包括对风柜尾荷兰城堡的军事围困之后,双方达成了协议,荷兰人主动退出澎湖(包括拆除城堡),并在台湾西海岸择港另建基地。对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来说,这已是最好的结果。
问题在于,荷兰人图谋台湾之时,中国民间恰好开启大规模移民囤垦之举,那么二者之间难道不会起冲突吗?从战略角度看的确会,不过暂时却并不会。不仅是因为台湾仅面向大陆方向的海岸线(西海岸),总长就有500公里,双方有足够的空间各自拓展,更因为二者在一开始处于战略合作状态。这一合作,很大程度并不是针对大明王朝,而是与荷兰在东亚水域有直接竞争关系的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尤其是已经成为葡萄牙宗主国的西班牙帝国。后面我们会看到,在场关于争夺台湾的竞赛中,西班牙人并非无所作为。在荷兰人称霸台湾之前,台湾事实上经历过一场由荷、西、中三方参与的“三国演义”。
先来了解一下台湾的地理、地形结构。台湾岛素有五大山脉之说,自西向东分别为:阿里山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中央山脉、海岸山脉。上述山脉合称为“台湾山脉”,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贯通南北、位置偏东的中央山脉。之所以说位置偏东,是因为台湾的主要平原都位于中央山脉之西。这样的地理格局对于这座岛屿来说,倒是一件好事。要知道,基于位置原因,台湾处于“台风”高发地带,每年平均要遭遇3-4次台风侵袭,其中登陆台湾的台风中,有接近9成是在岛屿的东海岸登陆(剩余的则在西南岸线登陆,西北岸线几无压力)。
假定台湾的主要平原是面朝太平洋腹地的话,单就这一点来说,也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平原所具备的农业/人口潜力,以及面对台湾海峡的航线优势,使得台湾的地缘重心无可避免的偏向于中央山脉以西地区。这一点,从台湾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亦可看出。关注台湾当下政治生态的人,应该注意到过“台湾五都”的提法。在台北的绝对政治中心地位,因选举政治被动摇之后,台湾逐渐沿西部平原地带,由此形成了五个地缘政治中心的概念,行政上谓之曰“直辖市”。这五个中心由北至南包括有: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
位于台湾山脉以西的平原地带,在地理上可以被分为:台北盆地、桃园台地、台中盆地、彰化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等部分。简单从命名规则上,大家很容易找到它们的位置,以及对应的行政区。其中台北、新竹两市,位于北部的“台北盆地”;台南、高雄两市,则位于嘉南平原的南部。再以天然的地缘分割来看,前者属于“北台湾”的核心;后者代言的则是“南台湾”。
总的来说,台湾因为地域狭小,河流都不甚长,以至于河流几乎都以“溪”来命名。其中最大的河流,是源出中央山脉西麓,向西经“彰化平原”注入台湾海峡的浊水溪。这条河流亦被认定为台湾岛的南北分割线。当然,这一分割法是建立在西台湾的强势地位上。在进行地缘分割时,高大山地通常只是作为附属部分。“东台湾”是否能够成为独立板块,取决于是否有核心平原。在中央山脉之东,与海岸山脉之间,存在一条狭长的“台东纵谷平原” 建制有台东、花莲两个县市;中央山脉之北、雪山山脉以东还有一块沿海的“宜兰平原”,建制有宜兰县。上述两块平原、三个县市,即为地理上的“东台湾”概念(狭义情况下,仅指台东、花莲两地)。
纯粹以浊水溪来分割台湾地缘的话,荷兰人与中国人最先登陆的地点,都算是位于“南台湾”了。更准确说,是位于嘉南平原的北部。其中颜思齐最早引入的中国移民,屯垦于云林、嘉义两县交界的北港溪一带;荷兰人先后营建的热兰遮城(1624年)、赤嵌城(1653年)两个政治、军事中心,则位于今台南市境内。彼此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60余公里。中、荷两股海上势力,之所以同时选择嘉南平原北部作为自己的根基之地,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这片土地,较岛上其它平原更为肥沃,而在于其与彭湖列岛位置的对应关系。我们很容易在地图上发现,台南市与浊水溪之间的纬度区间,正是彭湖列岛所处的区间。很显然,这样选择有利于控制南北航线,以及对接中国大陆。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中、荷两股海上势力几乎在同一时间登陆台湾是基于已经达成的协议(郑芝龙亦是在1624年抵达台湾,并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授予通事之职),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双方的确是存在事实上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来自原住民的压力,是双方得以合作的原因之一;合作瓜分中、日,乃至东亚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份额,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能力在富庶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弄到货源,包括提供大量商船,而荷兰人则可以拓展贸易市场及提供军事支持。
事实上,双方的合作深度,远不止于上述两点。就开发台湾的问题上来说,有国家为之背书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缺乏开发台湾的人力,而被明朝政府视为海寇的闽南走私商人们,又有能力从自己的家乡招募到足够的劳动力。不过如果来台的中国人,仅仅是种植粮食作物,那么他们的存在对于荷兰人的意义是不大的。对于商人来说,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用,才是他们渴求的。
在西方殖民化全球的过程中,生产经济作物的“种植园”,曾经对全球人口分布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不仅那些被贩卖到美洲的黑奴,是为了给种植园提供劳动力;那些“下南洋”的中国人,亦有很大部分是作为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种植园的劳动力,被引入南洋诸地的。对于荷兰人来说,允许甚至主动招募中国人前往台湾落户的重要原因,在于两个甜蜜的字眼——蔗糖。
解读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岛的扩张时,我们曾经就蔗糖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在当时华、荷双方关系中的基础作用,作过深入解读。在香料贸易逐渐衰弱之后,蔗糖一度成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往欧洲的主要商品,并由此赚取了巨额利润。而爪哇岛甘蔗种植园(包括蔗糖加工厂)的兴起,以及华工、华人资本的大量涌入,本质上源于郑成功对台湾的收复。换句话说,早在荷兰人决心经营台湾之时,这些精明的海上马车夫,已经发现中国人不仅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农夫,还掌握了高超的制糖技术。
就与西洋人展开贸易这一点来说,荷兰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葡萄牙人同样曾经与中国海上走私商人们有过合作,比如郑芝龙就是在澳门受洗成为一名不那么虔诚的天主教徒的。问题在于,为了示好明朝政府以获得澳门的居留权,在官军与海盗发生冲突之时,葡萄牙人往往更愿意跟官军站在一起。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对象是入主菲律宾之后的西班牙人。不过在吕宋岛发生的几次事件,影响了中国人对于西班牙人的信任感。
基于与澎湖的地理距离,源自闽南地区的移民在台湾占据了主体,今之所谓“台语”,在语言学上亦被视为闽南语的分支。不过隶属广东 ,与闽南相接“潮汕”地区,同样在东南海疆开拓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说起来,闽南、潮汕两地也是颇有渊源。实际上,作为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的“潮汕人”本身便是源自于闽南,潮汕话亦是属于闽南话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闽南方言”的覆盖范围,并不止于闽南地区,以至于有将这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地区乃至海外的,操闽南话者,合称为“福佬民系”的提法。
闽语覆盖范围
▼
当然,从板块划分角度看,潮汕地区是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并不能被视为闽南板块的次板块。最早在台湾沿海寻求力足之地,并经略海上贸易的,很有可能是潮汕人而不是闽南人。这当中的代表性人物叫作“林凤”。不过这位籍贯潮汕(具体为饶平县)的林凤,最引人注目的事迹并非发生在台湾,而是在菲律宾。公元1574年,在西班牙人立足吕宋未稳之时,林凤所部5000余人(60余艘船只)攻入马尼拉,试图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这个基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明朝水师的围追堵截之下,这支被视为海盗的民间武装,在澎湖及台海沿海已经难以立足了。
尽管一度攻入马尼拉,甚至击毙了西班牙派驻的总督,但在坚持数月之后,林凤还是在西班牙人的攻击下,不得不撤回台湾海峡,不久之后便从历史记录中消失。这次为很多中国人所扼腕的远征之举,与其说是一次战术失败,倒不如说一开始在战略上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与英国海盗们的“奉旨私掠”不同的是,中央之国并没有海盗们存在的政治空间(除非被招安,转而代表朝廷)。为了打击这股海盗,明朝政府甚至在马尼拉之战中,向西班牙方面派出武官表明态度。
战略上的腹背受敌,使得中国民间海上力量对菲律宾的政治开拓,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后来的历史中,还有一位随郑成功入台,并在台湾开拓史中发挥作用的闽南籍林凤(具体为东山县康美镇)。两个林凤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时间,前后相差了差不多90年。只不过在很多资料中,这两个林凤的事迹被混为一谈了。顺便说一下,这种乌龙事件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后羿射日”故事,其实也是混淆两个人的事迹。一个是三皇五帝时期,身为“尧”的射师的“大羿”,也就是传说中嫦娥的丈夫;而所谓“后羿”,则是在一度夺取夏朝王权的,来自东夷“有穷氏”的君主。
回到我们的主线上来。尽管曾经与中国海盗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但在西班牙人以马尼拉为中心,拓展海上贸易版图的过程中,华人和华人资本仍然是西班牙人不得不倚重的对象。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苏丹控制之下的马尼拉,便已有通过华商展开与中国贸易的记录。及至马尼拉成为西班牙亚洲贸易的枢纽点后,华人在马尼拉的数量开始急剧扩张(仅1588年,马尼拉城的华人就有将近2万)。这种尾大不掉的情况,引发了西班牙的人忧虑,尤其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后,西班牙人很清楚,这些意识形态顽固的中国人,很难像那些菲律宾土著一样臣服于天主教(即使接受了洗礼)。换句话说,西班牙人判断,如果中国政府愿意给予他们以政治支持,这些旅居于马尼拉的华人,几乎是肯定会听从召唤的。
公元1603年,一则关于中国皇帝准备远征马尼拉的谣言,引发了一场针对华人的屠杀,前后持续达3个月之久,据信有2万五千余名华人死于这场屠杀之中。悲哀的是,虽然远在北京的明朝宫廷获知了此事,但却并没有为这些海外华商远征的想法,毕竟无论是擅离故土也好,经商为生也罢,都为天朝上国的礼法所不耻。针对西班牙方面的“严厉”谴责、教化,以及“断绝海泊”的威胁,成为了明朝方面的最终态度。
相比更注重王权统治和意识形态的西班牙人,商人定位的荷兰人要显得务实的多。这也为他们与中国人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很多中国海盗船,甚至直接受雇于荷兰人,以袭击前往日本和中国沿海贸易的西班牙商船。这场关于海洋的争夺,同时也延续到了台湾岛。至于此后又发生了什么,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地缘看世界
温骏轩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