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航海时代 | 荷兰、西班牙对台湾岛的开拓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兆斌  毛毛

事实上在16世纪后半叶-17世纪初,在各种力量交织的东亚海域,没有政府为后盾的中国民间海上力量,在做出选择时是非常务实的。任何力量,包括明朝政府都可以是合作对象。鉴于其民间属性,分属不同集团的海上力量,在某个具体事项上的选择,并不会天然保持一致。比如在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博弈当中,各方都有可能雇佣中国船。这种情况,直到郑芝龙依靠明朝政府的授权成为最强者之后,方才得到彻底改变。


虽然很多人会认为,那些与外夷尤其荷兰人合作的中国人不爱国,但在明朝封禁海疆,而东南沿海地区山多地少,不得不向海谋生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并不能被简单视为卖国行为,而更多只是一种经济合作关系。如果中央之国能够在政治上给予认可的话,那么这股力量是非常乐于将自己的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的。后来郑芝龙的被招安,以及郑成功在大明王朝即将崩溃之际的坚持,便这是种价值观取向的证明。


在大明王朝,还未能将业已存在的民间海上武装,与王朝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之前,荷兰人在台湾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发展期。在中国人的帮助下,荷兰人不仅得以开发台湾,并获取蔗糖,更是击败了他们的竞争对手西班牙人。前面我们也说了,西班牙人本来是无意登陆台湾的,对于西班牙人来说,从葡萄牙人控制的香料贸易中分一杯羹才是他们最想做的。不过荷兰人的到来,打乱了西班牙人的计划。这些贪婪的海上马车夫,不仅觊觎香料贸易,甚至还试图垄断东亚贸易。


荷兰人在台湾的登陆,无疑让西班牙人感到强烈不安,尤其是前者吸引中国移民,将台湾从只具备港口价值的“贸易殖民地”定位,向“生产殖民地”转变的做法,更是让西班牙人感到的危机。这意味着荷兰人接下来,很有可能将尝试在台湾岛全境建立统治,而不仅仅是像葡萄牙人那样,谋求一两个贸易据点。在登陆台湾的第二年,荷兰人还完成了环岛航行,并制作出了第一张台湾全图。在此之前,欧洲人甚至一度以为台湾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群岛。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尽管历史记录表明,三国(东吴)、隋朝时期,台湾就可能出现在中原王朝的视线中了,但在大陆优先的价值导向上,从来没有去关心过这片化外之地的地理结构。

荷兰绘制的台湾地图


基于台湾岛的体量和位置,荷兰人控制全台湾这种做法很显然会对西班牙在亚洲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即使西班牙人放任荷兰人控制台湾海峡,他们也必须保证台湾岛东、北两侧的航线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因为,在西班牙殖民马尼拉后(1570年),横跨太平洋的航线,就已经成为西班牙帝国的生命线之一。在西班牙控制的跨太平洋贸易中,往来于美洲与菲律宾之间的商船,一边将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奢侈品,运回加勒比地区(再横跨大西洋转运回欧洲);另一边则把墨西哥等地出产的白银输往亚洲。由于中国是欧洲商品的主要提供地,并且几乎没有进口商品需求,这些承担货币功能的白银中,绝大多数都流入了中国。


在最初的时候,往来于太平洋两岸的西班牙商船,都是直航于墨西哥与马尼拉之间。不过日本接受西班牙成为贸易伙伴后,平户、长崎一带则成为了西班牙商船的中转地。在明朝政府并不愿意与西班牙进行直接贸易的情况下,往来于平户-马尼拉之间的商船,并不需要进入情况复杂的台湾海峡,而是会经由台湾岛东、北两侧打通航线。除了季风以外,一股源自赤道、经由菲律宾群岛,沿台湾岛东侧、琉球群岛西侧北上日本的暖流——黑潮,能够帮助从马尼拉出发的西班牙商船驶往日本。基于这一特点,这条直连日本与菲律宾的航线,我们可以称之为“黑潮航线”。


以长崎/平户、马尼拉为这条直连航线起始点的话,二地之间的航距约为2300公里。虽然在明确目的地的情况下(仅靠黑潮的话,一昼夜亦可能航行60-90公里),航行期间可以不需要另外补给,但一旦中间的某个节点,为竞争对手所控制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整条“黑潮航线”中,最有可能影响到航线安全的战略要点,是位于台北盆地东北方向的天然良港“基隆”。



“基隆”目前是台湾岛内,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口。其原名为“鸡笼”,一种说法是,鸡笼之名是因为港口背后的山形似“鸡笼”;另一种说法则称其源自当地原住部落的闽南语译名。不管到底是哪种说法,“鸡笼”一名无疑是有些下里巴人的,因此在1875年,当时的清王朝决定为“鸡笼”建制行政区时,将之改称为更为阳春白雪的“基隆”。


说起来,类似的同音转换现象,在历史是并不鲜见。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南海最南端“陆地”曾母暗沙,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命名应该与一位姓曾的妇人有关。然而实际上,这个中国传说味十足的名字,是转译自英国人的标注的James Shoal(詹姆斯暗沙)。虽然这一事实,多少会让人有些不舒服,但考虑到曾母暗水位于水下降近20米,并不会对中国渔民的航行造成影响,未能更早重视并命名也是情有可原的。缺少这一“自古以来”的证据,也不会影响中国对南海的权力主张。


在各种政治势力介入台湾之前,源自中国的海商/海盗,已经有过多次利用鸡笼补给的历史记录了。同时,如果在长崎、基隆、马尼拉做连线,我们会发现基隆正处在日本与菲律宾航线的中点。这一特点,使得“鸡笼”成为了那位从日本-马尼拉贸易中获益的“长崎远征军”组织者,南下台湾的直接目标。现在,在荷兰人已经着手经营南台湾的情况下,西班牙人最起码希望能够控制以鸡笼港为支点的北台湾地区。这样的话,即使西班牙接下来仍然无法拓展对华直接贸易,亦可为黑潮航线增加安全系数。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台北东北部的基隆港,除了可以扼守“黑潮航线”以外,亦是台北盆地的天然出海港口之一。不过就接入台北盆这这点来说,基隆港却不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因为,流行台北盆地的核心河流——淡水河,是从台北的西北方向,今隶属新北市的淡水港注入东海的。公元1626-1628年,西班牙人在基隆、淡水两港兴建了两座城堡以为基地,分别被称之为:圣多明哥城和圣萨尔瓦多城。



港口所依托的,都是为台北盆地北部封边的“阳明山”。这一因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而得名的台北名山,在地图上非常好找,台湾岛最北端的那个突出部就是它的所在,淡水、基隆两港则分列于这个岬角两侧。不过从类型上看,两个港口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其中淡水港实际是位于河口处的“河港”,而基隆港则是拥有天然港湾的海港。前者虽有通过水路连通内陆之利,但需要不断的清淤维护。这一地理上的差异,使得基隆港最终压倒淡水港,成为北台湾最主要的贸易港口,淡水港则因为不断的淤塞成陆,退出了主要港口的行列。


淡水、基隆两港横向比较的优缺点,暂时不是西班牙人关心的。因为西班牙并不象荷兰人那样,准备把台湾经营为一个“生产型殖民地”,而是仅仅希望通过控制北台湾的港口,保障其商船在第一岛链附近的航行安全。有鉴于此,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台北盆地并没有得到开发。事实上即使是郑氏台湾时期,受困于人力的不足,以及澎湖及南台湾地区直面大陆威胁的现实,对台北盆地开发仍然处在搁置状态。一直到18世纪初,两岸统一问题解决后,第一批来自闽南的移民才开始进入台北盆地开拓。此后随着北台湾开发的深入,以及新移民的渗入,台湾的地缘重心开始在清朝后期北移台中、台北。到日据时期,与日本地理最为接近的台北,地缘政治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得以延续。只是在台湾开始走入封闭自守的“小确幸”时代,内斗成为主流政治剧目后,台北中央集权式的单政治中心地位,不可避免为分权式“台湾五都”概念所替代。


西班牙人在北台湾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公元1642年。在此期间,除了通过基隆、淡水两港,名义上控制台北盆地以外,还基于维护航线需要,在宜兰平原(宜兰县)及台东纵谷平原的北部(花莲市)尝试建立统治。至于台东纵谷平原南端的“台东县)一带,则因其与南台湾地理接近的关系,成为了荷兰人势力范围。换句话说,一定要为西班牙在台湾的统治,划出一条明确行政边界的话,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大台北地区”(包括台北、新竹、基隆),以及宜兰、莲花两个县市。就现在的地缘分区来看,上述地区除了莲花以外,都属于“北台湾”的概念。


虽然看起来在北台湾建立了殖民统治,但相比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南台湾的经营力度,西班牙王国对台湾重视度其实是相当不足的。被派驻台湾殖民地的西班牙士兵,常年维持在两三百人的规模,并且还要分散于各个据点。大量的菲律宾人,被征召入台补充人力的不足。由于未能有效对台湾殖民地进行经济开发,维持殖民机构运营的资金、物资,则一直依赖于马尼拉方面的补给。    


其实西班牙殖民政府,并非没有考虑过象荷兰人那样,引入中国移民开发土地,只是在王国体制下,这一有可能造成尾大不掉现象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批准。这使得西班牙在北台湾的统治基础,在战略层面就已经输给了荷兰。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甚至使得西班牙人主动拆除包括淡水等地的军事设施,并将本就不多的士兵大部调回菲律宾,以至于在后来遭遇荷兰人攻击时,西班牙剩余在基隆的兵力仅仅只有百人。另一个打击在于,原本西班牙人还寄希望以优惠政策,吸引中、日走私商人前往基隆贸易,为殖民地的生存提供财税支持,但荷兰人在日本江户幕府闭关锁国之后,取得了南蛮贸易垄断权(1641年)的现实,让这一想法成为了泡影。


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对荷兰的独家贸易开放,彻底终结了北台湾之于西班牙帝国的地缘价值,并不可避免的让北台湾成为了马尼拉当局眼中的鸡肋。这一切,当然全部被已经在南台湾站稳脚跟,并且垄断欧洲对日贸易的荷兰人看在眼里。公元1642年,装备优良、补给充足的荷兰舰队,仅仅用了200多人就顺利攻取了士气低落的基隆港。要知道,20年前荷兰人可是调用了千人,也没有人拿下葡萄牙人苦心经营的澳门。此后一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的20年间,荷兰人成为了台湾全岛的统治者。


从更高的政治背景来看,荷西“基隆之战”属于整个“荷西战争”的一部分。这场因荷兰谋求独立地位,西班牙帝国却始终不愿意正视而时断时续、延绵了76年的战争(1572-1648),在荷兰人将西班牙驱逐出北台湾后的第6年终于划上了句号。此后西班牙正式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地位,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殖民地统治。换句话说,西班牙人如果能够在北台湾投入多点,再坚持几年的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要面对的,估计就不止是荷兰人了。


当然,西班牙人能否进入那段历史,实际是不重要的。因为即使郑氏台湾的统治范围,不向北台湾扩张,清王朝在解决台湾问题后,也必定不会容忍台湾还存有一个外夷基地的。另外,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在经营台湾问题上,始终面临一个和荷兰人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人力不足。无论是像荷兰人那样,吸引中国人前来开拓,还是继续坚持从马尼拉输血,都不会改变台湾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大势。

地缘看世界

温骏轩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