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 | 中美洲与墨西哥文明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兆斌 毛毛
虽然哥伦布代表“旧大陆”发现了“新大陆”,但比较意外的是,这位冒险家并没有得到用自己名字,冠名这片大陆的殊荣。赢得这一荣誉的,是一位叫作“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的意大利商人。1499-1501年,这位佛罗伦萨的意大利人,先后参与数次探索了南美东北部海岸,并发现了亚马逊河河口。虽然完成这些工作的,显然不止阿美利哥一个人(甚至不会是主导者),但欧洲人正是通过他记录探险过程的出版物,获知了之前哥伦布发现的其实并不是亚洲,而是一片新大陆。有鉴于此,“阿美利哥”(拉丁文Americus)之名,开始成为了整个新大陆的名称。
亚美利哥·维斯普西纪念币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命名之时,“阿美利哥”的发音转变为了“阿美利加”(America),于是整个新大陆就变成了“阿美利加洲”。在拉丁文中,以a结尾的名字为阴性。America与Americus 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女性化的名称。之所以要有这种变化,是因为欧洲人在为各大洲命名时,习惯性的为除欧洲之外的各大洲,取一个女性化的名称。很显然,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命名法,但却无可厚非。就象热衷于“华夷之辩”的中央之国,在对自己以外的国家和民族命名时,同样会凸显自己的优越感一样。
中国人在使用时,一般会将“阿美利加洲”简称为了“美洲”。至于将新大陆名称放进自己国名的那个国家,则被译名为“美国”。只不过,为了避免和大陆名混淆,美国的中文译名全称,并没有采用“阿美利加”而是“美利坚”。假如当年哥伦布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今天中国人脑海中的世界霸主,兴许就叫“哥国”了。
哥伦布没能让自己的印记,出现在美洲和美国的名称里,说到底还是他自己的失误或者私心造成的。如果不是固执的将新大陆报告成印度,并为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冠以一个错误的“印加安人”之名,他本来可以让自己的名字变得更伟大些的。当然,单纯从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某个地名的角度来说,哥伦布倒也不用感到遗憾。相信大家在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哥伦比亚”这个名称。比如那个经常因某位女校友嫁了明星或者富豪,出现在中国娱乐新闻中的“哥伦比亚大学”;以及用这个名称作为国名的南美“哥伦比亚共和国”。所谓“哥伦比亚”,其实就是“哥伦布之地”的意思。从这点来说,哥伦布倒是应该能得到一丝安慰了。
之所以要在这里探讨一下“美洲”这外名称的由来,是因为“美洲”只是一个泛称,具体在地理上还会分为“南美洲”与“北美洲”。而从地缘角度看,美洲的概念要更为复杂。最起码还可以多出个“中美洲”及“拉丁美洲”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因为美洲的板块轮廓,也完全是由西方殖民分割造成的。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来寻找原因。探索中美洲文明的产生及扩散路径,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先来看看,中美洲的范围。在地图上确定中美洲的范围,并不是一件难事。我们很容易在南、北美洲之间,找到一条系带般存在的狭长陆地。这种连接两片大陆的狭长陆地带,地理上被称之为“地峡”,位于南北美之间的这条地峡,自然就是“中美洲地峡”了。除了“中美洲地峡”以外,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地峡还有连接中南半岛与马来半岛的“克拉地峡”;连接亚、非两洲的“苏伊士地峡”等。
由于地峡两侧为海洋,并且宽度较窄,一直以来“地峡”二字往往都跟“运河”联系在一起。如果说人类有限的改造能力,能够对地理环境造成些许变化的话,那么用以连通两片海洋的“地峡运河”,无疑是最见成效的工程。在这一前景诱惑下,苏伊士地峡变身为了“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也成为了“中美洲地峡”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一张名片。
巴拿马运河的诞生,还产生了一个地理层面的后果,那就是这条从巴拿马中部横穿而过的运河,成为了南、北美洲的地理分割线。这使得从地理角度看,巴拿马的南部成为了“南美洲”的一部分。不过在地缘政治层面,这种纯地理划法并没有意义。巴拿马全境,仍然被视中美洲的一部分。实际上,最初设计运河时,位于中美洲最南端的巴拿马并非是唯一的选择。与苏伊士地峡选址的唯一性不同,“中美洲地峡”要狭长得多(使之选择面要更广)。即使在今天,在尼加拉瓜构筑一条新运河的设想,仍然不时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让中国人感兴趣的情况是,出现在媒体中的“尼加拉瓜地峡”,背后的投资者来自于中国。基于中国当下过剩的产能、基建狂魔的名声,以及充裕的资金,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发生。问题是,在如此重要的地理单元,修筑一条新的咽喉要道,所涉及到的就不仅仅是经济和尼加拉瓜的内政问题了。可以想见的是,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有看不见的地缘政治之手,在中间发挥重要影响力。
之所以会有因运河而产生的种种事端,归根结底是源起于“中美洲地峡”的狭长地形。事实上,这并不是地形因素第一次在地缘政治层面,影响“中美洲地峡”的命运。超过2000公里的长度、平均100多公里的宽度,以及两面靠洋的开放性,使得你很难在整个地峡区中,找到一个能够把影响力辐射到整个板块的中心区。由此造成的一个地缘政治后果就是,在这个总面积仅比四川省大一点的地峡区(总面积为52.328万平方千米),建制有: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7个国家。
地峡国家
狭小的国土面积,以及两面临海的开放性,同时让中美洲小国们,在全球地缘政治角力中,拥有更加灵活的态度,或者说更多的投机性。以它们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为例,中美洲长期是台湾显露其外交存在感的重要板块。今天,仍与台湾(准确说是中华民国)保持外交关系的中美洲国家,包括有:伯利兹(台湾译称“贝里斯”)、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台湾译称“瓜地马拉”)、洪都拉斯(台湾译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等6个国家。如果不是2017年6月12日,巴拿马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话,台湾可以说非常难得的在一个地缘政治板块,取得了通杀的外交战绩。
本质上,中美洲地峡国家的选择,与意识形态并没有什么关联,说到底只是一种经济选择。毕竟对于人口稀少、资源匮乏的小国来说,一次“金援”就足以提升一届政府的政绩。也正因为如此,随着大陆在全球经济影响力的增长,这种务实的态度同样会帮助中美洲国家重新作出选择。位置最重要,且与中国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巴拿马,只是一切的开始罢了(通行于巴拿马运河的船只,40%与中国经济有关)。甚至可以说,与巴拿马建交是中国政府的主动选择(将之作为一个警告)。如果有需要的话,中美洲的其它台湾邦交国,乃至台湾仅存的全部20多个所谓“邦交国”,都有可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改变它们的立场。
准确的说,“中美洲地峡”只是“狭义”层面的中美洲,因为在地缘政治层面上,中美洲的概念通常还会覆盖墨西哥。后者在无论在面积、人口还是经济上,都对地峡国家具有压倒性优势。从这点来说,研究中美洲问题,重点应该放在墨西哥身上。
墨西哥行政地理图
由于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地区,原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并因此被称之为“拉丁美洲”(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属于拉丁语系),将墨西哥与同为前西班牙殖民地的“地峡国家”归类在一起,倒也是合理的。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要知道,最选“发现”美洲的西班牙,可是将整个美洲视为自己专属地的。即使后来在教廷的调解之下,将巴西让渡给了葡萄牙,西班牙理论上也拥有除巴西以外的整个美洲。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英、法等国,后来如何无视教皇的权威前往争夺北美,而在于为什么身为英国北美殖民地延续的美国,为什么最终把自己的南部边界,确定在这样一条线上。
上述问题,归纳一下就是北美与中美洲、拉丁美洲,或者说美墨边境形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地缘原因?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欧洲人抵达美洲之后,只在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大陆上,发现了土著文明。在辽阔的北美大陆腹地,尤其是现在有“天选之国”感觉的美国,则只生活着一些处在原始社会状态的部落。要知道,美国被很多人认定为是“天选之国”,并不单纯是因为它现在的超然地位,而是其所拥有的优越自然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以最近因中美贸易战,而频频出现在新闻中的大豆来说,目前世界大豆产量中,美国大豆的占比就达到了35%;主粮之一的玉米,长期占比更是稳定在40%以上(小麦产量即位列前茅)。
问题如果溯源上去的话,那就是为什么发源于中美洲的文明,为什么没有继承向北扩期,并在被西班牙人发现之前,将美国经营成一片具有吸引力的富庶之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整个中美洲板块的地理结构,及其在“前哥伦布时期”的文明分布情况。
中美洲文明与北美地缘关系图
除去地峡区以外,中美洲最起码还应该包含有两个地理单元:墨西哥高原与尤卡坦半岛。前者位于墨西哥境内,占据了墨西哥面积的80%;后者除东南部属伯利兹和危地马拉所有外(其中伯利兹全境在尤卡坦半岛),大部亦为墨西哥领土。换句话说,除了高原两侧那一点点沿海平原以外,整个墨西哥其实就是由“墨西哥高原”及“尤卡坦半岛”两大地理单元所组成。所谓中美洲“玉米文明”,很大程度可以被认定为“墨西哥文明”。因为“玛雅文明”分布于“尤卡坦半岛”;阿兹特克文明则位置“墨西哥高原”南部。单就探究中美洲文明和扩散问题来说,钥匙也在墨西哥身上。
尽管都属于“玉米文明”区,但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比如阿兹特克人已经初步掌握了铜的冶练技术,但没有文字;玛雅人则有成熟的文字,却没有青铜冶练技术。概括的说,阿兹特克属于“高地文明”,玛雅则属于“低地文明”。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两大文明不一样的气质。以铜为例,玛雅人所处的尤卡坦半岛地势过于低平,缺乏矿脉,使之在金属冶炼技术上迟迟未能突破;相比之下。墨西哥高原在矿产资源上,就非常丰富了。今天主要分布于墨西哥高原西北部的铜矿,能够让墨西哥的铜产量,跻身世界前十。这使得阿兹特克人,有更多机会摸索冶金技术。
文字和金属这两大文明因子,并不能作为认定阿兹特克与玛雅文明高低的证据。从时间上看,源起于公元前1500年,直至公元16世纪,随着西班牙人入侵方告消亡的“玛雅文明”,比之兴盛于公元14-16世纪的“阿兹特克文明”,要久远的多。然而这并不代表,玛雅文明就是中美洲文明的起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被誉为“中美洲文明之母”的奥尔梅克文明。这个同样位于墨西哥高原南部的早期文明,起点时间要比玛雅文明还要早上500年。抛开其它的文明因子,单就中美洲文明最为重要的基础要素——玉米来说,其最初培育的地点亦是在高原南部。这意味着,最起码从农业角度来说,中美洲文明存在一个由高地萌芽,再向低地扩散的过程。阿兹特克虽然兴起时间晚,但它只是众多墨西哥“高地文明”的最终幸存者罢了。
文明和农业由高地萌芽,再向低地扩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这是因为,高地区拥有更为复杂的气候环境,以及更有利于规避水患的地理条件。以华夏文明及中国人的初始主粮“粟”(小米)的传播路径来说,便是由高地属性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向低地属性“华北平原”扩散。不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中美洲两大文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之身上有更多的待解迷团。比如刚才提到的,为什么看似不缺乏农业基础的北美地区,没有能够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成为文明之地。而这些问题,下一节都会有答案。
地缘看世界
温骏轩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