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系列 — 炎帝部族的东进路线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系列:中国系列

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说说进入汾河平原的炎帝族了。尽管炎帝族已经丧失了通过“崤函通道”——河洛平原进入华北平原的机会,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可能开辟出另一条道路来。


地球是圆的,只要有恒心有条件,哪怕就是向西走围绕地球做一个环球旅行,也可以从渤海湾登陆进入华北平原。当然在这里说这些,只是为了说明一点,路是人走出来的,一切皆有可能。


在15世纪欧洲人按照这个思路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前,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在陆地上寻找现实的可能吧。


既然我们说到炎帝族的主力已经越过黄河,进入汾河平原了。那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一区域的地理特点作一个分析了。从地理结构上来说,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是很明显的。如果套用现在的行政区划,那就是整个山西省。

(山西地形图



我们大致可以将整个山西的地貌理解为“两山夹一沟”,或者说是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形。两边为西面的吕梁山与东面的太行山,中间则包夹着呈南北走向的条状平原。

我们知道平原基本上是由于河流冲击而成,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在这两条山脉之间都有哪些重要的河流。

一般而言,汾河是山西的代表河流,但它所滋润的土地仅仅是山西的中南部,也就是汾河中下游地区。山西北部的平原主要是由“桑干河”冲击而成了。
 

我们之前分析过,炎帝族(这只是个代号,即使不认同就是所谓“炎帝族”也可以理解为其他“原始西羌”族)越过黄河,首先进入了汾河平原。只是这并不会是终点,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继续寻找合适的土地拓展生存空间是必须的。

沿着河道行进是不二的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河流能够提供必要的水资源和行进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河流两边的冲击平原往往是最适合耕种的土地。

既然炎帝族首先进入的是汾河下游地区,那么延着汾河自下而上向北走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由于河流两岸的平原被夹在山脉之间,这些平原又被称之为盆地。按照地形特点,这些位于汾河流域的平原从南至北又被分别称之为: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

如果我们随着原始先民们的脚步走到现在的山西省会太原时,会发现再延着汾河向北走的话便已经不再是平原地带了,这显然不是已经向农业社会转型的“原始西羌”族所追求的目标。


不过好在只需要将视线稍稍向东北方向偏一点,他们马上又会发现一个新的盆地区,那就是忻定盆地。这里同样是一片适合耕种的土地,只不过是由另一条叫做“滹沱河”的河流冲击而成了。对于原始先民来说,是哪条漂流冲击而成的并不重要,只要它能够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就可以了。

由此再向北,炎帝族还可以进入“大同盆地”,从而完成他们对山西境内主要平原地带的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汾河流域平原的三个平原(盆地),直到“忻定平原之间并没有高大的山脉阻隔。只是在进入“大同盆地”时需要翻越一条山脉,这条山脉也就是“恒山山脉”,那个著名的北岳恒山也正是在这条山脉之上(并非上古的恒山,后面会分析到)。


不过这比之翻越太行山还是要容易一些,在人口压力不是太大的上古时期,人们完全有理由首先选择更为便捷的迁移路线。

但在古典时期,恒山山脉的军事用途便显示出来了,在大同盆地失守于北部游牧民族的时候,华夏族得以在恒山山脉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这条防线在明朝时被称之为内长城。事实上这条防线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今后的历史当中,我们会发现不断的有游牧民族侵入“大同盆地”并以此为跳板进入黄土高原核心地区。

只是上古时期的炎帝族暂时还不必有这些烦脑,马匹还没有为蒙古高原上的原始游牧民族所利用,因此缺乏机动性的“牧民”们暂时还没有能力南下“打草谷”。对于炎帝族来说,最为现实的问题是向北继续拓展空间已经不现实了(再走就是蒙古高原了),再想获得新的土地就需要延着桑干河向东走下高原,象他们南边的兄弟(也是曾经的敌人)——黄帝族那样进入华北平原了。


(山西地形图



从地理结构上来说,山西是一个半封闭的状态。黄河在西、南两面成为天然屏障,而太行山的存在又使得从华北平原进入这一地区是非常困难的。


北面与蒙古高原接壤的地区相对来说危险性最大,但依阴山山脉——恒山山脉建立的两条防线最起码可以保障太原以南地区的安全(也就是汾河流域)。这也使得山西在战乱之时的人口损失相对较小,以至于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移民的来源(另一个有类似人口储备作用的地区是“江西”)。当然这也让阎长官能够长期在此做它的“土皇帝”。

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句话叫“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之所以有条件保存如此众多的地上文物,与它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猜猜看是哪里



沿“桑干河”进入华北平原并非从山西进入华北平原(河北地区)的唯一通道。在古典时期的民族征战中,太行山上又被开辟出了一些通道,这也造就了诸如“娘子关”、“平型关”等几个著名的关口。只是在上古时期,“原始西羌”族还没有这样的压力(或者动力)在太行山中探寻那些小路。在一个个如珍珠链般连接的“平原”之间,蛙跳式前行是最为自然的渗透方式。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