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塔纳尔的开发与玻利维亚的出海梦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安妮
系列:大航海时代
按照我们之前对“大查科平原”的解读,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争夺的“北查科”地区,应该就是巴拉圭河以西,皮科马约河以北的“拉普拉塔平原”了。这种看法,对也不对。因为北查科地区并不是这片平原的全部。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在巴拉圭的北部,还有一片盆地状的平原,为巴拉圭河水系所覆盖。这片平原的主体却即不属于巴拉圭,也不属于玻利维亚,而是属于巴西。
(北查科地区地缘结构图)
▼
隶属巴西的这片“拉普拉塔平原”有两个地理标签。一个是巴拉圭盆地;另一个则是潘塔纳尔湿地。巴西高原这这个方向,向内存在一个明显的凹陷。从高地上倾泻而下的雨水,在盆地中汇集成了巴拉圭河,然后再向南纵穿巴拉圭,并最终与巴拉那河合流。无论是巴拉圭盆地,还是巴拉圭共和国,名称其实都是来源于巴拉圭河。
这一关联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巴拉圭是否曾经对巴拉圭盆地享有主权。
事实上,在西班牙与葡萄牙相争的殖民时代,巴拉圭盆地的主权并没有引发太多的关注。西班牙治下的传教士与巴拉圭人,仅仅渗透到了这个盆地区的最南端,便遭遇了葡属巴西的阻击。
19世纪初,在南美各国纷纷独立之时,身处高地的巴西顺势取得了这个盆地的主导权。整个湿地分别被划入了马托格罗索和南马托格罗索两州。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这于片土地在当时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听到这,你千万不要以为这片身处热带的土地,是一片干旱的不毛之地。恰恰相反,从“潘塔纳尔湿地”的名字可以看出,这片土地的问题在于水太多。如果要为这个星球上的的湿地做个排名,潘塔纳尔湿地无疑将排在第一。受困于每年高达1500毫米的降水、周边高地的慷慨馈赠,以及整体的盆地构造,潘塔纳尔有80%的土地常年浸泡在水中。
高地并不仅仅为这个盆地区提供了过量的水,同时还带去了营养丰富的土壤。在高温、多水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潘塔纳尔地区成就了全球生物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如果不是因为与之相邻的亚马逊地区名声和面积太大,潘塔纳尔的知名度要比现在高得多。要知道仅从面积来看,这处在水系分类上属于“巴拉圭河上游平原”的沼泽,面积差不多有27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相邻亚马逊平原的部分沼泽地(这部分湿地通常也会被视为潘塔纳尔的一部分),整个湿地的面积将近有30万平方公里。
(潘塔纳尔湿地位置示意图)
▼
在潘塔纳尔湿地,紧靠盆地西侧穿行的巴拉圭河,成为了巴西和玻利维亚的政治分割线,其中位于巴西境内的湿地为24.2万平方公里。至于巴拉圭,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感要低得多。
巴西从“巴拉圭战争”中得到的战利品,就包括部分原为巴拉圭所控的潘塔纳尔湿地。葡萄牙人是在18世纪初开始进入潘塔纳尔湿地,并尝试在这片潮湿的土地建立定居点。不过葡萄牙人来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行农业开发,而是冲着水下的金沙来的。今天位于湿地北部边缘的库亚巴市(同时也是马托格罗索州首府),最初便是本地区最大的淘金者定居点。
采金业将葡萄牙人引入了潘塔纳尔,但却并没有为葡萄牙和后来的巴西,带入多少人口。当然,考虑到淘金者对当地生态的破坏性,矿脉衰竭也不是坏事。只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潘塔纳尔湿地的弱开发性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巴拉圭人还抱有一颗扩张梦时。
因此,在巴拉圭战争结束之后,巴西开始有意识的向湿地移民。愿意迁入这片湿地的移民,甚至有机会免费获得土地。这一政策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今天巴西境内的潘塔纳尔湿地,绝大部分所有权归属于私人。大量农场、牧场开始兴建。
很难说,将一片原本动植物乐园属性的土地,变成能够滋养更多人口的鱼米之乡,是对还是错,只能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吧。在已经不再视温饱为问题,有更高精神追求者看来,那些未受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是那么的可贵。出于这个看似高尚的追求,那些身处丛林的原始部落,甚至会被以“保护”之名,剥夺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力;而如果这种保护与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相矛盾,你又很难说后者的追求就一定是低级的。
经过上百年的努力,目前在潘塔纳尔湿地中生活的人口,大约在100多万(半数生活在库亚巴)。然而必须正视的一点是,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湿地的消亡。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被焚毁的森林以及被排干水的沼泽地,是耕地的最主要来源。
对于“大河文明”属性的中央之国来说,后一种做法尤其是引以为豪的常规做法。历史上,通过对诸如云梦泽之类的湿地改造,古老的中央之国获得了大量的耕地。
即使时间推进到了20世纪后半叶,这一进程仍然没有结束。在机械的帮助下,同为湿地属性,被世人称之为 “北大荒”的“三江平原”,被开发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基地。
与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做法相对比,巴西人在这样一片面积甚至超过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的平整土地上,滋养如此之少的人口,实在不算成功。
问题只在于,人类是否有权力为了自身的生存,破坏这个星球的生物多样性。这种掠夺性开发,又是否更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今天,环保主义者仍然忧心于,潘塔纳尔湿地的原生态系统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有趣的是,巴西政府当年出于地缘政治原因而推行的土地政策,可能反过来阻止了该地区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在私有土地权的分割下,无论是后来者的进入,还是基础设施的推进都将遭遇更多的困难(更不用说现在已经有了保护区的设定)。
总得来说,潘塔纳尔湿地的开发,还处在相对可控的状态,前提是不要试图为这片土地注入太多的工业化因素。因为农业化,更多还是遵循“光合文明”的规律,对地表生态加以改造,但工业化的本质则是将地下资源开采出来,或者将外部那些难以预知后果的物资带进来。从这个角度说,潘塔纳尔湿地的金矿枯竭,以及北查科地区当年没有发现石油,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我们知道了,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所争夺的,并不是拉普拉塔平原的全部。潘塔纳尔湿地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巴西在这片低地区的存在感。加上“拉普拉塔水塔”性质的巴拉那高原,以及南部的“北乌拉圭草原”,巴西对几个拉普拉塔邻居,都占据着明显的地缘优势。
当然,这一优势本质是一个战略优势,并不代表巴西要去影响每一场地区纷争。最起码在查科战争中,巴西人并没有像巴拉圭战争那样深度介入,而是让阿根廷人取得了主导地位。
巴西的旁观,与阿根廷的深入介入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巴西人来说,巴拉圭当年试图吞并乌拉圭,阻止巴西使用航道的做法,对其地缘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而北查科地区的权属问题,更多是西属殖民地国家内部的事情,并不会影响巴西人利益。
至于阿根廷人的介入就更好理解了。将自己定位为西属“拉普拉塔”地缘遗产继承者的阿根廷,不会放弃任何在乌拉圭、巴拉圭事务上发挥影响力的机会。与“巴拉圭战争”时期的态度有所不同的是,在那场战争中联合巴西,共同压制巴拉圭的阿根廷,却在60多年后的“查科战争”中,全力支持巴拉圭。
“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记久的敌人”。当巴拉圭人试图将两强对峙的局面,变成三足鼎力的局面时,阿根廷人并不介意和巴西人合作,共同削弱这个心生反骨的缓冲国。
反过来,当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争夺北查科的主权时,阿根廷人则又转而全力支持巴拉圭了。这当中潜在的逻辑并不难理解。在地缘政治上,巴拉圭依然存在与阿根廷合为一体的可能性。一旦这个模糊愿景成为现实,那么巴拉圭今天得到的,也将是阿根廷将来得到的。
这一支持对于巴拉圭人来说至关重要。要知道,尽管之前的“巴拉圭战争”已经证明了,拥有瓜拉尼印第安人血统的巴拉圭人是多么的勇敢,但在那场战争中,巴拉圭的国力遭遇了重大损失,军事力量被两大强邻有意识的瓦解。这使得巴拉圭无论是在人口、资金,还是武器装备上,都与玻利维亚有着明显的差距(甚至在战争初期只是弯刀和弓箭)。
至于玻利维亚背后也并非没有邻居支持,最起码它南面的智利倒是表示了支持(后面我们会解读到,两国在上一场战争中还是敌人)。然而与能够直接与北查科接壤的阿根廷相比,智利能够发挥的直接影响力要弱得多。最起码玻利维亚要想把控制线,推进到分割中、北查科的皮科马约河,阿根廷一定会作出激烈的反应。
作为一场“石油战争”,背后有大国撑腰、手握大量资金的国际石油巨头们,才是幕后最大的推手。为了争夺北查科地区的石油开采权,美孚石油公司,与英荷壳牌公司,分别站队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尤其是前者,更是为玻利维亚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协助其购买了坦克、飞机等先进武器装备。这使得在战争初期,玻利维亚在各个方面都占据了优势。
然而在陆地战争中,地理因素往往为弱小的一方,提供额外的支持,前提是后者要熟悉战争所在地的环境。北查科平原很大部分,是属于半年干旱、半年洪涝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如果你是看着“动物世界”长大的,对这种情况应该相当熟悉。每当旱季来临,都会大量的动物死于干渴。草原上仅存的地表水,更是成为动物们的搏命之地;至于雨季,则是动植物们的狂欢之季。问题是,充沛的雨水虽然意味着生机,但对于战争状态下的人类来说,却未必是好事。
现在,玻利维亚人在北查科地区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在延绵3年的战争中,那些来自安第斯山区的玻利维亚士兵,根本没有办法适应北查科旱、涝不定的热带气候。每当旱季,深入北查科地区作战的玻利维亚士兵,就要面临缺乏淡水补给的困难;而在雨季,饮水固然不再成为问题,但那些向石油公司贷款,重金买来的坦克、汽车等重装备,却又寸步难行。
相比之下,长期在北查科放牧的巴拉圭人,对地形、环境就要熟悉的多了。在战争中,武器装备落后于对手的巴拉圭人,通过灵活的战术消耗对手,并从玻利维亚人手中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最终,在双方总计战死了约十万人之后,查科战争在以阿根廷为主的国家调停之下结束。从战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两国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经济经济代价和人员伤亡。悲剧的是,当战争结束之后大家才发现,被彼此都视为国家经济支柱的石油,并不存在。
至于地缘政治爱好者们更关注的领土问题,阿根廷支持下的巴拉圭显然算得上是赢家。这个在“巴拉圭”战争中损失了半数领土的国家,收获了70%以上的北查科地区。以面积来说,不仅比当初损失的领土面积要大,更是比巴拉圭河以东的固有领土要大。
不过,玻利维亚人倒也算不上输家。一方面,玻利维亚人本来就没有可能拿下全部的北查科地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周边国家甚至远在北美的美国,曾经多次试图以帮助两国解决纠纷,并在地图上划出了多条横平竖直的分割线。这本身就意味着,玻利维亚人拿下全部北查科地区的概率几乎为零。
只不过,由于在战争中表现不佳,玻利维亚人拿到的份额,比预想中要更低罢了;另一方面,玻利维亚人之所以发动“查科战争”,并不仅仅是为了那些虚无飘渺的地下黑金,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原因——打通驶往大西洋的出海口。
表面看,就算玻利维亚人拿倒全部北查科地区,甚至吞并巴拉圭,也不可能让自己变成一个大西洋国家的。否则当初巴拉圭,又为什么要冒着被三国同盟群殴的风险,去发动一场不对称战争呢?
我们这里说的出海口,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案。既通过河道,以及相关国家的谅解出海。具体来说,玻利维亚希望能够像巴西、巴拉圭那样,无障碍的利用拉普拉塔河水系出海。由于玻利维亚、巴拉圭两国长期的领土争端,巴拉圭很难给对手这样一个待遇。
(玻利维亚地形图)
▼
要想做到借河出海,玻利维亚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拥有一片隶属于拉普拉塔河水系的土地,并得到能够透过拉普拉塔河水系出海的承诺。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如果把“北查科”局限在巴拉圭河或者说拉普拉塔河水系的话,巴拉圭人分得的比例还要高得多。玻利维亚所获得的北查科地区,有相当部分实际属于分水岭之北的亚马逊水系。
问题是,如果以分水岭原则来划定北查科地区的归属,玻利维亚的就完全没有办法出海了。对于玻利维亚人最为重要的,只有拥有部分巴拉圭河的航道,才能让玻利维亚有机会打通出海通道。
最终在多方调解下,玻利维亚人还是得站上了拉普拉塔平原。巴拉圭河上游的部分河段,成为了玻利维亚与巴西的分割线。同时,巴拉圭人亦在条约中承诺,不会阻止玻利维亚使用自己境内的航道出海。然而这样一种出海模式的战略风险是极大的。
既然当年巴拉圭连巴西的出海问题都敢卡,谁又能保证有朝一日,巴拉圭人又不会为难玻利维亚呢?想要真正成为一个海洋国家,玻利维亚必须拥有真正的海岸线。而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一希望应该在太平洋方向。事实上,如果不是在争夺太平洋出海口的战争中惨败,玻利维亚人也一定会在北查科地区下重注的。至于玻利维亚为什么会失去太平洋出海口,我们下节再接着解读。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