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班牙病”与智利的抉择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安妮 

系列:大航海时代

地理、地缘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相比地理环境,涉及因素更复杂的地缘环境的变化要大得多,也要复杂的多。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 “地缘”中包含了“人”的因素,更是因为“人”可以凭借技术进步发现自然、改造自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第一次技术革命,对整个世界的地缘格局造成深刻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最近的内容中,会侧重解读化肥、炸药等事关农业、工业革命的技术变化。


在当下的人类文明正面临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窗口时(信息革命),用动态及与时俱进的思维,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尤为重要。阿拉伯帝国和印加帝国的创建者,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地下的那些黑色液体和海岛上的那些鸟粪,有朝一日会影响这片土地的国运。但今天的我们却有能力预测到,贵州高原上那些原本只能充当旅游资源的溶洞,有机会助力这个落后偏远地区分享大数据时代的红利。


(巨头们在贵州山里挖洞



大航海时代将人类带入了人流、物流的新阶段,在工业、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联系变得愈发的紧密,每一次经济动荡都有可能透过贸易网,传导到世界其它角落。


放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看,关于“南美太平洋战争”的起因会更加的清晰一些。1873年对于工业时代的世界经济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年,西方爆发了19世纪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前后延绵的时间长达五年。关于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这里就不深入分析了。只能说,在资本主义或者说商品经济环境下,经济出现周期性过热及回调是必然的。


对于资源性国家来说,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出口锐减,打击往往是致命的,因为他们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来提振经济。秘鲁的情况是,他们之前过度依赖鸟粪经济,那么在这场战争中,与之争夺阿塔卡马沙漠的智利,是不是也有这种“初级资源依赖症”呢?答案是肯定的。


不要忘了,“智利”同样是前西班牙殖民地身份。甚至在西班牙殖民统治结束之时,两国都还同属于一个总督区。有鉴于此,智利似乎没有理由不患上这种“西班牙病”。


“铜”是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基本金属”之一,同时也是智利最为富贵的财富。今天,智利仍然是世界最大的产铜国及出口国(储量全球占比达30%)。国际铜价的涨跌,直接影响着智利经济的兴衰。经济危机所导致的铜价下跌,使得智利同样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铜矿储量分布



至于当时的玻利维亚,经济同样受困于国际银价的下跌。对于这些资源性国家来说,如果不想费力工业化的话,多找几样出口型资源分散风险,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身处经济危机中的国家来说,战争是一个转移民众视线和国内矛盾的好办法。同时,战争状态下所必须强化的集权体制,亦能抑制反对声音、保证政府的稳定运行。当然,从技术上看,战争只是暂时压制了矛盾,矛盾最终能够解决,取决于能够从战争的结果中获益。很多时候,能否获益并不能光看领土得失(最起码短期内是这样)。


查科战争就是这样一个负面例子,由于英、美石油公司的失误,不管是看起来吃了大亏的玻利维亚,还是战后分得更多领土份额的巴拉圭,都没有从这场战争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债务,让两国在战后都陷入了长时间的动荡。


就19世纪70年代的情况看,硝石的存在以及价值是确切无疑的。这项稀缺资源在18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发现,并引发了国际矿业公司及相关三国的争夺。这意味着,最终的胜利者并不会出现如“查科战争”那样的尴尬结局。


“硝石战争”不同于“查科战争”的另一个特点,在于这是一场三方博弈的战争。在一场三国战争中,双方结盟对抗另一方属于基本模式(尽管结盟的对象可能会在战争中发生变化)。具体到“硝石战争”来说,秘鲁与玻利维亚属于结盟的一方,而智利则独立对抗这两个北方邻居。


在西班牙统治末期,秘鲁和智利都属于“秘鲁总督区”的剩余部分。玻利维亚则和拉普拉塔国家一起,被打包进了“拉普拉塔总督区”。



从这点来看,似乎秘鲁和智利应该关系更近,更有理由结盟来压制玻利维亚。然而行政划分,从来不是严格按照彼此的原始地缘属性来做的。之前的内容已经分析过,将玻利维亚与阿根廷捆绑在一起,初衷更多是希望这个远离利马的沿太西洋地区,不要与西班牙在南美的统治中心过于疏离。


 这种做法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中国行政设计中,区划原则被归纳为八个字:“山川形便,犬牙相入”。所谓“山川形便”,指的是在行政区划中,尽量顺应原有的地理结构特点;“犬牙相入”则是从地缘政治角度入手,让诸行政板块互相牵扯,以利于中央政府的管理。


从地理基本面来看,秘鲁和玻利维亚这两个 “中安第斯国家”的关系,显然要近得多。共同的山地气质、相邻的位置,使得这两个地区在印加帝国时期就已经结成了紧密的地缘联系。


以至于玻利维亚原本被称之为“上秘鲁”。比较而言,智利的地缘气质就很有些不同了。尽管其背靠的安第斯山脉,为之贡献了铜矿等重要的矿产资源,但你很容易感受到,这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更多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


如果评选世界最狭长的国家,智利将毫无争议的夺得第一。单从南美地图上,你虽然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狭长,却还是难以感受到它真实的长度。就像要是不把拉普拉塔平原的面积,跟中国那几大平原做对比,大家估计也很难感觉到,在亚马逊平原的阴影下,还隐藏着这么个大平原。


智利的南北跨度约4250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你坐飞机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直飞西沙的永兴岛,恰好也是这个距离。



考虑到智利的平均东西纵深也就170公里,比朝鲜半岛的最窄处还要窄一点,这样地理结构的国家能够存在,本身就有些奇迹的感觉。抛开这么狭长的国土是否合理不看,智利的地理结构其实也很简单,可以用“依山傍海”四个字来形容。“山”指的是其背靠的南安第斯山脉;“海”指的是太平洋。


在印加帝国时代,印加的军队虽然已经扩张至今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之南,但总得来说,这片土地并没有被印加文明所融合。生活在智利境内的诸多原住民部落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支被称之为“马普切人”。依然保持原住民身份的马普切人,目前是阿根廷和智利境内最大的原住民民族。


一般而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的地区,即使原生文明已经消亡,但较大的人口基数也能保证原生文明的继承者,以某一个有别于后来者的族群留存下来。比如在南亚次大陆,最初创造“古印度文明”的达罗毗荼人,并没有在种族上完全被后来的雅利安人所取代。即使这些肤色更黑的达罗毗人,在文化上已经被雅利安人所同化,但被压缩至印度南部的他们,仍然在地缘文化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


在印加文明覆盖的中安第斯地区,情况同样如此。秘鲁和玻利维亚,至今仍然存有很高比例的印加后裔。至于智利的原住民,在历史上更多是为所谓“印欧混血”民族的产生,提供母本基因。在种族族上认定自己属于白人,并且出生于新大陆的美洲人,一般会被统称之为“克里奥尔人”或者“土生白人”。


不过纯粹从血统上说,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界定。如果让阿根廷人来看,土生白人就应该保持血统纯正,但在巴拉圭人看来,正因为拥有了瓜拉尼基因,才保证了他们不被阿根廷吞并。至于智利人,他们的情况与巴拉圭人类似,混入土著血统并不会被认为是一件丢脸的事。


今天,智利有75%的人在种族上属于混血。在殖民时代,混血属性的智利、巴拉圭“土生白人”,都能够在本地区享受较高的政治、社会地位。两个民族的另一个相似之处,体现在军事上的强势,并且对强权时代留有更多的美好记忆。一个经常为军事迷所关注到的细节是,智利军服脱胎于二战中的德国军服,以至于看到智利阅兵的影相资料时,会有一种穿越感。这种对军事强权的崇拜感,甚至让智利成为了二战后最大的德国战犯庇护地(有资料表明,二战后有近万名德国战犯逃往智利)。



如果说巴拉圭的大国梦,很大程度是一种海洋梦,那么拥有漫长海岸线的智利就不存在出海的问题了。历史上,受益于这种天然优势,智利会比两个北方邻国更注重海军的建议。


智利能够在以一敌二的局面下,完胜秘鲁和玻利维亚联军,这一优势发挥了很大作用。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智利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1973-1990年期间担任总统),同时也是其三军总司令的皮诺切特,甚至还是一位知名的地缘政治领域专家(著有《智利地理大纲》、《地缘政治学杂文》等书)。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看到这里,相信已经很多人为玻利维亚捏一把汗了。可以这样说,无论是通过军事还是和平手段,玻利维亚想从智利手中拿回一个出海口的愿景都很难实现。


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地理基本面上,去看看秘鲁为什么当年会和玻利维亚结盟。地缘上的相近性,并不是结成政治联盟的必须条件。否则你就无法解释,同属“东斯拉夫”,并且拥有那么长共同历史的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今天的关系变得如此的紧张;政治家们作出判断,更多是基于当时局面与形势。


就阿塔卡马的争夺来说,看看争议地区的位置,其实就很容易明白,这种博弈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了。


(南美太平洋战争示意图


无论是在印加还是西班牙统治时期,阿塔卡马沙漠几乎都没有体现过任何地缘价值。印加帝国在征服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脉后,所延伸的沿海国道,在经过阿塔卡玛沙漠时,也不得不绕道于山地之上。


一如人烟稀少的北查科平原一样,西班牙人同样不认为,为这片不毛之地划定一条明确的边境线有什么必要。这种情况,在世界其它干旱地区同样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撒哈拉大沙漠等地区,看到那么多横平竖直的边境线。


必须为一片人烟稀少的沿海争议地带划定边境时,最为公平的分配方式,是按照彼此在内陆核心区的边境线,向海洋自然延伸。阿塔卡玛沙漠整体位于南纬18°-28°之间。当我们在地图上标定出这个区间,就会发现,按照刚才所说的内陆边境自然延伸原则,玻利维亚可以主张南纬18°-23°之间的海岸线。


以南部分,智利则更有理由控制。这样划分的话,大体相当于玻利维亚和智利对分了这片盛产硝石的土地。至于秘鲁,其实是没有什么理由,在阿塔卡玛沙漠分一杯羹的。从地理安全角度看,一定要这么做的庆,等于为自己延伸了一块没有依托的危险突出部。


然而阿塔卡马沙漠的硝石资源实在是太诱人了,尤其是秘鲁鸟粪石资源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因此在纷争骤起之时,秘鲁率先将自己的控制线,推进到了南纬21°50′。这块看起来,更应该属于玻利维亚的沿海沙漠地带,被称之为“塔拉帕卡”地区。


秘鲁的这种主张,相当于从玻利维亚本可以主张的区间划走了大半,并且使局面变得更加的复杂。随着三国矛盾的激化,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在了争议地带。甚至网络流传,太平军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下一节再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