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硝石经济的衰退与智利/阿根廷的领土纠纷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安妮 

系列:大航海时代

毫无疑问,智利是“硝石战争”最大的赢家,而玻利维亚则是最大的输家。这片沙漠中,不仅有能够充作化肥的硝石矿,还有智利最引以为豪的铜矿(及伴生的银矿)。


当然,硝石始终是引发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这项足以在当时支撑一国经济的垄断性资源,“南美太平洋战争”很可能就打不起来了。这样的话玻利维亚即使得到最少的份额,也不至于从一个沿海国家退缩成一个内陆国。


讽刺的是,这项让相关国家打得头破血流的资源,生命力并没有持续太久。前面我们说了,硝酸盐是极易融于水的。阿塔卡马沙漠世界极端干旱的环境,为这项资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沙漠地带都天然生成硝石矿。


然而不要忘了,智利硝石中能被用在化肥和炸药中的成分是“氮”,而空气中有78%的成分就是氮气。考虑到智利硝石的储量有限,当时的化学家们普遍认为,依靠阿塔卡马沙漠的产出,并不足以带来真正的农业革命。如果人类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产量问题,就必须找到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的方法。


很快,化学家们便找到了利用氮、氢两种气体合成氨气,进而制作硝酸、硝酸盐的方法。1913年,第一座利用合成法生产“合成氨”、硝酸的工厂在德国诞生。一战后这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为人类粮食产量的增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让军火商们可以更容易的扩大他们的炸药产量。然而对于智利的硝石产业来说,这一发明无疑是致命的。

有了便宜的硝酸盐,谁还会去高价买那些天然硝石呢?


顺便说一下,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化肥看起来和炸药之间,好像就隔了一层纸。既然化学家们有本事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那么会不会有人想到方法,把化肥变成炸药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多此一举的转换,并不会出现在军工产业中,但对于难以获得制式武器的恐怖分子来说,却有着特殊的价值。化肥炸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线中,是1995年4月19日发生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在那次恐怖袭击中,有168人死于利用了化肥制作的土制炸弹中。而有调查表明,塔利班组织所使用的炸弹,化肥炸弹的比例高达60%。


(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化肥都那么容易在手工作坊里被制作成炸弹。曾经发生过一伙恐怖分子,用错化肥而导致恐怖袭击失败的案例。在此,特向这伙恐怖分子的化学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另一个需要致敬的对象,则是将军事、农业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门类,放在CCTV7频道的决策者。



能够被普遍利用制作“土炸弹”的化肥,准确说是“硝酸铵”。以至于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硝酸铵会被作为一种管制物质。


很显然,中国在这方面的管制不会是宽松的。因此看到上述内容后,最好不要产生找配方、做试验的想法。虽然警察叔叔很有可能,在你在把自己炸死之前就找你喝茶、畅谈人生,不过有得选的话,还是自己泡的茶喝得舒服。


彻底禁售硝酸铵,看起来会更能解决问题。问题是,硝酸铵同时又是一种对农业生产贡献极大的氮肥,简单禁止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最好的办法,是科学家们找到新的配方,让氮肥不再那么容易被加工成炸药。


好了,让我们把注意力从枯燥的化学课,拉回到更多人感兴趣的地缘政治层面上来。不管硝石的价格如何波动,它们与玻利维亚都没有关系了。此后,这个与太平洋近在咫尺的安第斯国家为了“借道出海”,与巴拉圭展开了一场更为激烈的“查科战争”,在失去70%争议地区的情况下,得到了通过巴拉圭河出海的承诺。悲剧的是,这并不是玻利维亚,第一次为了间接出海的问题而受制于人。


(玻利维亚曾经控制或主张的领土


此前,玻利维亚与巴西曾经在亚马逊平原存在大量争议领土。1860年,双方达成协议,对分争议地区。归属于玻利维亚的部分,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然后到了1903年,失去出海口的玻利维亚,却不得不同意将自己分得的这部分领土卖给巴西,以换取巴西允许其借道亚马逊河出海贸易的请求。


这片已经开发出很多橡胶园的土地,遂成为了巴西最西端的行政区—— “阿克里州”。事实上纵观历史,玻利维亚的每个邻国都曾经割取过,玻利维亚曾经控制或者主张的领土(包括秘鲁在内),把这些土地的面积加起来,几乎可以再造一个玻利维亚了。



虽说在后殖民时代,诸独立国家有领土争端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像玻利维亚这样只出不进的情况还是非常少的。



相比玻利维亚的委曲,无论是从领土争端,还是海岸线的角度来说,智利都堪称人生赢家。千万不要以为,智利仅仅是在与玻利维亚的领土争端中占尽了便宜,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在智利,同时也是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会发现智利在南部领土和海岸线的争夺上,同样优势明显。而在这个方向与,与之博弈的可是一直以大国自居的阿根廷。


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安第斯山脉分水岭是智利与阿根廷的天然地理分割线。问题是,这一原则,实际仅仅适用于潘帕斯草原所对应的这段安第斯山脉。在西班牙殖民时期,以阿根廷为核心的“拉普拉塔总督区”是最晚建制的总督区(1776年)。


为了避免这个面朝大西洋的行政区,脱离利马的影响。殖民当局一方面将“上秘鲁”属性的玻利维亚划给“拉普拉塔总督区”;一方面麦哲伦海峡及火地群岛留在了秘鲁总督区内(准确说是“智利都督府”的辖区)。至于荒凉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则如阿塔卡马沙漠一样,长期为相关国家所忽视(阿根廷直到1870年,才开始对生活在这片荒漠的土著居民,进行征服工作)。



上述历史意味着,在拉美国家纷纷独立,并开始明晰边界时,智利在理论上可以主张整个火地群岛,及麦哲伦海峡北侧的土地,为自己的领土。然而这种把手伸到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做发,注定会引起阿根廷的不满。


如果说身处中安第斯山脉之上的玻利维亚,难以尽占原本划给它的北查科平原,那么太平洋属性的智利,想在阿根廷眼皮底下拿到这么一大块土地,也是千难万难。只是既然有了这一依据,想让军事上强势的智利完全放弃,同样也是困难的。


荒凉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也许暂时没什么价值,但地缘政治意义重大的合恩角和火地群岛,价值早在大航海时代就已是众人皆知了。



安第斯山脉延伸至南美大陆的最南端,被海水分割出了包括“火地岛”在内,被统称为“火地群岛”的一系列岛屿。整个群岛中,包含有两条重要的海峡:比格尔海峡和麦哲伦海峡。


前者位于“火地岛”(又称“大火地岛”)的南端,与附属岛屿之间;后者则位于“火地岛”与大陆之间。合恩角,则位置整个群岛的最南端岛屿——合恩岛。在大航海时代,上述两条陆间通道几乎是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必经之路。


表面上看,走合恩角也是方案之一,但常年远洋的海员们知道,在南纬40°以南至60°的海域,西风将变得非常的狂躁,被称之为“四十度咆哮风带”。在强大风力的影响下,这一地区海面的波浪常常高达四五米,且纬度越高风力越大。海员们将则形象的这一特色描述为:“四十度以下没有法律,五十度以下没有上帝”。


不幸的是,合恩角的纬度为55°56‘,正是风力最盛的区间。由于距离冰冷的南极大陆,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且位于两洋之间。在冷暖洋流交汇的影响下,合恩角附近海域还终年笼罩在大雾之中。


根据统计,仅在17-19世纪中的200年当中,就有超过2万名船员葬身于此。以至于合恩角成为了最著名的“海洋坟场”。



相比之下,受到陆地保护的比格尔、麦哲伦海峡,通行条件就要好的多了。同时,海峡易守难攻的特质,让西班牙能够投入较少的成本,就能够严控对手的侵扰。只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后来称霸海洋的荷兰人还是英国人,都很难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战略优势。问题是,当智利和阿根廷必须进行地缘政治分割时,这两条海峡及其附属岛屿的政治归属,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最终,在硝石战争激战正酣的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双方签订了边界条约,确定了现在双方现有的边界。不考虑殖民时代的政治遗产,纯粹从地理分割原则的角度来看,智利算是在领土分配上占据了优势。


在分配方案中,麦哲伦海峡的东入口成为了分割基点。围绕着这个入口,智、阿两国划出了一条大体呈直角状的分割线。智利得到了整条麦哲伦海峡、将近半个火地岛,以及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南部。同时,比格尔海峡的东段中线,成为了两国最南端的边界。包括合恩角在内的火地群岛南部附属岛屿都归属于智利,比格尔海峡以东的领土则归属于阿根廷。


(麦哲伦海峡及其周边地缘结构图



总得来说,1881年的边界条约,解决了智利了阿根廷在这个敏感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只是这并不代表,两国在条约的具体理解上就毫无争议了。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比格尔海峡东端的三个岛屿:皮克顿岛、伦诺克斯岛、努埃瓦岛)的归属问题。


此后一百年间,两国为了这三个岛屿的归属问题矛盾不断,甚至差点引发战争。智利方面认为,比格尔海峡的主航道应该延伸至这三个岛屿的北端;而阿根廷方面则认为,这三个岛屿已经不属于比格尔海峡范畴,而是位于海峡以东。


最终在教皇及相关国家,包括国际仲裁机构的仲裁下,智、阿双方还是在1984年,签订了和平条约,上述三个岛屿成为了智利合法领土的一部分。单从当下的边界划分来看,凭借对麦哲伦海峡的掌握,智利成为了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的,同时在两片大洋拥有出海口的国家。


然而阿根廷其实也并没有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吃亏。在1984年的边界条约中,阿根廷除了要求智利保障自己的通航权以外,智利在麦哲伦、比格尔海峡东端外延的权力边界,被严格限定在3海里以内。而在合恩角以南海域,贯穿合恩角、充当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合恩子午线”,成为了两国对合恩角以南,至南极洲海域的分割基准。


对于阿根廷来说,将海权线推进到“合恩子午线”,不仅意味着可以从海洋经济中获取更多利益,更能为其争夺南极大陆的领土权增加筹码。从合恩角到马岛海域,所对应的这片南极大陆,被英国认定为“英属南极领地”,而阿根廷则认定这些南极领土属于自己领土、领海的影射部分,应该归属于自己。


(对南极洲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



虽然南极洲的政治地位,目前被《南极条约》限定为“仅用于和平目的”,但对于相关国家的领土主张,所使用的限定词仅为“冻结”。在这种情况下,用三个在地理层面上,本来就应该归属于智利的小岛,换取对对1,709,400平方公里土地(英属南极领地的面积)的声索权,实在是一件划算的事。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