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格拉纳达”与“大哥伦比亚”梦的幻灭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兆斌 

系列:大航海时代

玻利维亚的悲剧,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在地缘位置过于封闭,在进入阿塔卡马沙漠争夺硝石之前,这个国家本质就是一个内陆国。无论是在殖民时代还是独立之初,其对外贸易通道更多是依赖利马。


随着智利阻断它与太平洋的联系,这种劣势变得愈发的明显(大部分被邻国占据的争议领土,都是在硝石战争后失去的)。不过说玻利维亚是丢掉领土最多的拉美国家,那些原本在殖民时期身为各自总督区政治中心的国家,如秘鲁、墨西哥、阿根廷,说不定还会有人不认可。


毕竟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它们原本认为自己在独立之后,有机会完整继承西班牙人的地缘政治遗产的。


如果按照西班牙人设置的总督区,并剔除掉互相制约的因素来建立独立国家,少数有大国梦的墨西哥人,可以认为应该对地峡国家、西属加勒比岛屿施加更多影响力;阿根廷人则能够继续觊觎巴拉圭和乌拉圭;至于秘鲁,就算对与智利建成联合国家缺乏信心,对同属中安第斯国家的玻利维亚,也还是可以有想法的(双方曾在1835年合并,组成“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并于1839年重回独立状态)。



说到这里,好像还漏了一个板块。目前为止,南美大陆的最北端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视线。这个方位最起码还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三个国家,属于前西班牙殖民地。此外,这个总督区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那就是后来打通运河的巴拿马。在殖民时期,这四个国家的地缘政治标签为“新格拉纳达”。其脱离秘鲁成为独立总督区的时间要比拉普拉塔早一些(是在1771年)。



今天,如果只以南、北来划定美洲大陆的话,巴拿马运河通常被认定为是两片大陆的地理分割线。而从地缘政治上看,巴拿马又往往与其它地峡国家一道,被打包进“中美洲”或者说“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概念中去。历史上,巴拿马地区与南美洲能够在地缘政治上联系在一起,除了它的地理位置以外,主要是因为它是西班牙人征服南美的起点(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探险队由此出发)。



 “新格拉纳达”这个名称源自于西班牙。对“西班牙光复运动”还有印象的人,应该能够记得,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最南端曾经有一个“格拉纳达王国”。这个王国的名称更准确说是“格拉纳达埃米尔国”。作为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的穆斯林王国,对它的征服标志着延绵700余年的“西班牙光复运动”结束。


(西班牙光复运动



不过西班牙人将南美北部的殖民区称之为“新格拉纳达”,本身并没有太深的象征意义。仅仅是因为它最初的征服者,以及波哥大城的建立者,成长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地区的小镇“圣菲达”。


每一个殖民地的建立,都需要定位一个地缘政治中心。“新格拉纳达”地区的中心点是今天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



这座始建于1538年的城市,最初的名称就是刚才提到的“圣菲达”。现在大家习惯称呼的“波哥大”则是源自于原住民,对这一地区的称呼(全称应该是“圣菲达-波哥大”)。


抛开相对恒定的地理因素以外,地名差不多是其它地缘因素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项了。许多曾经生活在某一片土地上的国家和民族,即使已经被时间及后来者抹去了所有痕迹,却往往还能够透过地名的传承,来向后人显露自己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源自于穆斯林的“格拉纳达”是如此;带着美洲原住民气息的“波哥大”也是如此。


波哥大一词在当地印第安语中的原意为“高地上的田地”。这个称呼倒是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地区的地理特点。从地理结构上看,将“新格拉纳达”地区串连在一起的,是安第斯山脉的北段。我们可以在厄瓜多尔与秘鲁的交界处,看到安第斯山脉在此有一个明显向东北方向偏移的转折。无论是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还是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加斯”,都是建立在北安第斯山脉上的城市。


(南美生态区划分图



事实上,除了上述三个首都以外,本地区的其它主要城市,或者说人口密集地区,大多也是分布于“北安第斯山脉”及相关的沿海地区。这一特点,与印加人曾经苦心经营的“中安第斯山脉”地区相仿。


有鉴于此,在研究“新格拉纳达”地区的地缘特点时,并不能把重心放在山地背后的大平原之上。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赤道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穿过。如果你把厄瓜多尔的发音放在西班牙里对照的话,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是“赤道”。


紧邻赤道的位置意味着,北安第斯地区与中安第斯地区一样,在纬度上属于热带范畴。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则可以中和掉低纬度所带来的高温。


既然北安第斯地区的情况,与中安第斯的情况有那么多共同点,那么当年印加帝国有没有在此扩张呢?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印加人的确这么做了。基多城就是印加帝国最北部的中心城市(原意为“有人居住的地方”)。


(印加帝国地缘结构图


从这点来说,新大陆的这个帝国,倒算是人类历史上不多见的,横跨南、北球的国家了(虽然赤道以北的领土很少)。不过印加帝国将厄瓜多尔纳入帝国范围后,基本就止步了。当时控制哥伦比亚的,主要是被称之为“奇布查人”的美洲原住民。


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奇布查人还没有建立像印加帝国这样的,政权覆盖面积巨大的广域王国,而是分布有9个氏族特征明显早期小王国(波哥大的前身就是奇布查人的城镇)。这也是目前在美洲文明的序列中,没有定位出“奇布查文明”(只能称之为“奇布查文化”)的原因之一。


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奇布查人能够同时接收到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影响。这使得他们既会像印加人那样,开凿梯田、种植土豆,包括铸造金器、铜器;也能像玛雅人那样播种玉米,诞生发达的贸易经济。由于降水较多,亚马逊森林部落所主食的木薯,同样会出现在奇布查人的食谱中。


总得来说,处在两大文明之间的“奇布查文化”,在政治结构上主要模仿印加帝国,在宗教文化上,则与玛雅人更为接近。如果不是被西班牙人打断了进程,还是很有机会在北安第斯地区,塑造独特文明和跻身帝国行列的。当然,也不排除印加帝国,在控制厄瓜多尔的山地之后,继续向哥伦比亚境内扩张。不过,西班牙人的到来让这一切假设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在整个西班牙殖民时期,利马对于“新格拉纳达”地区的统治都是薄弱的。除了地理距离以外,这很大程度与这地一区之于海洋的地缘属性不同有关。就地缘属性来说,秘鲁与最后留在“秘鲁总督区”的智利,都属于太平洋地区;而委内瑞拉全部,哥伦比亚、巴拿马的半数海岸线,所面对的则是加勒比海和大西洋。


如果说秘鲁总督还可以要求圣地亚哥的贸易必须经由利马,那么对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乃至巴拿马的大西洋贸易,就无力这样要求了。至于基多,这一被纳入印加帝国不久,便被西班牙人的征服的中心城市,在大部分的殖民时期,与波哥大的政治关系更为紧密。


与利马、布宜诺斯艾利斯、墨西哥城,这三个曾经在殖民时代的地区政治中心,在后殖民时代的曾经有过的想法一样,波哥大以及哥伦比亚在独立之初,也希望能够完整继承“新格拉纳达”的地缘政治遗产。


1819年,包含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四地在内的“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为了与现在的哥伦比亚共和国区别,这个野心勃勃的共和国,一般被称之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哥伦比亚”这个国名源自于哥伦布,这样做一定程度是为了与旧殖民统治做一个切割,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就像“上秘鲁”在独立之时,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之名建立玻利维亚一样。



戏剧性的是,“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建立者就是玻利瓦尔本人(因此反而不能用自己的名字)。然而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与其它地区政治中心所作的类似努力最终失败一样,这个“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也仅仅存在了13年。在玻利瓦尔逝世之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相继宣布独立。


尽管有两个重要国家退出,但巴拿马还在哥伦比亚的控制下。基于巴拿马有开通运河,成为世界枢纽的潜质,哥伦比亚就算不再对合并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抱有想法,也希望能够继续控制这个潜力地区,并在有朝一日通过运河的开通,改善自己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的身位。


(巴拿马运河地形图



为了与之前的“大哥伦比亚”区别,1831年——1861年间,这个包含了现哥伦比亚、巴拿马的国家,曾一度更名为“新格拉纳达共和国”(后又更名回哥伦比亚)。


最终,哥伦比亚人果然等到了巴拿马运河开通的那一天。然而这一变化,却并没有改善哥伦比亚的经济以及地缘政治地位。因为在运河开通的1903年,巴拿马便宣布脱离哥伦比亚,建立独立的“巴拿马共和国”。


(巴拿马运河



很明显,相较于哥伦比亚的体量来说,如果只是巴拿马想这么做,是完全没有可能做到这点的。问题是,对于力图主导运河的美、英、法等国来说,一个弱小、独立的巴拿马,可比哥伦比亚好打交道的多。而对于巴拿马人来说,独享运河带来的收益,也肯定比跟哥伦比亚人一起分享要划算得多。


1903年11月3日,在运河投资、控制权的争夺中,击败英、法两国的美国,派出军队在巴拿马登陆,帮助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今天,哥伦比亚的民族主义者,仍然对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一事耿耿于怀。他们并不愿意将自己称为“哥伦比亚人”,而更愿意自称“新格林纳达人”。这一称谓,即使不能帮助他们继续做“大哥伦比亚”梦,也能够让自己的心中留有一点对巴拿马的念想。


-  END  -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