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是“圭亚那”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兆斌 

系列:大航海时代

“拉丁美洲”的概念,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地缘政治概念。通常情况下,这一概念涵盖有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也可以说,在这片新大陆上,除了美国和加拿大两个源出大英帝国的国家以外,其余都被认定为是“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


之所以会加上“拉丁”的前缀,是因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都属于源出意大利的“拉丁语系”。以这种命名方式来看,美、加两个英语国家,倒是可以安上一个“盎格鲁-撒克逊美洲”的名头了。


不过要是这样定义,最起码加拿大的魁北克人会强烈抵触,因为面积达154.2万平方公里“魁北克省”,有超过80%的的居民是说法语,并且由于地缘属性上的差异,一直在闹独立。


魁北克


魁北克独立问题,源自于其前法国殖民地的属性。事实上在刚才说的所谓“拉丁美洲”概念中,同样存在这样的殖民遗产,并且比魁北克问题更容易突显于地缘政治舞台上,这当中的典型就是“圭亚那”。


可以这样说,在整个美洲地区,圭亚那的地缘政治结构是最为复杂的。想要弄清楚圭亚那问题,首先要知道哪里才是“圭亚那”。如果你看过美洲地图,一定会注意到,在南美洲的东北角,位于委内瑞拉和巴西之间,由西至东排列有:圭亚那、苏里南,以及法属圭亚那三个政治体。尽管被分为三部分,但你很容易感觉到,它们内在应该存在某种联系。



上述三个政治体,都属于“圭亚那”概念的一部分。历史上,“圭亚那”这个概念,经常被加上各种前缀,组合出 “西属圭亚那”、“法属圭亚那”、“英属圭亚那”、“荷属圭亚那”的概念。


其中 “英属圭亚那”位于委内瑞拉的东侧,就是现在独立国家性质的“圭亚那”(全称“圭亚那合作共和国”);与“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相邻的“苏里南共和国”,对应的则是“荷属圭亚那”的概念; “法属圭亚那”,目前还是叫“法属圭亚那”。之所以没有变化,是因为这片土地当下还没有独立,而是以法国“海外省”的身份,存在于法国的版图之上。而西班牙人则认定,上述三个圭亚那,原本都应该是“西属圭亚那”的范畴。(关于“西属圭亚那”范围的具体认定及变化,后面会解读)


在欧美列强瓜分世界的年代,即使一个国家对某一关键地区形成压倒性优势,其它竞争者也会想办法在这一地区保留或者获得一个立足点,以搭建自己的全球贸易网。


葡萄牙在被荷兰、英国等后来者挤压殖民空间后,还艰难保有“葡属印度”、东帝汶、澳门等据点,就是典型案例。对于欧洲诸强来说,坐视西、葡两国垄断新大陆的利益是难以接受的,尤其在欧洲与美洲共享大西洋的情况下。今天,我们能够在加勒比地区,看到很多被标注为“英属”、“法属”,甚至“荷属”的岛屿,便是这种全球观的结果。


从技术上看,即使西班牙帝国能够一直强大,也很难完全垄断加勒比海上的岛屿。毕竟这些岛屿太过分散,即便是被各国政府打击的海盗,都能够在当中寻得秘密基地,以躲避海军的追捕。


相对而言,后来者想在对方已经形成优势大陆的地区登陆,难度就有点大了。葡萄牙人之所以,能够在大英帝国垄断印度利益的情况下,保有几个沿海据点,得益于它与英国长期维持的战略同盟关系(以共同应对西班牙)。


大概是世界上最长盟友关系的英葡同盟


就圭亚那问题来说,关键点并不在于,那些后起的海上强国为什么要在南美洲寻求一个沿大西洋的据点,而在于为什么是圭亚那。当一片土地,能够同时被几个竞争者所看中,并且最终能够形成共存的局面,必定有其独特之处。


圭亚那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核心是一片独立高原,这片高原被称之为“圭亚那高原”。抛开那些独立性不大的附属板块不看,南美洲的整体地形特点可以用“三高两低”来概括。


“三高”指的是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以及即将展开的“圭亚那高原”;“两低”指的则是亚马逊平原及拉普拉塔平原。可以说南美的每一个国家,其核心地理区都涉及上述一或者两个地理单元。


(南美洲地理结构图


比如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在地理上属于呈现出明显的安第斯属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三国,则属于拉普拉塔板块; “巴西高原”及“亚马逊平原”两大块,构成了巴西绝大部分的领土。至于圭亚那高原,则为英属、荷属、法属三个圭亚那的出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果把上述三个不能被归入“拉丁美洲”范畴的政治单元,视为圭亚那的全部的话,那么圭亚那板块的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而如果以“圭亚那高原”为核心(包含山间及沿海平原地区)定义广义“圭亚那板块”的话,其面积约将达到145万平方公里左右。


还有约100万平原公里的圭亚那地区,分属于今天的委内瑞拉和巴西。其中委内瑞拉控制的西部地区,面积约为44万平方里;巴西则得到了南部将近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圭亚那地区地缘结构图



上述格局的形成,与圭亚那高原的地理结构有关。整个圭亚那高原的海拔约在300—1500平方米,在湿热气候的长期侵蚀下,高原整体呈现为破碎的丘陵状,并且分割为东、西两部分。


其中大部分位于委内瑞拉境内的“西圭亚那高原”海拔较高,且形态更为完整;“东圭亚那高原”则更多呈现为分散的丘陵状。然而海拔高低并不是诸国分割圭亚那板块的主要参考。


如果高地之上,缺乏支撑规模化农业的河谷、盆地,而更多只是起个屏障作用的话,那么对于平均身高只有1米多的人类来说,海拔500米的山地,与海拔1000米的山地并没有太大区别。


山地在地缘分割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会通过河流体现出来。作为一片高地,其所收集的雨水并没有可能只往一个方向流淌。在地缘切割中,围绕一片山地整合成一个地缘板块的情况,与同流域整合的情况是同时存在的。


依托“兴都库什山脉”建国的阿富汗,以及围绕“黄山山脉”生成的古徽州地区,便属于前一原则的体现。相比之下,同流域整合的情况要更为普遍。这是因为依托水路,居住于同流域的人类会更容易通过交流、迁徙而形成共同的地缘认同感。


兴都库什山脉


历史和现实中,在两种地缘整合原则的共同作用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矛盾。如今,阿富汗内战中所明显呈现的南、北对立状态(北部以塔吉克人为主,南部以普什图族为主);以及原属古徽州地区的“婺源”,依流域整合原则被划入江西,都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总得来说,圭亚那高原为作南美北部的天然水塔,其所收集的雨水被分为了北、西、东三个方向。参照这一特征,可以把整个圭亚那地区,划分为“北圭亚那地区”、“西圭亚那地区”、“南圭亚那地区”三个板块。


在原住民的语言中,“圭亚那”一词的原意为“多水之乡”。在这片年均降水最高甚至能够超过3000毫米的土地上,流域整合的原则看起来会更为适用。事实也的确如此,以分水岭来审视圭亚那诸政治单元的边界,脉络将非常清晰。


先来看看“北圭亚那地区”的情况。基于圭亚那高原与海洋之间紧密相连的地理关系,这个朝向的河流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汇集成为一条河流。


数十条短促,但又都能独流入海的河流,使得圭亚那高原北麓的沿海地区,在政治上缺乏统一的基础。“北圭亚那地区”最终出现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三个异类,地理基础就在于此。


不过这并不代表在这种情况下,类似地区不能形成更高程度的政治统一,单从流域整合的角度来说,这种在地理上拥有一定独立性的小型政治单元,往往又会被周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大国所整合。比如有同样地理特点的波罗的海地区,内部形成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板块(通称“波罗的海三国”),而在沙俄和苏联时期,这三个国家又被迫成为俄国的一部分。


本质上看,波罗的海三国能够独立,得益于西方大国的介入。同样,如果没有英、法、荷等海上强国的强势插入, “北圭亚那地区”亦将肯定成为西班牙-葡萄牙;委内瑞拉-巴西角力的战场,并最终呈现出两分天下的局面。


对于从海洋而来的搅局者来说,山海相连的地理格局正是其所希望的。一方面,他们可以透过那些独流入海的河流,深入大陆寻找避风港及建立定居地;另一方面,又可依托高地防御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进攻。同时,位于西属、葡属美洲结合部的位置,更为上述三国的登陆,提供了更多合纵连横的空间。


不过圭亚那高原为英、法、荷等国提供的庇护,只能是面朝大西洋的方向。在其它朝向上,高原之水与大陆腹地的河流紧密相连,使得西、葡两国能够通过水路延伸自己的控制力。在高原的南麓,从山脉而下的所有雨水,都注入了那条世界最大河流——亚马逊河体内。


也就是说,所谓“南圭亚那地区”所对标的就是高原南部(包括东部),隶属于亚马逊流域的部分。想要寻找“南圭亚那地区”,与其它两部分的分割线,或者说分水岭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你只需在地图上,找到巴西与: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以及法属圭亚那,这四个地区相关国家/地区之间的边界线就行了。

换句话说,巴西在这场横跨数个世纪的地缘博弈中,得到了圭亚那地区中的“亚马逊流域”部分。鉴于当年的葡萄牙人,是由亚马逊河口而入,沿河道向平原腹地扩张,形成这种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委内瑞拉认为有争议的领土及对应海区



对于当年参与竞争的其它国家来说,圭亚那高原南面的那些地广人稀的热带雨林地区,并没有太大的争夺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面朝大海,北靠高原”的“北圭亚那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的葡萄牙和后来巴西,看起来在圭亚那地区得到了最大份额,并且能够在南美腹地,扩张出如此广袤土地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葡萄牙人在亚马逊流域的优势,使得后来的巴西得到了“南圭亚那地区”,那么西班牙人的优势,就在与安第斯山脉相邻的“西圭亚那地区”了。在这个方向,从西圭亚那高原上流域下来的雨水,刚刚流到山麓,便碰到了来自北安第斯山脉南坡之水。


在两大高地的共同作用下,一条紧贴圭亚那高原西麓,向东注入大西洋的大河——奥里诺科河,出现在了南美洲的土地上。由这条河流在圭亚那高原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所打造的“奥里诺科平原”,面积虽然不能与亚马逊平原、拉普拉塔平原等同视之,但8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仍然能使之成为南美第三大平原。考虑到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相加,面积亦不过85万平方公里。相信奥里诺科平原的农业和人口潜力,又会让大家有些无限遐想了。


目前奥里诺科平原北部为委内瑞拉所有,南部则为哥伦比亚所有。如果不是因为圭亚那高原的分割,或者说高原与安第斯山脉结合更紧密些的话,奥里诺科河流域将毫无悬念的成为亚马逊平原的一部分,并有可能让巴西的版图进一步向西北方向扩张。


尽管流域的分割,对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直接影响,但从基本的地理、生态属性上来看,奥里诺科平原与亚马逊平原并无二异,被视为后者的一部分亦并无不妥。因此这片土地将放在巴西和亚马逊平原正式登场后一并解读。


委内瑞拉所控制的“圭亚那地区”,本质就是奥里诺科河以东,隶属于“奥里诺科河流域的“西圭亚那”地区,其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圭亚那高原”。如果委内瑞拉对继承“西属圭亚那”的地缘遗产还有想法的话,首当其冲的将是旧身份为“英属圭亚那”的“圭亚那合作共和国”。那么,这种情况真的出现了吗?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  END  -

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