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巴西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兆斌 

系列:大航海时代

 “新世界岛论”为这个世界分割出了:美、中、俄、欧、印五大一级地缘政治板块,并且将世界其它地区,归类为这五大板块所争夺的利益区。很显然,这样的简单粗暴的归类,难免有大国沙文主义之嫌,并且让很多国家,尤其是那些自视甚高的国家忿忿不平。


新世界岛论


一定要在这五大板块之外,再寻找一个候选者的话,大多数人往往会把视线投向巴西。这种看好一定程度是因为巴西身处美国的后院。

鉴于美国当下在这个世界的权重比例,巴西是否能够崛起,不仅仅是巴西和南美的问题,还将对美国的存在感造成致命影响。理论上,如果巴西真的成长为全球地缘政治舞台的主角,那么它势必会以南美洲为自己的地缘利益区,而美国的后院范围,最起码在地缘政治层面,将向北美及加勒比海收缩。


这种局面的出现,最起码中、俄等站在美国对面的国家是非常愿意看到的。由此也产生了“金砖国家”这样的,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组织。这种色彩在“南非”成为金砖的一员后变得愈发的明显。不过能够在“金砖国家”组织中,与中、俄、印三个一级地缘政治板块平起平坐的巴西、南非两国,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跻身第一集团,实在还是个未知数。仅从各方面指标来看,巴西要比南非要有潜力的多。



先来看看巴西的一些硬指标吧。毕竟想做大国,有些指标是必须拿得出手的。领土面积看起来是最没有争议的,854.7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巴西在这项指标上能够在全球国家中排行第五,仅次于俄、加、美、中四国。只是领土面积大,并不代表地缘潜力一定大,人口数量是另一项必须考虑的硬指标。否则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种地广人稀,并且在经济上已算发达的国家,潜力排名就应该在巴西之前了。



当下,巴西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2017年数据为2.09亿),这个数字比五大一级板块中人口最少的俄罗斯(2017年人口为1.445亿)还要多出6000多万,在世界各国人口排名中同样能够排到第五。对比之下,只有122万平方公里土地、5600万人口的南非,想进入第一集团就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了。

再来看看GDP的情况。尽管GDP的计算标准,以及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着诸多争议。不过作为一项指标来看,GDP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



同样在2017年,巴西的GDP排名为全球第9。排在巴西之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8个国家。由于到德、法、意三国同属于欧盟国家(并且是核心国家),如果将它们合并计算的话,那么巴西的排名可以上升至第七名。考虑到排名第14位的俄罗斯,依然毫无争议的被视为一类大国,巴西的这个排名似乎对其综合实力也是一个加分项。

然而我们不要忘了,GDP仅仅是一个指标,并不是综合实力的全部,更何况巴西当下的GDP,仅仅只占全球总量的3%,并不足以弥补其它方面的短板。一个国家是否真正能够参与全球竞争,还要看它在政治、军事层面是否有这个实力。



对比美、中、俄、欧四个凭借二战遗产,能够在联合国获得常任理事国身份,并且拥有终极战略安全保障——“核武器”的四大板块,巴西在这方面的短板是十分明显的。


能够超越巴西,勉强能跻身大国行列的印度,则已经事实上拥有了核武器,且在世界政治权力重组的进程中,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和参与度。而印度能获得这样的认定,又与其普遍被看好的经济潜力有关。

好了,关于巴西的粗线条战略描绘,暂时就写到这了。这些见诸于各类公开资源的数据,并不是接下来的解读重心。将之摆在台面上,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南美这片土地上,巴西会更值得大家关注。


可以肯定的是,巴西的确是有潜力异军突起的。与俄国这种早早在历史进程中展示潜力,现在却只能凭借“瘦死骆驼”的惯性,保留大国地位的板块相比,大家对于巴西的了解还是很缺乏的。通过地缘解读,这片神秘土地将全景式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全球化时代,海岸线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潜力的重要指标。以和海洋的关系来说,巴西属于大西洋国家,不计算岛屿的话,海岸线长达7491公里。这个数字足以让巴西成为一个海洋大国。


唯一的遗憾在于,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人抢先登陆了安第斯山脉,并通过对印加帝国的征服,打造了依托安第斯山脉而生成的“西属南美洲”殖民地。这使得后来继承葡萄牙遗产的巴西,在起点上就失去了成为一个两洋国家的机会。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格局,又与当年西、葡两国在“大航海时代”的竞争有关了。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葡萄牙人最初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开拓一条绕过非洲的航道,打通一条通过东方的商路。随着1488年迪亚士对好望角的发现,葡萄牙终于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窗口,并非很自然的将资源和梦想投向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方向。


南部非洲地缘结构图


在葡萄牙醉心于开拓新航路的时候,伊比利亚半岛的霸主西班牙,正醉心于在地中海继续与异教徒们圣战。按照传统的,以地中海为核心的地缘博弈模式,西班牙的做法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可见的利益,更可以为其在欧洲基督教世界的话语权加分。

自视没有机会参与欧洲和地中海博弈的葡萄牙,开拓新航路后所展示的巨大经济前景,迫使西班牙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的大西洋岸线,以在未知世界的开拓中分一杯羹。


哥伦布美洲之旅示意图


这才有了1492年—1504年,哥伦布四次横跨大西洋的探险之旅,以及著名的“教皇子午线”。尽管这条瓜分世界的子午线,后来并没有得到其它竞争者的尊重,但它的诞生还是极大影响了后世的地缘政治格局。这一影响,在南美体现得尤为明显。


教皇子午线


最初的“教皇子午线”,是被定位在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位置上,分割线以东归属于葡萄牙,以西归属于西班牙。“里格”是一种古老的欧洲计量方法,在海洋测距中,大约相当于5.556公里。


这种划分,可以保证当时已经被葡萄牙人控制的:佛得角、亚述尔两个群岛,位于子午线以东。然而这条纵贯大西洋的分割线,很快就被再次调整,并且让葡萄牙“合法”的登陆南美大陆。


不过,仅仅凭借“教皇子午线”,葡萄牙还是没有可能扩张出巴西的。因为无论怎么划,今天的巴西都有大批领土处在这条分割线的西面。这个问题的解读,将在后面的内容中逐渐展开。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葡萄牙人怎么会发现巴西。

一般认为,葡萄牙人对巴西的发现,源自于一次美丽的失误。公元1497年,达迦马率领四条船、140名船员帮助葡萄牙王国打通了前往印度的航线。公元1500年,葡萄牙人组织了第二次印度洋之旅,以巩固达迦马的成果及运回更多的香料。


达伽马


这场规模浩大的远洋行动,总计有12条船、1200名船员参与,此前的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亦是这支船队中的一名船长。由于航路方面的设计失误,本来准备通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舰队,却离奇的登陆巴西海岸。


当然,最终船队还是得以绕过好望角,并且完成的国王交付的任务。问题是,好望角离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登陆地点(今天巴西塞古鲁港),直线距离超过6000公里,并且一个在葡萄牙的东南方,一个在葡萄牙的西南方,再怎么脑回路清奇,看起来也不可能绕这么大个圈子呀!

这就牵扯到一个航线选择的问题了。在探索一条未知航线时,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沿海岸线航行。这样的选择,不仅能够及时获得陆地补给,更能够在恶劣气象来临之时,得到陆地的庇护。迪亚士当年探索好望角的工作,也是遵循这样的线路进行的。从葡萄牙出发的船队,一路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最终抵达大陆的最南端。然而事实证明,在纵穿大西洋的旅行中,这样的航线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首先非洲西海岸不是条直线。佛得角群岛是葡萄牙人远洋之旅最重要的中继点,无论是南下好望角,还是后来对巴西的开发,一般都会先到这个西非近岸群岛休整,然后再继续前行。只是佛得角之南的海岸线并非是平直的。沿海岸航行的航海者,必须先向东航行,横穿整个几内亚湾,然后再转折向南。这种看似安全的做法,将使得整个航程将被拉长到9000公里。而如果沿“佛得角——好望角”之间的直线航行,航程将缩短将近2000公里。

其次,近岸航行并非想象中那么安全。佛得角的被发现过程就是一例。佛得角群岛正对应着撒哈拉沙漠与西非热带草原地区的交界点。最起码从腓尼基和罗马时代,航海者们就开始尝试突破撒哈拉沙漠的阻隔,探索撒哈拉以南的世界。



摩洛哥所处的阿特拉斯山脉西端,是航海者进入西撒哈拉沿岸地带之前,所能见到的最后一片绿色。此后,他们必须在绝望中航行2000公里,才能够抵达佛得角所处的纬度,看到下一片绿色。在完全不知道前路有多长的情况下,如此经历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在葡萄牙人认定撒哈拉以南存在一个黄金国度,并且一定能够从海路前往南部非洲的15世纪,从恩里克王子派出第一支南下船队起(1419年)到发现佛得角(1456年),也花了将近40年时间。


只不过,无论是在探索过程还是后续的航行中,你都无法从西撒哈拉的沙漠海岸获得补给。回忆非洲部分,大家应该能够想起,在南部非洲的海岸线上,同样存在这样一段令人绝望的航程,那就是纳米比亚沙漠对应的那段海岸线。更让人不安的是,这段沙漠海岸的气象水文情况复杂,很容易造成海难事故,以至于被后来的航行者称之为“骷髅海岸”。

事实上,即使是那些充满生机的海岸线,对于航海者来说也未必安全。并非所有的土著部落,都会乐于看到外来者的出现。在数百年的航海史中,曾经有无数出海者丧生在土著部落的长矛弓箭之下,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做首次环球旅行的麦哲伦。


穿越骷髅海岸的艰辛,以及整个航程中遭遇的种种磨难,对迪亚士船队的水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以至于当年迪亚士在明确知晓自己已经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并希望继续探索印度洋时,遭到了所有船员的反对。这项荣誉,亦不得不让渡给后来的达伽马。


迪亚士


如果目的地明确的话,航海者们更愿意带够充足的给养做直线航行。达加马就是选择了这样的路线,尤其是他从好望角回到佛得角的路线,更是近乎于一条直线。然而在没有机械助力的风帆时代,直线航行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选择,因为你还必须考虑到风向的问题。在地球上,每一个纬度区间风向不尽相同。从葡萄牙向好望角航行的航者者,面临的最大问题还不是风向问题。通过对三角帆的使用,航海者们已经掌握了“逆风航行”的技术(具体的做法,之前已经解读过了)。最大的挑战在于,无论你从哪里出发横穿赤道,都必须经过“赤道无风带”。



在风帆时代,位于南、北纬5度之间的“赤道无风带”让风帆成为了鸡肋。好在海水并非静止不动的,无风带之外那些被风带动的洋流,并不会进入赤道附近后就戛然而止。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洋流被称之为“风海流”。能够帮助船只航行的表层洋流,大多属于这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因海水密度差所引发的“密度流”、周边海流带动而形成的“补偿流”等多种类型。对航海者来说,洋流属于哪种哪种类型、形成机理如何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观察出规律并加以利用。像身处赤道无风带的马六甲海峡,就被观察到有一股从东南流向西北方向的“补偿流”,能够帮助航海者由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
  
经由80年的远洋航行积累,葡萄牙的航海者们已经敏锐的发现了洋流的规律与作用,并且通过迪亚士和达伽马的探索,了解到整个航线中,每个区间的风向和洋流的走向。在1500年的那次远洋行动中,航海者们设计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线路,那就是利用赤道暖流先向西航行,然后在切入西风带之后,再转而向东航行至好望角。那么,赤道暖流真的能做到这点吗?理论上看的确有机会。


南大西洋环流


在大西洋,有两股被信风驱动、由东向西流动的洋流,被称之为“赤道暖流”。包括在北纬10度至20度区间流动的“北赤道暖流”,以及向北能够延伸到北纬5度的“南赤道暖流”。这意味着,“南赤道暖流”可以帮助进入无风带的船舶,完成向西航行的愿望。然而即使南赤道暖流,能够助力葡萄牙人向西航行,这个航向看起来也是离好望角越行越远啊?!那么,这一切到底又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  END  -

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