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蔗糖与巴西的大西洋雨林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兆斌
系列:大航海时代
毋庸置疑,追求 “财富”是航海者们勇于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大海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甚至是唯一原因。航海者及他们所代表的国家每到一处,最先关心的是有哪些特产能够被贩运回欧洲谋利。
金、银,及让欧洲人为之疯狂了上千年的香料,是大航海初期最具诱惑力的硬通货。上帝在这方面看起来是公平的,在葡萄牙人垄断东方香料贸易的同时,又帮助西班牙人得到了美洲诸文明的黄金。
通常情况下,资源信息最初都是从从土著居民口中获知。不幸的是,登陆巴西的葡萄牙人发现,那些天真烂漫的图皮人还处在种种木薯(当然还有玉米等其它作物)、捕捕鱼的自然经济状态,金银矿和香料并没有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不过在地大物博的巴西,并不缺少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
很多通过足球了解巴西的人应该已经注意到,巴西的国旗有三个基本色:绿色的背景、黄色的菱形,以及菱形中间的蓝色圆形。其中绿色代表着巴西的茂密森林,黄色则代表着地下的矿藏。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些生长于地上及埋藏于地下的资源,支撑了巴西的存在。然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开拓需要一个过程。比如今天大量出口中国的巴西铁矿,对于当时的葡萄牙人来说就毫无用处。
葡萄牙人需要一项能够很快变现的资源,帮助他们打开巴西与欧洲的贸易通道。这种资源可以是原本在欧洲已经有市场的,也可以是新的品类。葡萄牙人很快发现,图皮人喜欢在身上涂抹一种红色颜料,而这种颜料取自于海岸山脉上出产的一种树木。
这种树木就是之前提到的“巴西红木”。通过将红木出口欧洲制作成红色染料,葡萄牙人找到了留在巴西的第一个经济支撑点。不过今天如果你去巴西,会发现残存的巴西红木的分布地,主要在亚马逊雨林当中。而位于“教皇子午线”以西的亚马逊雨林,并不是葡萄牙人最先开发的地区。这意味着那些生长于亚马逊的巴西红木,并不是16世纪的葡萄牙人所挖到的第一桶金。
(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分布图)
▼
分析巴西的整体气候类型,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总得来说,巴西的气候类型依地势分为两种:地势低平且赤道横穿其间的亚马逊地区,整体为热带雨林气候(边缘有热带草原相杂);纬度和地势相对较高,但绝大部分在纬度上仍属热带范畴的巴西高原,则属于雨、旱两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然而巴西东南海岸的情况却是一个例外。
在南半球,“东南信风”终年在南纬5-25度的区间内向西北方向吹拂。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信风,并不总会带来降水。事实上,无论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信风都造成了很多干旱的荒漠地带。
如果信风是从洋而来,并且在登陆大陆时,恰好遇见高大山脉的阻隔,那么就能够为山脉的迎风面带来充沛的降水。巴西东南海岸就是这种情况,充当巴西高原脊梁的海岸山脉,恰好在东南信风盛行的区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信风从海面带来的水气,使得巴西海岸山脉的迎风面,即使高原腹地进入旱季之时也不缺少降水。由此体现在生态层面,则是在巴西东南海岸延伸出了一条热带雨林属性的,狭长“大西洋沿岸森林”的地带。
(巴西及其周边地区原始植被示意图)
▼
巴西红木便生长于海拔500米以上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带中。可以这样说,上帝对葡萄牙人是厚爱的,沿海岸线分布的红木,意味着更低的开发与物流成本。乘船而来的葡萄牙商人,能够用很低廉的价格雇佣原住民们采伐这些红木,然后通过河流漂运至港口,再装船运往欧洲。根据估算,在红木贸易存续的2个世纪中,有大约5000万株红木被采伐运往欧洲。
身在巴西的葡萄牙人是如此的依赖红木经济,除了用它的名字命名殖民地以外,在最初的100年间,葡萄牙人甚至没有向内陆地区进行渗透,以至于被嘲讽为只能紧紧依附于海岸线生存。
不过从在大历史层面,葡萄牙这种做法,恰恰帮助后来的巴西,得到了能够排名世界第五的领土面积。因为除了西班牙人有机会从西面渗透巴西高原和亚马逊地区以外,其余竞争者想觊觎这片土地,都必须在大西洋岸线上压倒葡萄牙。
由于西班牙的经营重心一直在安第斯山脉一线,并没有过多的余力向东扩张,所以只要能够把英、法、荷等竞争者阻挡在海岸线,葡萄牙人就能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向内陆扩张的问题。
葡萄牙人在巴西的扩张
现在我们清楚了,从生态角度看,最初的巴西即不是在亚马逊森林,也不是在巴西高原的热带草原上,而是是扎根于“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带。当年走出亚马逊森林的图皮人,之所以没有向巴西腹地迁徙,而是沿海岸线进入巴西东南海岸,同样是因为这条狭长雨林地带的存在(与他们在亚马逊的生存环境类似)。
然而经由500年的开发,这条成就巴西的森林地带,今天已经和巴西红木一样几近消失。如今在圣保罗等地尚能看到的雨林,尚不足其原始覆盖面积的10%。在森林消失的同时,以“巴西海岸山脉”为核心的这片山、海相接的区域,却滋养了高达1.6亿的巴西人。
(巴西红木在大西洋沿岸的分布)
▼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人口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森林的消失。客观说,在葡萄牙人落户巴西之前,大西洋沿岸森林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图皮人需要焚烧森林,以种植木薯等作物。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欧洲人的到来大大加速了森林消失的进程。
这是因为在欧洲人到来之后,在这片土地上开展种植业的目的,就不再仅限于满足土地定居者的温饱问题了。大量的森林被开发成种植园,在地缘政治层面其实也是一种必然。虽然葡属美洲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葡萄牙要想长久的经营巴西,再多的资源也有消耗完的一天。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几乎是让一片土地做到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途径。在这一问题上,巴西红木所染指的红色颜料市场,正好可以提供一个比较案例。
虽然葡萄牙人垄断了巴西红木,但却没有能够垄断欧洲红色颜料市场。西班牙人同样在他们的领地上,发现了一种可供制作红色颜料的特产。不过这种特产并不是植物而是一种昆虫——胭脂虫。
寄生仙人掌的胭脂虫
这种以仙人掌为食物的昆虫,体内含有大量的红色素(胭脂红素)。西班牙人在从墨西哥原住民那里获知胭脂虫的秘密后,开始有意识的集中种植仙人掌,以喂养这种能够制造红色颜料的昆虫。这种匪夷所思的商品,为新西班牙获得的经济利益,甚至仅次于从墨西哥高原开采的金、银。
与巴西红木相比,胭脂虫贸易要更加的有可持续性。一棵适合采伐提供红色颜料的巴西红木,一般需要生长30年左右的时间。即使是在现在,也很难有资本去做如此长周期的投资。反观仙人掌的生长则要迅速的多,虽然在干旱地带开拓“仙人掌种植园”并饲养昆虫,看起来有些奇怪。不过从本质上看,这和其它农业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也使得在红木资源几尽消耗殆尽的18世纪,全球胭脂红的产量反而迎来了高峰。
巴西红木的生长周期
胭脂红不仅能够作为纺织物的染料(比如为英国著名的红色军服染色),还可以为化妆品和艺术品提供红色元素。基于胭脂红的市场是如此广阔,其原料又有可以通过可再生的手段获取,西班牙人曾经费尽心机的保持这一秘密,并禁止活虫出口。甚至对外宣称它和巴西红木一样,提取自天然植物(干胭脂虫的形态看起来很像植物的种子)。一直到18世纪末,科学家才通过显微镜获知,这种能够制作红色颜料的种子其实是一种昆虫。
在获知胭脂虫的秘密,并进一步探知它养殖方法后。法国等国家开始将胭脂虫和仙人掌,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引种至自己的控制下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比如北非阿尔及利亚)。在无法保守这一秘密后,西班牙同样在自己殖民的其它地区,扩张胭脂虫的产量(比如北非近海的加那利群岛),以对抗外部竞争。
胭脂虫
需要说明的是,工业时代的到来,再一次打乱了这个世界的经济结构。1860年,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从煤焦油中提供红色颜色的方法,终结了胭脂红贸易黄金期。就像合成化肥的研制成功,终结了硝石矿的暴利一样。
不过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殖民者,用以挖掘殖民地潜力的技术手段,更多还只能停留在农业层面。比如引入旧大陆的驯养哺乳动物,就使得潘帕斯草原的潜力得以开发。
而在大航海时代,能够进入全球贸易体系,并对国际政治造成直接影响的,则主要是那些更适合长距离贸易、更具利润空间的“经济作物”。广义来说,除了粮食作物以外的农作物,都可以被称之为“经济作物”。热带地区的高温多雨环境,及其所造就的生物多样性,使得这一区间成为了大多数经济作物的原产地。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身处高纬度地区的欧洲人,只能间接通过贸易获得香料等,原产于热带地区的经济作物。即使有种植的想法,亦会因为环境的不适应性而无法实施。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推进,欧洲人重新规划世界贸易版图的同时,亦开始尝试在自己控制的殖民地中开拓种植园。包括把一些有巨大市场需求热带经济作物,异地移植到自己控制的殖民地中。原产于美洲的胭脂虫产业,被转移到北非只是其中的一例罢了。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者,葡萄牙才是最先尝试进行海外经济作物种植的国家。1418年,着手探索非洲岸线的葡萄牙探险家,被风暴吹向了距离摩洛哥海岸700公里远的马德拉群岛。这次意外,使得葡萄牙人收获了第一片海外殖民地。15世纪中叶,这片远离航线的无人群岛建成了欧洲第一个甘蔗种植园。产自马德拉种植园的蔗糖,不仅帮助葡萄牙打开了欧洲蔗糖市场(此前只能从亚洲进口),更为后来的航海事业提供了经费。
葡萄牙王国海外扩张之旅(第一阶段)
此前在东方航线,葡萄牙人更多是在进行“贸易殖民”而不是“土地殖民”。这是因为,东方航海所经过的地区,本身就是传统全球贸易的一部分。葡萄牙在这一方面优先关注的,是在与其它竞争者争夺贸易份额。反之在新大陆,贸易模式包括商品品类,都需要从零开始规划。巴西东南沿海地带充足的日照及积温,使得葡萄牙人在殖民伊始,就决定引入他们熟悉的蔗糖经济,以作为红木之外的另一个经济支撑点。
有了蔗糖和红木,葡萄牙在巴西的殖民计划,最起码有了经济层面的基础。不过,这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葡属美洲”没有如“西属美洲”那样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要知道,巴西的海岸线长达数千公里,葡萄牙沿岸建立殖民地,而不是急于深入内陆的做法,并不能降低殖民地分裂的风险。相反,这种各殖民点都拥有自己出海通道的情况,恰恰更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状况。参考中美洲地峡的分裂,就应该更容易理解这点。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从更多的角度切入,以帮助大家了解巴西是怎样形成的。
- END -
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