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蝴蝶效应”下的巴西与台湾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安妮 

系列:大航海时代

葡萄牙人以三角贸易的形式开发巴西,荷兰人同样也可以这样做。及至1630年,从法国人开辟的“圣路易斯”城,一直到布朗库角的中心城市“累西腓”,都成为了“新荷兰”的一部分(同时将累西腓定为新荷兰的首府)。鉴于位于圣弗朗西斯科三角洲之南的萨尔瓦多,是“葡属巴西”的首府。如果荷兰人就此止步的话,那条唯一突破“巴西海岸山脉”入海的巴西第三大河流“圣弗朗西斯科河”河口,将很有可能成为“荷属巴西”与“葡属巴西”的地缘分割线。


(法国与荷兰在巴西的殖民


只是荷兰人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将位于东南岸线的“累西腓”定为“新荷兰”的首府,意味着荷兰人还希望继续向南扩张。由于巴西诸殖民地沿岸分布的特点,几乎每座葡萄牙控制下的城镇,都处在荷兰舰队的攻击范围内。


当然,荷兰人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他们在巴西经营的种植园以及糖厂,亦经常要受到葡萄牙及至西班牙舰队的攻击。由此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整个巴西的蔗糖经济,在战争期间遭到了重大打击。


巴西的蔗糖,已经提高了欧洲人对甜味的需求。就像香料如果一直没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日子其实也就这样过了。一旦熟悉的某种味道,再断掉的话,那实在是一件相当难受的事。


好在巴西并不是这个星球上,唯一能够种植甘蔗的地区。只要有充足的降水和足够高的积温,甘甜多汁的甘蔗可以在世界很多地区种植。然而再在大西洋沿岸地区,寻一个稳定的蔗糖产地是相当困难的。尤其适合甘蔗这种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的土地,只集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沿海地区。在同样适合甘蔗种植的加勒比地区,岛屿星罗棋布的局面,使得参与竞争的玩家要更加的多。


加勒比地区


除了气候原因缩小了选择范围以外,种植园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外,提练蔗糖,尤其是高品质蔗糖的过程,在当时亦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那么,最好不要在多方博弈的大西洋地区,又要有适宜甘蔗生长的温度和降水,同时还能提供足够的劳动力甚至技术工人。对了,天然的港口也是不可或缺的。地球上有这样一片土地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台湾南部的沿海地区。


台南甘蔗田


关于台湾的问题,之前已经做过详细解读了。如今在了解过荷葡巴西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后,再回头看1624年荷兰人在台南的登陆,相信就更容易理解中国没有缺席大航海时代的结论了。


需要指出的是,荷兰人在巴西及台湾的尝试,最初并不存在谁替代谁问题。虽然从战略和大历史层面,产自台湾的蔗糖,的确很大程度填补了巴西战争所引发的供应缺口,但在荷兰内部,东印度公司与稍后成立的西印度公司之间,实际是一种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双方都看到了蔗糖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后者依托来自中国的劳动力经营台南,而前者则试图靠“三角贸易”模式开发巴西。


三角贸易


在郑成功决心以台湾为基地,复兴大明王朝之前,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南的经营还算是平稳。在无法从政治上打开中国贸易窗口的情况下,台湾的蔗糖成为了荷兰人能够留在东亚的重要经济支撑。比较而言,西印度公司在巴西的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了。由于不能像东印度公司那样,从香料等传统贸易上获利(并且还必须为在巴西的战争投入大量资金),看似在新大陆获得不少殖民地的西印度公司,很快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上述问题简单点说,就是东印度公司争夺的是一条已经形成了上千年的成熟贸易路线,只要能够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诸取马六甲那样的关键贸易据点,那么就算自己不去贩运,也能从使用相关商路的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国人身上获利。


荷兰人的贸易路线


而在新大陆,所有的贸易都面临一个白手起家的问题。除了要布设贸易据点以外,更要通过兴建种植园、糖厂等手段来创造商品,这一特点无疑拉长了投资回报期(以至于在1636年就已经难为为继了)。如果荷兰人,能够与西班牙、葡萄牙这种,已经对新大陆进入深度开发的国家进行贸易合作,情况当然会好很多。问题是,就算没有荷兰独立这一出,单纯出于竞争的关系,荷兰人想垄断大西洋贸易的想法,也会遭遇到国家层面的阻力。


正当荷兰人在巴西进退两难之际,它的对手却送上了一份大礼。公元1640年,葡萄牙人决定摆脱西班牙王室的控制,重新恢复独立王国身份。葡萄牙人有这种想法并不意外,特别是当初的合并并非出于葡萄牙人的本意。由于西班牙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欧洲事务,包括压制加泰罗尼亚独立的事情上。葡萄牙的这次独立,并没有引发双方之间的全面战争(爆发了一些局部冲突)。只是对于西班牙来说,肯定是没有办法马上接受这个结果的。事实上,一直到1668年,西班牙人才算从法律上承认了葡萄牙的独立。


即使西、葡两国就后者的独立问题,没有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延续60年的“伊比利亚联盟”拆伙,本身对荷兰人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最起码这个强大的组合,不会在外交事务上保持一致了。从荷兰人的角度来说,借机吞并巴西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只是已经在巴西列土封疆的葡萄牙贵族们,显然不会接受这个结果。想彻底占领巴西,甚至是只保有已经控制的东北地区,荷兰西印度公司都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此时对于难以为继的荷兰西印度公司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和东印度公司合并,以借助东印度公司的财力支撑在西线的投入。从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无可厚非。然而我们不要忘记,荷兰并不是一个传统的集权式国家,这个国家本质是由一群商人组成的商业联合体。从东印度公司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并不觉得有什么义务帮助西印度公司渡过难关。至于蔗糖,台湾同样可以出产。到底是让自己独自掌控下的台湾蔗糖来占领市场,还是与西印度公司的投资人一起去投资巴西,商人们心里自有一笔帐。


一个令人玩味的结果是,在葡萄牙宣布独立的第二年(16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借着这个历史机遇,占领了葡萄牙人在东南亚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马六甲(葡萄牙则只剩下了东帝汶)。


马六甲位置示意


从商业角度来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这就像现在的大公司,习惯在投资每一个项目时,设立一个独立法人性质的子公司一样。模块式的结构,使得一项投资受损之后,不至于影响其它投资的安全。另一个同样看起来颇为合理的商业思维是:集中资源在某一地区完成垄断,好过将投资分散在那些激烈的区域。


然而问题在于,纯粹的市场模式固然可以让行动更加的有活力,但很多时间亦容易局限于眼前利益。反观“国家”和“政府”之所以出现在人类文明中,便在于它有从顶层调配资源,做战略统筹的功能。


虽然集权与分权,永远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不过荷兰人商业色彩过于明显的决断模式,显然并没有办法让其成为一个真正的殖民帝国。最终荷兰西印度公司并没有在东印度公司那里得到有效的帮助。在巴西战事不利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的西印度公司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退出巴西,以换取葡萄牙人与之进行贸易合作。


当然,毕竟荷兰现在已经是一个国家了,如果说完全没有从国家利益考虑巴西的去留问题,也是不对的。只是摆脱西班牙帝国控制、踩在葡萄牙人身上崛起的荷兰,此时同样面临来自大英帝国的挑战。从公元1652年开始,一直18世纪末,先后发生了四次“英荷战争”。


在这种复杂的博弈局面之下,你不可能与所有的国家为敌,合纵连横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就与葡萄牙人的关系来说,荷兰人在东方的全面碾压,并不妨碍它与前者在新大陆的和解。另外,做出这种取舍本身,还与荷兰人重贸易、轻开发的“贸易立国”特点有关。毕竟就算勉强控制了巴西,也还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经营。而在这个问题上,摈弃了封建制的荷兰做起来,并不比葡萄牙王国更有优势。


1652年,荷兰与葡萄牙在巴西实现和解,将“新荷兰”交还给葡萄牙。其后荷兰人虽然一度反悔,希望拿回荷属巴西的领地(直到1661年重新订立条约退出),但巴西整体上在17世纪中实现了和平。如蝴蝶效应一般,这次发生在大西洋之滨的变故,再次影响到了太平洋之滨的台湾。



受巴西蔗糖产量恢复的影响,运程更为遥远的台湾蔗糖开始出现滞销。经济景气时,矛盾容易被隐藏,毕竟大家都有钱赚。一旦开始出现经济危机,中国人与荷兰人之间的矛盾便开始激化了,而这个机会,被正需要退路的明郑抓住。在放弃台湾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将蔗糖产业转移至了爪哇岛的巴达维亚。


后面的事情前面同样已经解读过了,随着巴西蔗糖产业的再次复苏,荷兰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矛盾再次爆发。这次,再没有郑成功式的政治人物利用这个机会。能够被历史记录下的,只有屠杀中国人的“红溪惨案”(1740年)。


用一句话来形容荷兰的扩张特点,那就是“贸易比土地重要”。即使是开拓种植园,目的亦不是为了长久控制这片土地,而仅仅是将之作为贸易链上的一环。在那段历史成为过去后,亦没有留下太多的殖民遗产。相比之下,葡萄牙王国则凭借那点“封建残余”对土地的执念,为后世留下了一个远超自己本土面积的葡语国家。


(葡萄牙人在巴西的扩张


现在,通过与荷兰人的博弈,葡萄牙扫除了他们经营巴西的最后一个障碍。接下来,葡萄牙治理下的巴西将向巴西高原腹地,以及亚马逊平原强力扩张,以完成巴西的最后拼图。我们也将继续沿着西北、西南两条线路出发,去了解巴西的扩张史。



-  END  -

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