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葡萄牙在亚马逊的渗透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安妮 

系列:大航海时代

相比西班牙,葡萄牙在经营亚马逊河口的问题上更有地理优势。早在“弗朗西斯科•德奥雷利亚纳”发现亚马逊时,葡萄牙就向他抛出的橄榄枝,希望他能够代表葡萄牙去开拓亚马逊。


不过从技术上来看,当时还刚刚开始经营巴西东南岸线的葡萄牙,其实也是无力在亚马逊进行扩张的。更重要的是,当时在西葡两国之间还横亘着“教皇子午线”。如果严格遵守这条分割线,今天巴西的版图将很有可能是另一幅模样。


教皇子午线与巴西


亚马逊河口地区有两个主要出海口,两个河口之间是一片叫作“马拉若岛”的三角洲地带。再仔细观察,会发现东边那个河口似乎与其南面的“托坎廷斯河”,能够自成体系。从这个角度说,托坎廷斯河也是可以认定自己不是亚马逊河的支流。当然,大多数这种情况,二者还是会被视为一个流域的。就象乌拉圭河也是在河口地区与巴拉那河合流,珠江流域的东江、西江、北江三条河流,同样是在珠江口才汇集到一起一样。


亚马逊流域地缘结构图


之所以在这里指出“托坎延斯河”的独立性问题,是因为根据最有利于葡萄牙的释读,“托德西拉斯条约”中的约定“教皇子午线”将恰好从马拉若岛中间穿过。这意味着如果双方对这条分割线足够尊重,西班牙如愿在亚马逊建立“新安达卢西亚”的话(并且结合实际地理结构做出些许调整),葡属巴西与西属“新安达卢西亚”之间的政治分割线,很可能就会落在亚马逊河与托坎廷斯河之间的分水岭上。


公元1616年,葡萄牙在托坎廷斯河口建立殖民点“贝伦”(今天来亚马逊地区第二大城市),标志着葡萄牙开始正式将触角延伸到这个敏感点,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贝伦”都是葡萄牙渗透亚马逊河流域的地缘中枢(包括在此设立舰队以控制亚马逊的出海口)。不过由于大部分河道处于巴西高原之上,托坎廷斯河的通航状态并不好。


相比之下,亚马逊河的情况就要好得多。如果有适合内河航行的船只,你甚至可以由马拉若岛一路向西,一路航行到厄瓜多尔境内的“弗朗西斯科-德 奥雷亚纳港”。这一点,当年这座港口的冠名者,已经用亲身行动证明过了。


葡萄牙人在巴西的扩张


鉴于西班牙暂时无力经营亚马逊流域,而葡萄牙又已经触及到亚马逊河口,想要说服后者不觊觎亚马逊河流域,似乎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在进入17世纪后,葡萄牙已经在巴西东南岸线站稳脚跟,开始经营东北岸线,将殖民线迫近亚马逊河口,在技术上变得可行。


随着“伊比利亚联盟”的组建,葡萄牙跨越教皇子午线收集资源的障碍,看起来已经消失了。亚马逊河沿岸生存的那些原始部落,是吸引葡萄牙探索亚马逊雨林的一大诱因。不过葡萄牙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贸易,而是为种植园和糖厂补充劳动力。换句话说,除了通过三角贸易输入黑奴以外,葡萄牙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就地掠夺人口解决劳动力问题的方案。


不过前面我们也说了,本质上葡萄牙与西班牙组建的只是一个共主联盟,双方的内政及殖民地运行都各自保持的独立性。在西班牙的领地上探索甚至掠夺人口是一回事,建立殖民地又是一回事。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在合并期间,葡萄牙也只能将在亚马逊的殖民中枢放在地理身份模糊的托坎廷斯河河口,而不是明确归属于西班牙的亚马逊干流河口。真正让西班牙决心,将整个亚马逊河口交给葡萄牙人管理,并事实让渡亚马逊平原开发权的,是来自法国的压力。


法国与荷兰在巴西的殖民


前面我们已经解读过法国在巴西的渗透过程了。16世纪末,法国的新教徒曾经在亚马逊河口以南的“圣路易斯”建立过名为“赤道法国”的殖民地(1594-1615年)。在将法国人从圣路易斯驱逐出去后,葡萄牙人方得以迫近亚马逊河口,并在托坎廷斯河河口建立殖民点。失去在巴西的殖民点,并不意味着法国就此放弃南美。在教皇子午线以西的圭亚那,法国人同样在17世纪初开始尝试殖民,并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步向亚马逊河口方向扩张。


法国在圭亚那地区的扩张,造就了现在的法国海外省——“法国圭亚那”。而一旦法国扩张到亚马逊河口,西班牙人将面临着失去整个亚马逊的风险。问题是,这一阶段的西班牙正面临着多方挑战,并没有余力去经营亚马逊。


在葡萄牙已经成为西班牙一部分,并且对亚马逊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情况下。西班牙方面在1637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在亚马逊河口以北,至今天法属圭亚那之间的“阿马帕”地区,建立一片叫作“北角海岸领地”的殖民地。同时将这片殖民地交给葡萄牙人管理,以借助后者的力量阻挡法国人的扩张(很显然,法国人不会轻易放弃阿马帕的主权)。


对于西班牙来说,这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让已经成为自己一部分的葡萄牙去管理亚马逊平原,好过让自己在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法国进来。要知道,除了在政治上构成威胁的法国以外,在亚马逊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来自荷兰、英国等国的商人,也已经开始深入亚马逊流域寻找商业机会了。


如果再不加以有效管理的话,天知道这片热带雨林将来会出现什么样复杂的地缘政治局面。现在在“伊比利亚联盟”的政治框架下,这最起码留下了从内部解决的可能,更何况西班牙交给葡萄牙的只是个“管理权”。


在得到阿马帕地区的当年,葡萄牙迫不及待的组建了一支探险队,沿着当年德奥雷利亚纳的探索线路,上溯到亚马逊河的源头附近。并且将纳波河与它的支流“阿瓜里科河”河口处,定为了自己辖区与西班牙殖民地的分割点。这个点,最终也成为了厄瓜多尔的东部顶点(与秘鲁的边界所在)。


注意分割点位置


悲剧的是,在做出将亚马逊河口交给葡萄牙人管理后,仅仅过了三年,葡萄牙就宣布了独立(1640年)。此后,葡萄牙一方面与法国在阿马帕地区的归属问题上纠缠不清;另一方面则加紧在亚马逊平原的扩张。18世纪初,在染指亚马逊无望之后,法国最终与葡萄牙签订条约,承认了后者对亚马逊平原的所有权。关于阿马帕地区的主权争夺,则一直延伸到巴西独立之后,一直到1900年时通过国际仲裁,才算是明确划清了法属圭亚那与巴西的边界。


圭亚那地区地缘结构图


合并期间做出的承诺,并不会让西班牙真正退出亚马逊的竞争,在葡萄牙独立之后,西班牙完全可以尝试用武力,重新拿回阿马帕地区的控制权。问题是如果这样做的话,西班牙势必在这个点上遭遇法国与葡萄牙的双重压力。一个国家再有雄心壮志,也不可能把所有蛋糕都吃掉的。即使在看起来应该更有潜力的北美大陆,西班牙依旧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就亚马逊的情况而言,在拥有工业力量助力之前,这片雨林的性价比并不算高。


简单点说,对于那些地缘政治舞台更大的国家来说,深入内陆的雨林地带着实有些“鸡肋”。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位列亚马逊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雨林——非洲的“刚果雨林”身上。这片雨林早在大航海时代初期就已经被葡萄牙人发现了。此后数百年间,虽然有不少来自欧洲各国的探险家,试图深入了解他的内部情况,但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19世纪末,在各殖民大国加紧瓜分世界,但同时又不希望其他大国染指的情况下,比利时这个欧洲小国,出人意料的在19世纪末成为了刚果雨林的宗主国。


中部非洲地缘结构图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从上游地区向亚马逊平原渗透,有着诸多的困难,但西班牙和继承其殖民地的南美诸国,并非在亚马逊一无所获。实际上巴西只是占得了不到2/3的亚马逊流域(比例约为64%),前西班牙殖民地国家则得到了剩余部分。其中秘鲁15.6%,玻利维亚国11.7%,哥伦比亚5.6%,厄瓜多尔2.1%。委瑞内拉和圭亚那,同样有非常少的领土属于亚马逊流域。只是这些国家的重心,基本都在安第斯地区,领土内的亚马逊平原部分更多属于边缘地带。


其实亚马逊平原之于巴西来说,也是边缘地带。只是对于人类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来说,这片雨林实在太过重要。对于巴西来说,亚马逊则是保证其跻身大国行列的筹码。就像西伯利亚能够让俄国,永远保持做一个大国的潜力一样。即使是被周边国家分走了一部分,依然不妨碍巴西独自代言亚马逊。


尤其是几乎所有亚马逊国家,想要把资源低成本的运出来,都必须经由巴西出海。之前在解读玻利维亚时,就曾经描述过这个悲剧的内陆国家,为了换得亚马逊的通行权,不得不将放弃15万平方公里亚马逊平原主权的故事。


玻利维亚曾经控制或主张的领土


拥有潜力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有效进行开发,又是一个问题。亚马逊河在平原地带的落差并不大,腹地大都在海拔100米以下。如果不是遇上汛期,水流整体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在知晓航程和规律之后,在亚马逊河干流航行的风险并不大,真正的困难来自于土壤和降水。


这条世界最大河流拥有1.5万条支流,除了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上游部分,其下游河流多发源于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一般提到亚马逊,大家想到的第一个标签就是“雨林”。如果只把“亚马逊”的概念限定在平原区,也就是亚马逊平原,这个理解大体是没有错的。只是将“亚马逊”的概念扩张到整个流域,那就会有问题了,因为除掉少部分身处安第斯高山气候区的河源以外,亚马逊流域还有相当部分属于 “热带草原气候区”


巴西及其周边原始植被示意图


一个简单有效的区分方法是,将亚马逊平原部分认定为“热带雨林气候”;这部分约占流域面积的70%;剩下在高原部分的,则基本为“热带草原气候”。二者的区别在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则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受那些身处热带草原气候区支流的影响,亚马逊河干流的宽度甚至长度都并不是恒定的。


以至于长期以来,关于亚马逊河的长度是否超过尼罗河,存在一定争议。在这些支流的共同作用下,亚马逊干流的平均宽度就有3000米,雨季时则能够扩张到数十倍甚至一百公里。


水位的不稳定,在亚马逊河两岸造就了大片的沼泽地(越到下游情况越严重)。超量的降水及河流的不稳定性,又使得亚马逊平原的土壤极易流失(如果不是被那些雨林固定的话)。这种情况无疑为亚马逊河的开发平添了很大难度。一直到18世纪初,葡萄牙人也只在干流及主要支流的下游布设了少量殖民点。今天生活在亚马逊平原的巴西人亦不过1000余万。


亚马逊沼泽地


好在对于葡萄牙和后来的巴西来说,一切都可以慢慢来。只要控制了河口,就守住了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这片无边无际的雨林,总是能够为巴西甚至世界带来惊喜。


抛开 “地球之肺”这种高大上的定位,单就经济价值来说,亚马逊也是十分慷慨的。其贡献的最具代表性产品,并不是西班牙人曾经苦苦寻找的“肉桂”而是橡胶。


橡胶对于工业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多言的。大到轮胎、小到避孕套都离不开这种具有弹性的原料。今天被广泛使用的“合成橡胶”,是在二战之后真正研制成功,并广泛进入应用领域的。


在此之前能够为人类所用的,是割采自橡胶树的“天然橡胶”。二战期间,日本之所以决定冒着与美英等国开战的风险进占东南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需要东南亚出产的“天然橡胶”。在中国移民东南亚的“下南洋”历史事件中,橡胶园亦是主要目的地这一。



东南亚没有生长有野生橡胶树,亚马逊平原才是橡胶的原产地。在考察亚马逊雨林时,欧洲人很早发现那些被他们称之为“印第安人”的美洲土著,喜欢玩一种带有弹性的球,而这种球的制作原料,产自一种“会流眼泪的树',这种树就是橡胶树。不过从发现橡胶到将其变成一种工业原料,中间还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最初,这些来自巴西雨林的橡胶,只是被用来制作成橡皮擦和新奇的礼物送人。直到19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经过硫化的橡胶更具弹性,并用来制作轮胎,橡胶才真正变成一件有价值的商品。


由于英国人在19世纪末,将橡胶树大规模引种到东南亚之前,巴西曾是最大的橡胶出产国,并由此加深了对亚马逊的开发。尽管随着橡胶树在全球的引种,巴西的橡胶产业受到了很大影响,后来因为合成橡胶出现更是彻底陷入了衰退。然而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这片神秘的雨林,总是会不断的给他的主人以惊喜。



-  END  -

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