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拉那高原的森林与“圣保罗旗队”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安妮 

系列:大航海时代

黄金、钻石带来的矿业收益,为18世纪的巴西打开了通往高原腹地的大门。有了这根延续百年的经济支柱,以“米纳斯吉拉斯”为核心的高原热带草原地带,开始变得有吸引力了。


米纳斯吉拉斯州与巴西利亚



虽然对于农民来说,山地并不是最能产生效益的土地,但对于工业时代所需要的各种矿藏来说,却往往蕴藏于高地之中。今天,这片曾经的黄金之地,正在用另一种矿藏——铁矿来显示它的存在价值。作为世界两大铁矿石公司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另一家为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其核心资产便是位于米纳斯吉拉斯的赤铁矿。


淡水河谷赤铁矿


即使有一天铁矿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巴西高原应该还会有机会,寻找到新的资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正是由于资源优势,今天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得以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数量在巴西各州中排名第二),城市数量亦具巴西各州之首。不得不说,如果在巴西找一个地区,最能代表巴西国旗中的黄色(黄色代表的是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米纳斯吉拉斯州当是第一人选。


红木和蔗糖经济,拉动了以萨尔瓦多为核心的巴西东北地区的经济;黄金和钻石,又带动了以米纳斯吉拉斯为代表的高原腹地,以及充当其出海口的“里约热内卢”的经济发展。那么,一直在行文中出现,但还没有重点解读的“圣保罗”,包括其以南的巴西“南部”地区,又是怎么崛起的呢?要知道,看起来没有沿海之利的“圣保罗”现在可是巴西人口排名第一的城市(也是唯一人口上千万的城市);南部地区更是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白种人比例最高的地区。


先来看看这一地区在地理上有什么特点。地理层面上看,圣保罗以及巴西“南部地区”,包括充当巴西“中西部地区”地理核心的“巴拉圭盆地”,都属于拉普拉塔河水系(包括受拉普拉塔水系辐射的沿海平原)。


行政上则包含有:圣保罗州、戈亚斯州、巴拉那州、圣卡塔琳那州、南里奥格兰德州、南马托格罗索州六个州的全部,以及马托格罗索州、米纳斯吉拉斯州、联邦区的部分,总计约1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巴西领土总面积的1/5强。考虑到上述地区的总人口约9000万,约占巴西总人口的43%(白种人比例亦最高),并且经济上最为发达,其对巴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拉普拉塔地区地缘结构图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下与巴西互为瑜亮的阿根廷了。阿根廷的总面积约为278万平方公里,考虑到这个面积中有将近70万平方公里属于荒芜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你会发现单从面积上来说,阿根廷之于巴西,在拉普拉塔的争夺中也没占得太大优势。


更别说阿属“拉普拉塔”的总人口,只有巴属“拉普拉塔”总人口的一半了。在今天巴西的国力很大程度展现于“拉普拉塔流域”的情况下,假设当年西班牙能够完控拉普拉达河流域的话,那么如今有潜力代表南美争夺世界中心地位的,可能就是阿根廷了。


在争夺拉普拉塔的博弈中,葡萄牙人的初始设置并不好。抛开“教皇子午线”几乎将整个拉普拉达河流域划给西班牙的政治障碍不说。在西班牙以拉普拉塔河口为起点,向上游地区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葡萄牙人在这个方向的扩张,无疑将直面西班牙人的阻力。要知道西班牙之所以放弃亚马逊平原的主导权,是因为没有办法在孤悬于西属美洲之外的亚马逊河口,承受来自葡萄牙、法国两个方向的压力,而这块短板在拉普拉塔流域并不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葡萄牙在这场争夺中占据了上风呢?


回到地理原点的话,这一切都与一条森林地带有关。这条帮助巴西压倒阿根廷的雨林地带,并不是举世闻名的亚马逊雨林,而是之前我们已经解读过大半的“大西洋沿岸森林”。


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


正是生长在这条森林带中的红木,帮助葡萄牙人找到了经营巴西的初动力。之所以说是解读了大半,是因为这条森林地带其实并非只是沿“巴西海岸山脉”分布。在圣保罗以西,森林地带开始向内陆的“巴拉那高原”扩散,并一直延伸到巴拉圭河河畔。


以巴拉那河为轴心,从海岸线一直到乌拉圭河的巴西高原南部,便是“巴拉那高原”的范围。结合地缘政治格局看,从北向南沿海岸线延伸的“大西洋沿岸森林”,在漫延过巴西南部的高地区之后,终止于巴拉圭南部。



至于阿根廷,除了顽强介入巴拉圭与巴西之间的那个狭长突出部以外(今天阿根廷“米西奥内斯省”),以潘帕斯草原闻名于世的阿根廷,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森林地带。其实这个突出部大家并不陌生。回顾“巴拉圭战争”部分你会发现,这部分森林地带原本是属于巴拉圭领土。如果不是因为在战争中落败,巴西又希望将乌拉圭河,变成自己和阿根廷的界河(以避免巴拉圭影响其出海权),这片森林的故事将与阿根廷无关。


后面的内容会解读到,为什么阿根廷被排除在了“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带之外。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片森林地带有什么特别之处。尽管连成一片,但如此漫长的森林地带,在每个区域的属性上还是会有一些不同的。


真正 “热带雨林”属性的森林带,只是沿巴西东南海岸的山麓分布。虽然雨林整体的面积不大,但这条跨越回归线,一路向南延伸到南纬30度线的狭长雨林带,却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雨林带,并为葡萄牙最初经营巴西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向内陆扩张的森林带,则渐渐失去了典型的“热带雨林”特征,变身成为了:热带季雨林、温带落叶林等多种类型。正是由于兼顾了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特点,其间还相杂有红树木等海岸植被,以及少量热带草原,“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带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多的区域之一。



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带的存在,首先影响的是“图皮人”的分布。在前哥伦布时代,原本生存于亚马逊雨林的图皮人,带着在雨林中累积的渔猎生存方式,以及以“木薯”种植为代表的等原始农业技能,向东南方向迁徙,并散布于整个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带。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图皮人都一定生存在森林地带,也会有部分人,如散布于乌拉圭草原的“查鲁亚人”,会在自然竞争中选择进入草原地带以游猎、捕渔为生。只是资源和生产方式决定了,脱离森林进入草原的原住民,人口数量是非常少的。这片土地在前哥伦布时期的人口潜力,主要还是体现在森林地带。


葡萄牙对沿海雨林地带的开发,迫使大量图皮人部落沿着森林地带,向内陆方向迁徙。与红木资源较多、蔗糖经济发达的东北地区相比,身处南回线之上的圣保罗地区处于明显的劣势。已经偏离热带雨林气候的圣保罗,并不适宜种植甘蔗,前往此地开拓的葡萄牙人,更多只能从事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蓄养牲畜来发展经济。


由于没有办法生产欧洲所需要的产品,财力有限的圣保罗人很难成为“三角贸易”的一环。不能像萨尔瓦多那样大量购入黑奴发展蔗糖经济,同时又有大片未开发土地的现状,使得圣保罗人将目光投向自己身后的“巴拉那高原”,试图通过猎取那些生活在内陆森林地带的土著居民,来开展传统农牧业。


大西洋沿岸森林地缘位置示意图


圣保罗人组织的民间猎奴队被称之为“旗队”。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领队,总是会手持一面大旗,以在密林中为后面的人指明方向。除了法律身份以外,“旗队”与官方组织的开拓队,不同点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渗透方向锁定在巴拉那高原的森林地带。官方开拓队则更多着眼于在沿海地带的开拓,以及顺着亚马逊河、圣弗朗西斯河的河道,向上游地区扩张;二是前者目的为单纯的掳掠人口。后者则带着布设殖民点的政治任务。


在西方殖民史上,类似“圣保罗旗队”这样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非官方团队并不鲜见。比之更为知名的,是俄国的“哥萨克人”。在西伯利亚,追逐毛皮的哥萨克人帮助俄国打通了通往远东的扩张之路。在渴望从对外扩张中获得利益的欧洲国家,类似哥萨克、圣保罗旗队这样的民间团队,虽然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但客观上却符合了国家利益(并因此为国家默许甚至授权)。


他们所走过的路,最终亦都成为了国家的地缘政治资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将民间追逐海外利益的举动,置于国家利益对立面的中央之国。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尽管大航海时代初期,中央之国的民间海上力量能够在西太平洋占据明显优势,并且有大量中国人出海谋生,但最终却与这个时代擦肩而过(回顾历史,中央之国在这个时代的唯一收获,只有与东亚大陆地理相近,同时又卷入内部政治斗争的台湾岛)。


在殖民巴西之初,圣保罗一带的有组织猎奴行为就已经开始出现。1580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合并,更是扫除了葡萄牙人跨越“教皇子午线”,进入内陆森林地带猎奴的政治障碍。此后,更大规模的猎奴行为浮出水面,并很快与西班牙殖民者之间爆发了利益冲突。


巴阿边界的伊瓜苏大瀑布


事实上,猎奴队的参与者并非只来自于圣保罗,最早为葡萄牙人所殖民并开拓甘蔗种植园的桑托斯岛,也是猎奴工作的策源地之一。然而既然这一地区的经济并非像当时巴西的其它殖民一样,依赖“三角贸易”这样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而是向内陆森林地带要资源,那么桑托斯岛的地理优势,自然也就比不上身处巴拉那河上游的圣保罗了。这种差异除了让“圣保罗”之名成为了“旗队”的前缀,更使得本一地区的人口和资源,逐步向内陆属性的圣保罗倾斜。及至今天,圣保罗成为了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巴西第一大城市,而看起来拥有港口之利的桑托斯岛,却只能成为前者的附属港口。



-  END  -

图集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