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垓下之战终结楚汉相争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在我们之前对于楚汉相争的解读过程中,有几个地缘板块归属并没有详细交待过。一是南阳盆地、两湖平原所属的西楚、南楚地区;二是淮南——赣江流域这片“吴头楚尾”的中间地带;三就是以江东平原为核心,包括对应的江淮之间地区的“吴”地了(现在算是东楚之地了)。在项羽当日封建的版图中,“吴”地作为东楚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兴起之地,是留给自己的。一直到项羽和刘邦签订鸿沟为界的和约时,这块土地都还是项羽的根基之地。而淮南——赣江流域这片拱卫东楚的外围之地,则是分封给项羽最得力的军事助手——九江王“英布”的。至于两湖地区,则封建了临江、衡山两王。 当日荥阳拉锯战伊始,刘邦在项羽的强大攻势下艰难抵抗时,曾经分制定过分兵三路的战略。北路为以太行山两侧的山西高原、河北平原为战略方向的韩信;中路以依托洛阳盆地节节抵抗楚军的留守汉军;至于南路,则由刘邦亲自统帅,沿着他当日入秦的武关道,入南阳盆地以期开辟新的攻击路线。这条攻击路线,刘邦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了,在他刚刚在关中盆地站稳脚跟时,就已经派军试探性的由此攻入过中原,只不过被楚军击破,挡了回去罢了。 以南阳盆地西连关中,南控江汉,北临洛阳,东连中原的位置,项羽在分封之时,并没有分封给其他诸侯,而是想着和中原腹地一起,划给自己做自留地。只是南阳盆地离项羽所依托的东楚之地太远,当地军民对项羽并没有东楚之民那样的向心力。反是刘邦在从武关道入关的过程中,恩威并施的收取了南阳盆地的民心。因此在刘邦亲自率军,重出武关道后,南阳盆地很快就归附了刘邦。 刘邦在控制了南阳盆地之后,并没有试图由此向中原渗透。毕竟经由前面那么多次的经验教训,刘邦本人是没有信心再和楚军下面PK的。对于汉军来说,能够守住当年楚国留下的方城,让项羽不得不分心南线安全,就已经能够帮助缓解荥阳前线的压力了。而急于寻找汉军主力决战的项羽,在得知南阳盆地失守于刘邦之后,也很快率军南下。只是在楚地先人留下的防线面前,项羽这趟算是白跑了。在他还没有想到办法,把汉军逼出来决战时,彭越在泗水流域(攻下了下邳)的捣乱,又让项羽和楚军主力不得不回后院救火了。在南阳盆地形势稳定之后,刘邦也回到了荥阳前线。 也就是说,在荥阳正面战场还在拉锯的时候,汉军已经在南线控制了南阳盆地。虽然这个战略方向本身,所执行的主要是牵制任务,并没有象韩信一样的将领,可以独挡一面的担当出击任务。但南阳盆地归汉,在战略上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将两湖平原与楚军主力隔离开了。这也使得临江、衡阳两王在思考是不是要继续留在项羽阵营时,不得不考虑到汉军所给予的现实压力。这也使得在整个楚汉战争当中,两湖地区,事实上保持了一种“打酱油”的姿态。其实如果有得选,那些兴起于秦末战争的新晋诸侯们,都更愿意“打酱油”,好好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待刘、项二人决出胜负后,再做选择不同。只不过,形势比人强,不是谁都有机会骑墙的。象魏王魏豹,齐王田广就是这样的例子。 没有机会打酱油的,还有九江王英布。至于他为什么叛楚归汉,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在他走后,他的“九江国”也成为了项羽的直属之地。对于刘邦来说,英布来投,本身在政治上就有足够重大的意义了。而在刘邦决心越过鸿沟,准备对楚军发起最后的决战时,英布也该发挥他的具体作用了。这个作用就是,回到自己原来的封地,以自己的人望策反淮南之地。 以当时楚、汉对决的形势而言,相信谁都能感觉到项羽的颓势了。在这种情况下,英布在淮南的出现,更多的是给了那些故旧一个倒戈的理由。不过为了快速解决淮南问题,而不让项羽有机会打造淮河防线。在英布前往九江故地招降的同时,之前派去协助彭越,袭扰楚军后防的一支汉军(领军将领名“刘贾”),也渡过淮河,并围攻淮南重镇“寿春”了。在胡萝卜(英布招降)加大棒(刘贾围寿春)的共同作用下。淮南的楚军守军很快便出现了变化。楚将周离率军攻下了英布之前的国都“六”,并领军北上,与刘贾、英布合军渡过了淮河,攻占了淮北重镇,涡水之侧的“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在战国时期,下城父一直是楚国与中原国家势力交汇的地方。以英布名义招降的淮南楚军,由南向北攻击到此的意义在于,让调整路线准备南下渡淮的的楚军,不得不又一次的校正自己的行军路线,放弃进入淮南的打算了(之前如果彭城不失,在固陵之战后,楚军本应该向东往彭城方向撤退的。彭城即失,则沿涡水快速退入淮南是是好选择)。 现在对于项羽和他剩下的十万楚军来说,唯一的机会向东南方向退却,寻机渡过淮河。依托项氏家族崛起的江东地区,做最后的抵抗了。然而,正当楚军接近淮河渡口,即将退入江淮地带之时,刘邦、韩信、彭越、英布所率领的四路大军(70万),已经高效的合围了过来(大家都封王了,效率自然就高了)。终结项羽不败神话的,楚汉第三战役——垓下之战,也即将拉开序幕了。假如汉军这次的效率不是那么高的话,项羽一定不会选择在淮北的“垓下”与汉军决战。尽管项羽项羽曾经用“破釜沉舟”的方式,自断后路的与秦军决战,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项羽最希望的,是退到一个有险可依,能够让他喘息的地方休整。由于英布在淮南地区的成功策反,项羽即使到了淮河以南,也无法依托淮河建立防线了。不过离家乡越近,项羽所能得到的支持度就会越高。不仅仅是江东父老会给他全力支持,那些或主动,或被动的叛乱的江淮地区,在他有望恢复元气时,很有可能都会重新站队。只是这一切的预想,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而项羽现在恰恰最缺少的就是时间。 没有能在汉军追上并完成合围之前渡过黄河,是压跨楚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手上还有十万精兵的项羽,虽然没有力量在面对七十万汉军时反败为胜,却还是有可能集中力量,在包围圈中撕开一个缺口,向南退却的。问题在于,如果淮河之上没有足够的船只接应的话,撤退到此的楚军就只能与追击到此的汉军“背水一战”了。在对方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又处于攻击状态的情况下,后撤状态的楚军“背水一战”会是什么结果,闭着眼睛也能想到。 以项羽的性格而言,即使战略上没有机会,他在战术上也是有可能拼力一博的。所以当项羽被逼到绝路时,自杀性的突围很可能是他最后的选择。不幸的是,项羽最终并没有机会完成这壮列的最后一跳。因为在他的面前,除了七十万汉军以外,还有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韩信。相比项羽的“勇战”,韩信在战术的运用上就要丰富的多了。这一次,当包括韩信军在内的几路汉军,轮番冲击楚军都不能得手后(不过已经消耗了半数楚军)。韩信需要帮助刘邦,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新的战术,能够迅速结束这场战争。 以当时楚、汉两军的实力对比,汉军即使用刘邦的惯用的“乌龟战术”,围在楚军四周坚壁不出,也能把没有后勤补给的楚军万耗死了。不过刚才我们也说了,如果光用这种消极战术的话,项羽很有可能在粮草真正断绝之前,做最后一搏。那样的话,汉军所要承受的损失就很大了。毕竟项羽以乡情为纽带训练出来的子弟兵,其战力是非常惊人的。 既然项羽用来维系楚军战力的重要手段,就是“乡情”,那么韩信同样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了”。具体的战术,想来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它就是“四面楚歌”。让汉军中来自楚军家乡的士兵,围唱楚地之歌,以次来瓦解楚军的士气,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心理战”的经典案例。即使是在现代战争,类似的战术也一直在战略层面上运用。好像在二战当中,对阵各方都会用对手的语言组织电台,放些能够引发乡愁的音乐,以期从战略层面上,瓦解对手的士气。不过说到效果,韩信 “四面楚歌”的战术运用,却是立竿见影的。楚军在听闻四面楚歌之后,不仅仅引发了乡愁,还引发了战略上的绝望。这种绝望产生的根源在于,既然汉军中有那么多来自他们家乡的士兵,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自己的家乡已经成为了汉土。要是那样的话,自己即使能够突围,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说就算没有韩信的“四面楚歌”战术,项羽在垓下之战也没有胜机。不过这一战术对楚军士气的瓦解,却使得项羽在粮尽之前,领军作最后一战的想法成为泡影。摆在项羽面前的只有二条路:要么率领还愿意一战的士兵作最后的反击,英勇的死在战场上;要么带着最亲信的少量部队突围(这么大规模的包围圈,是不可能没有间隙的。小股部队还是有可能跑掉的)。最终项羽务实的选择了第二套方案,带领八百人的新信部队,乘夜突围,并快速渡过淮河。只能说,项羽在这个时候没有选择“玉碎”,而是放弃大部队出逃,是因为他并不相信所有的楚地都已经归汉。最起码自己发家的江东之地,应该不再此列。也就是说,项羽最后的本钱,并不在这剩下的几万楚军,而是在江东。 项羽和他的亲信卫队突围的时间是在半夜,而汉军发现项羽已经突围,则是在凌晨。 从技术上看,在项羽乘夜突围一直到江东渡口的这段路程中,能够延缓这几百骑兵行程的,主要是淮河。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项羽和他的卫队很有可能是在抢渡淮河时被发现的(你无法想象,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汉军,不会在淮河各渡口设防)。这也使得项羽最终带入淮南的卫队,仅剩下100多人了。不过能在追兵之前渡过淮河,已经足以让项羽他们甩开后面的几千追兵了。然而上天仿佛已经厌倦了中央之国内部的这些血雨腥风,希望快些结束秦、汉之间的这场战乱。项羽并没有机会回到江东整军再战,而是死在了与自己家乡仅一江之隔的“乌江亭”(关于乌江亭渡口的位置及结构,在吴越春秋时已经交待过了,记不清的朋友可以回翻)。 让项羽丧失最后机会的,是一片丘陵之地——“江淮丘陵”。记得在吴越春秋时,我们曾经分析过这片位于长江以西的丘陵之地。在南京以东的长江,因为还处在江海之交状态,未能有合适渡口时,南京——芜湖的这段南北向的长江(大多数在现在安徽境内,也称之为“皖江”),是横渡长江、出入江东的必经之路。也正因为此,当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才被称之为“江东”,等于大家主要主南京以东的扬州一带,连通长三角地区后,这一地区的地缘标签就是“江南”了。在皖江的两侧,各有一片由南部山地延伸的丘陵之地,长江以西为“江淮丘陵”,以东则为“江南丘陵”。从军事的角度看,如果项羽有足够的时间退入淮南转入防御战的话,作为江东屏障的“江淮丘陵”地带,一定会是他重要设防的区域。只是现在的他,已经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了。本来有可能为帮助他建立防线的“江淮丘陵”地带,却成为他退入江东的最大障碍。 曾经有朋友质疑过,丘陵地带是否能够象高大山脉一样,影响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地缘交流。其实在在丘陵地带,通道也同样有限,并需要维护,尤其是在植被茂盛的地区。防御者利用这些海拔不高的山地,并控制通道,一样可以给进攻都造成很大障碍。另外,所谓“山水相连”,丘陵地带内部所形成的相对低洼之处,所蓄积出来的湖泊、湿地,同样会对通行者造成很大的困难(江淮丘陵地带最大的湖泊,就是合肥之侧的巢湖了)。 直接导致项羽被汉军追上的原因,并非是汉军控制了通往江东渡口的那些道路。因为汉军现在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垓下前线。只要能凭借绝对优势兵力,一战解决掉这最后的楚军主力和项羽本人。那些尚未征服的楚地,很快就不会有强烈抵抗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备楚军有可能的突围,至多只是控制淮河北岸各渡口就可以了。那么在付出代价之后,成功抢渡淮河的项项羽,到底是怎么让汉军追上的呢?其实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他迷路了。 项羽迷路的地方,正是我们称之为“江淮丘陵”的山地中,具体的地点叫作“阴陵山”。从《楚汉第三战役——垓下之战》的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阴陵山与项羽最后有机会渡江的“乌江亭”有多么的近了(约15公里)。如果不是迷失道路的话,他完全有机会带着这剩下的100多亲信到达乌江渡口。很可惜,慌不择路的他还是没有找对通过阴陵山的道路,更为致命的是,项羽在向当地人问路时,又被错误的指向了一片湖泽之地,以至被尾随而至的几千汉军先锋部队追上。 当项羽在阴陵山左,冲出汉军的包围,继续向乌江亭方向攻击前进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人了。而尾随而来的汉军,很快就把他们包围在了乌江渡西的一个小山头上(今名“驷马山”),而这时项羽距离乌江亭渡口仅仅只有十里之遥了,可以说已经可以在山头之上,清晰的看到江东之地了。问题是,这时的项羽其实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他接下来所能做的,就是象一个英雄一样,壮烈的死去。因为如果项羽这次突围顺利,能够把这八百亲信骨干带回江东,那么他还是很有机会,迅速组织起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扼守住江东的各个渡口(能够被项羽带出来的人,都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的子弟兵,最低限度能当百夫长之责)。也就是说,虽然项羽失去了楚军主力,但他把这支军队的魂给带了出来。只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没有和汉军接战的前提之下。只要交战就会有消耗,而现在每消耗掉一个人,都会让项羽重建楚军的希望之火变得更小。现在,在经历过与汉军的两次鏖战之后,就算这二十八骑全数被带到江东,也无法以他们为骨干,快速打造出一支军队了。 正是因为抱着必死的决定,项羽和他最后的卫队,又一次展现出了惊人的战力。记载这段历史的史家,也没有掩盖他对项羽最后时刻,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的钦佩之情。在几经冲杀,杀伤了数百汉军之后。最后跟随项羽的二十八骑,也消耗殆尽。而冲击到了渡口边上的项羽,也放弃了最后的机会。他对划船前来接应的乌江亭长的那句“无言见江东父老”之语,道尽了英雄此刻的凄凉之情。 其实从项羽灭秦之后,渴望“衣锦还乡”,我们已经能看出项羽不是一个能卧薪尝胆的人了。更何况就算项羽肯不顾面子,只身回到江东,又能怎么样呢?他甚至连个帮他通传信息,动员江东军民的人都没有了。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追击的汉军会如影随形的跟随他渡江,并且不让他有喘息之机。与其到时候陷入绝路,狼狈的死在汉军手中,倒不如放弃最后的机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样战争。那样的话,最起码在后人的评价中,项羽还能保住他的英雄气节。为了让这场人生的谢幕,更加悲壮,项羽甚至在自刎之前,对包围他的汉军将领(很多都是他过去的问下)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将自己的头,送给故旧请功,也算是项羽以自己的方式,为楚汉战争画上一个句号吧。 公元前202年,时年31岁的项羽自刎乌江,既代表了楚汉战争的结束,也喻示着在中央之国的土地上,一个新的朝代——汉即将诞生。不过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刘邦来说,面对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他还有很多麻烦需要解决。作为中央之国最高统治者的刘邦,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历史性的抉择——帝国,还是王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