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外伊犁盆地”及伊宁市与阿拉木图市的地缘价值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相信很少会有人知道,有“外伊犁盆地”这个概念。其实这个盆地形结构的地理单元,结构上并不算完美。外围最完整的山体,是南线与伊赛克湖北部山体“昆格山”背靠背而生的“外伊犁山”。至于北线(严格说是西北方向),而主要是一些外伊犁山与阿拉套山之间的丘陵地带了。与周边动辄4、500千米海拔的高大山体相比,这些完全没有积雪低矮丘陵,就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了。当然,这个的结构本身并没有坏处。整个外伊犁盆地和伊犁河谷的淡水,都因这个西、北面低山丘陵带的存在,而显得更加的充沛。水气可以一路通顺的,渗透到伊犁河的最上游地区。 有的时候,外伊犁盆地也会被算入到伊犁河谷的范畴中去。最起码在低精度的地形图上,二者似乎也是腹地相连,并没有明显的分割线的。不过无论从地理结构,还是地缘结构来看,都有必要把外伊犁地区独立出来进行解读。首先从伊犁河的走向来看,在两个地理单元之中也有很大的不同。除去均匀的从上、中、下三个方向,向中心汇集的上游河谷以外,伊犁河的干流在伊犁河谷中的走向算是比较标准的,也就是从中穿过。这其实也是两侧山体相互博弈的结果。在两侧山体的高度、纵深属于一个级别时,各自所收集的雨(雪)水在量上也不会有质的区别。既然河谷两侧的水力作用相似,那么双方博弈的平衡线自然也就趋中了。 不过,当伊犁河突出伊犁河谷进入“外伊犁”地区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刚才也说了,对于这个地理单元来说,完整的连线只存在于南线。也就是说,无论从山体的纵深还是高度来说,外伊犁盆地的集水区都会集中在南部山体。至于北线山体,所能拦截的水气就很有限了。这种失衡的结构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伊犁河在外伊犁地区是完全贴着北部山体的边缘走的。外伊犁山(《乌孙国地缘结构图》上忘记标出来了)北麓所形成的河流,不得不在均匀的从山体流下之后,漫流过整个盆地腹地才得以注入伊犁河干流。这也使得整个盆地腹地的地形,并没有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如果说伊犁河谷腹地的地形,是东高西低的喇叭形的话,那么外伊犁盆地所呈现的,就是南高北低的“簸箕形”了。 由于紧邻北部山体,缺乏必要的缓冲,伊犁河在平缓进入外伊犁盆地后,开始呈现出峡谷状态。这条两岸最高处,高出水面将近60米的峡谷,被称之为“卡普恰盖峡谷”。从地理结构上来说,峡谷东端的山体明显从南北两个方向开始向中央收紧。尽管最终并没有紧密相连在一起,但也足以为伊犁河谷划出西侧的地理边界了。这种结构的综合变化反映在河流上面,就是卡普恰盖峡谷及其以西部分的伊犁河,被认定为了下游。 对于我们来说,上、中、下游的认定,并非只是单纯的在玩几何游戏。或者说一定要把一条河流相对均匀的分成三段。事实上,这种分段更多的是在显示河流所在板块地貌的不同。伊犁河在进入外伊犁盆地之后,所呈现的明显不同于中游地区的地貌,是整个板块应该独立出来的重要原因。也许对于已经习惯在各种地形游牧的游牧部落来说,这种变化并没有太大影响(关键是要有水有草,有了这些,你总能找到适应的牲畜的)。只是对于更适应低地农业的农耕民族来说,这种峡谷地貌无疑会影响他们对干流两岸的开发。然而,在整个古典时期,并没有哪一个进入此地的族群,真正想过在此转型农耕生活。而当历史推进到20世纪,俄国人准备让那些固守游牧传统的哈萨克人,也开始用农耕的方式开发这片土地的潜力时。伊犁河谷在这里的峡谷地貌反而又成了优势了。利用工业技术所带来的进步,“卡普恰盖峡谷”变成了“卡普恰盖水库”。这也让左岸来自外伊犁山的那上千条溪、流,以及从伊犁河谷流淌出来的,中、上游河水,都得以在外伊犁盆地的北沿蓄积。以至于在一些资料中,卡普恰盖水库,已经取代巴尔喀什湖成为了伊犁河的终点了。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让伊犁河水留在相对湿润的外伊犁盆地锦上添花,似乎要好过让它继续穿越天山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萨雷耶西克沙漠”,去多余蒸发宝贵的淡水要更划算。在整体干旱的中亚地区,有幸得到伊犁河最多水资源的外伊犁盆地,不仅成为了中亚的农业重地,更成为了哈萨克斯坦,乃至前苏联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与此同时,巴尔喀什湖的情况却开始恶化了。中、上游突然增加的用水量,打破了千万年来伊犁河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此之前,除去土地自然吸收和蒸发掉的河水,伊犁河超过80%的水量都最终会补入巴尔喀什湖。而在巴尔喀什湖所迎接的诸多来自河流中,伊犁河水无疑是最重要的。这条水量巨大的河流,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了“西淡东咸”的奇特结构。也就是说,在伊犁河水高补给量的作用下,巴尔喀什湖西半段的矿物盐含量要比补给乏力东半段低的多。这也让尤其是,河口入湖处的三角洲地带呈现良好的植被覆盖状态,并一度进行了大规模农业开发。只是现在,这片三角洲上曾经的湿地、渔塘、农田、养殖场都开始缩小、消失,并呈现荒漠化趋势了。 相信这种情况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在中东还是中国的西北地区。人类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的开发,都无可避免的建立在了下游地区的痛苦之上。象巴尔喀什湖这样还能够保住基本形态的,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最起码即将死去的死海和曾经辉煌过的居延海,会很羡慕它。在中国准备加大西北开发,并有意更多利用伊犁河这条“外流”河流那宝贵的水资源时。巴尔喀什湖甚至哈萨克斯坦经济所倚重的外伊犁地区,命运究竟还会有什么变化更加变得不确定。毕竟整个伊犁河流域,超过半数的水资源来自于中国部分。而中国在之前的历史中,暂时还没有兴建类似“卡普恰盖水库”那样规模的水利工程进行深度开发。唯一让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感到更有安全感的,就是在先人们的努力之下,现在的中央之国在这个问题上,最起码掌握有主动权。在哈萨克斯坦从强大的苏联当中分离出来后,这种安全感也很有机会,转变为地缘政治上的优势。
从外伊犁盆地向西一直到巴尔喀什湖的广袤低地,都是被沙漠所覆盖,伊犁河水最多能为它的两岸,带来一点绿意了。很显然,争夺伊犁河流域的重心,是在伊犁河谷和外伊犁盆地两个地理单元上。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习惯以地理标签来指向某一区域。那些更我们所熟知的,是那些居于这些板块地缘中心位置的城市。其实这也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在具体的实践中。通常这一地理单元所属的土地,也都是由这一中心城市所管理的。用这个方法来认知伊犁河谷和外伊犁盆地的话,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分别位于中、哈境内的重要城市。一个就是在伊犁河中游的“伊宁”市;另一个则是紧靠外伊犁山的“阿拉木图”。 尽管我们一提到伊犁河谷,很自然就就会想到“伊犁”这个行政标签。不过在现实的行政版图中,我们却找不到“伊犁市”这座城市。伊犁二字最初出现在行政标签中,是清朝在天山南北所设立的“伊犁将军”一职。这个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在当时是整个西域的管理者。也就是说,伊犁河谷当时可以说是整个西域的行政中心。而为了更好的管理伊犁河谷以及整个西域,清朝在伊犁河的中游建筑了九个城池,合称“伊犁九城”。以容纳管理西域的军政人员。只不过那时的行政中心,并不是在现在的伊宁市,而是在它西侧三十公里处,现在归属霍城县的“惠远城”(现霍城县惠远乡)。 如果今天的纳入中央之国版图的“西域”,还能够达到清帝国时期的疆界,那么伊犁九城所代表的伊犁河中流河谷,无疑还会是最理想的地缘中心。问题在于,在只能保有半个伊犁河谷,并丧失了准噶尔、塔里木盆地以西的领土之后,伊犁河谷就不再具有地缘中心的价值了。现在伊犁河谷的地缘中心——伊宁市所能延伸的行政力,是包括阿勒泰、塔城两区在内的准噶尔盆地西半部,以及中国境内全部伊犁河谷(共十县)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 通常情况下,我们提到“伊犁”的概念,指向的还是伊犁河谷所涵盖的地区,并不包括地区准噶尔盆地的塔城、阿勒泰两区。只不过,现在的我们应该会感到些遗憾。因为在中(清)俄最终分割广义上的中亚时(包括西域在内),作为先来者的清帝国,在帝国最西部所设立的那些固定警备处——卡伦,最终成为了两国划界的基点。虽然从实际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驻扎军事力量的所在,并不意味着行政管辖的边界。但在面对强势对手的情况下,一切示明利益就只能归于对方了。 现在的我们,当然可以回过头来责备当时北京城里的政治家,危机意识不够强。应该在俄国人的势力范围渗透到中亚时,就加强在伊犁河谷西半部的控制力。那现在的中国,即使仍然不得不失去伊犁河下游地区,也还是很有可能划得全部伊犁河谷的。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以古典时期的标准来看,已经完全控制了北亚游牧体系的清帝国已经做到中央之国所能做到的极致了。谁又能想到,此时的中央之国,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由自认为的中心区,变身成为了欧洲人准备瓜分利益的“边缘区”了。而代表欧洲文明侵入天山南北的俄国人,其力量也决非那些游牧民族所能比拟的。 没有得到全部伊犁河谷的中央之国,固然会感到缺憾。但无论是当年将中亚带入现代国家体制的俄国人,还是现在据有此地的哈萨克人,也同样对两国在伊犁河流域,乃至整个准噶尔盆地的分配方案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源于地缘上的不安全感。如果再说的具体点的话,那就是因为在整个准噶尔盆地与伊犁河谷所对应的中亚地区,绝大部分的河流都源自于中国一侧。造成这样的困局,主要原因在于准噶尔盆地与伊犁河谷的西侧,没有连续、完整的山脉封口。这些横亘于阿尔泰山与天山山脉之间的断续山体,无法在西域和中亚之间,筑起一道天然的地理分割线。尤其是在南北两侧,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的上源,实际上都已经深入西域腹地的。如果仅考虑中亚方面安全的话,那么整个伊犁河谷,阿尔泰地区,以及准噶尔盆地西侧山地分水岭以西部分,都应该从中国的板图中剥离出去。那样的话,也就意味着中国会失去整个伊犁河谷和大部分的准噶尔盆地的控制权。 精于地缘政治研究的俄国人,当年也的确按照上述思路努力过,并差一点就成功了。在微观历史层面上,左宗棠、杨增新,乃至从政治上解决所谓“三区”问题的政治家们,都是为抵御俄国的这种渗透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事实上,俄国人也的确有理由认为,他们有机会把领土继续向东扩张,前提是他们能够先控制住蒙古高原。最终蒙古高原从中央之国的板块上分离出去,对中央之国其它板块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了西域。如果中央之国核心区内的混乱,所持续的时间再长点的话,很难说我们现在是否还能够,拥有相对完整的西域板块。 回首历史,如果不是清朝为中央之国解决了来自蒙古高原的威胁,而是仅仅是按照汉、唐轨迹,从河西走廊——东疆盆地区向西平推的话,那么最终中国在西域所得到的领土,很可能只是塔里木盆地,以及以博格达山为中心的“博格达地缘圈”。这一点,并不能因为清帝国缔造者的所谓边缘出身而抹杀掉。 如果俄国人能为哈萨克斯坦拿到整个伊犁河谷的控制权的话,那么现在外伊犁盆地的地缘中心“阿拉木图”也就不会在哈萨克斯坦的版图上显得那么边缘了。这样的话,哈萨克人在将首都迁到哈萨克丘陵北部的“阿斯塔纳”时,也许就要多犹豫一下了。当然,哈萨克人迁都这件事,地缘背景并不仅仅是因为阿拉木图位置边缘。(只不过这也算是人家的家事了,所迁之地也不在我们所要延伸解读的板块中,暂时就不会详解了)。 简单从地缘位置上来看,阿拉木图也的确无法做到以其为中心,辐射整个哈萨克斯坦。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阿拉木图所在的位置,所承担的都是沟通伊犁河流域与外伊犁山以西地区的作用。也就是说,阿拉木图的地缘优势,是体现在控制天山北路的“丝绸之路”上的。这也是1854年,俄国人在此选址建城的根本原因。在俄国人处于强势地位的时候,俄国人完全有理由相信,阿拉木图能够成为他们继续向东,沿丝绸之路向西域腹地渗透的基地,并最终形成以阿拉木图为中心的政区。在这样一个目标无法完成,外伊犁山脉以南的天山山脉腹地,又单独分裂成为吉尔吉斯人的国家后,阿拉木图以及外伊犁盆地,也就注定难以继续成为整个中亚北部的地缘中心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