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东干人”促成俄国对于中亚北部规模性的农业开发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在游牧文化占据优势的古典时期,楚河河谷对于游牧民族的价值,并不见得比伊塞克湖盆这些高地草场更有价值。事实上,他们会在不同的季节,在这些高低地牧场中转场,以让牲畜最大限度的利用牧草资源。不过,当商业、农业,甚至工业因素夹杂进来后,楚河河谷和身后那些高地,在地缘潜力上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当19世纪末,俄国人开始经营中亚时,楚河河谷和其他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所占据的地方,游牧经济还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已经受过欧洲工业化进程洗礼的俄国人看来,这一点并不令人满意。因为这不仅意味着难以管理,也意味着这片俄属中亚之地,在人口承载力上不会有太大潜力。与中央之国那取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口资源相比。人力不足一直是俄国最大的短板,尤其是相比俄国那急速扩张的巨无霸体量来说。  从战略角度而言,提升人口潜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开发土地的农业潜力(农耕)。一亩能够种植小麦的农田,所一亩能够养羊的草场,谁能够提供更多的食物是显尔易见的。这一点,俄国人甚至不用参考历史经验,或者从中央之国那里学习,仅仅从中亚各族的人口结构就能看出。乌兹别克人因为在费尔干纳以及锡尔河下游转型从事农耕,所获得的人口,甚至超过了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的总和。有鉴于此,入主中亚的俄国人,除了竭力和清帝国争夺原有的游牧部落以外,也在尝试让当地经济转型。  之所以说沙皇俄国和清帝国,会争夺游牧人口,是因为在两国正式划定边界之后,这些居无定所的游牧部落,本身也会面临一个选择,到底做哪一国人?即使自己的传统游牧地,没有被国境线一分为二,从地缘关系上和惯性来看,大部分靠近中、俄边境的游牧部落,也更愿意接受中央之国的统治。象现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之所以能够成为“伊犁哈萨克斯坦自治州”,就是基于这样的地缘背景。  然而,在土著游牧部落,更倾向于东迁之时,沙皇俄国也从中央之国方面得到了意外之喜。而且这次他们所得到的,是最能够帮助中亚转型的农业人口。这支从中国境内迁入的部族,就是在2010年奥运会上出过一把风头的“东干人”。也许你在关注奥运报道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陌生的名词,但有两名曾经的中国运动员,转变国籍后为哈萨克斯坦夺得两枚女子举重金牌的事,相信真正关注过这届奥运会的人,都会有深刻印象。这件未了人公案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交易,又是否符合法律和体育道德标准,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这两位奥运冠军在无法回避中国背景时,哈萨克人掩耳盗铃式的为她们所抛出的民族背景——东干人。  如果想让外界相信两名原籍中国,说汉语比说哈萨克语顺溜千百倍的中国姑娘,是土生土长的哈萨克人,那么东干人可能是哈萨克官方、媒体,所能想到的最好身份了。只是对东干人族源略有了解的人,即使不了解事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心中应该也会有所疑虑,为什么她们二人的口音,明显是带着湖南和东北方言的味道?假如你现在去中亚旅游,尤其是到楚河河谷,的确很有可能碰到说汉语的东干人和你打招呼。不过要是你能带有陕西一带的口音来打招呼,应该更让对方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因为所谓的“东干人”,就是19世纪末从陕西、甘肃一带,迁入中亚的MSL。  一切的一切,源于19世纪末那场西北之乱(具体可百度“陕甘回乱”,或白彦虎)。从不同的角度来为这场血腥动乱定性的话,不同的人可以为之贴上起义、暴乱、种族仇杀、圣战、阶级反抗等标签。这些带有主观和政治色彩的定性,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我们所关注的,是这场动乱对于中、俄两国局部地缘结构的影响。从中央之国的角度来看,这场动乱一定程度改变了陕西、甘肃两省的民族结构。尽管从绝对人口损失来看,汉族在这场动乱中损失要大的多。但当动乱的组织者,明显以宗教、民族来界定敌我时,失败后被以同样的标准,进行清洗也就再所难免了。也就是说,这场动乱实际上缩小了伊S兰文化在中央之国核心区西北部的覆盖范围。  当一场动乱演变成一场无法调和的,族群之间的战争之后,失败者唯一的选择,就是远走他乡了。对于迁徙的MSL来说,无论从宗教文化还是远离中央之国核心区的角度,向天山一线西进都是唯一的选择。而在穿越河西走廊后,地广人稀的准噶尔盆地西南部,是他们最初的选择。由于当时的南疆地区,已经被从费尔干纳盆地渗透而来的“浩罕”贵族所控制(阿古柏,在南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准噶尔盆地除少数据点以外,也已经处于叛乱状态。内忧外患的清帝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力。  在面临失去整个西域的危险之时,北京城里的决策者们却对于是否要收复西域产生了犹豫。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对于清帝国来说,更为现实的压力来自于太平洋。那些跨洋而来的西洋人、东洋人,凭借他们在海上的优势,不仅觊觎帝国富庶的东部沿海地区,更直接对渤海之侧的京——津地区构成威胁。这使得中央之国所面对的地缘压力,在战略方向、技术形态上出现了质的变化。传统对帝国核心区构成威胁的蒙古高原、东北地区,已经不再是地缘威胁的来源地了。尤其是在清帝国,凭借自己的马上基因,开拓性的当蒙古高原诸部纳入帝国体系后。在这种地缘变化下,西域的地缘价值,就似乎没有游牧、农耕文明对抗时期那么高了。最起码身处帝都的决策者们,不认为西域会有机会和蒙古高原再结合成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直接威胁到自己所处的华北地区的安全。有鉴于此,在帝国实际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力之后,中央之国到底是应该倾力应对来自东部的海上压力;还是应该按照传统地缘战略,力求将西域稳定在中央之国的版图内,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清帝国还是选择继续经略西域。这当中所经历的种种波折和博弈,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亦不是今日之重点。不过有一个地缘政治层面的考虑,是肯定对最终的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的。那就是,尽管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不再对中央之国核心区构成直接威胁了。但这并不代表中央之国核心区的北方,就变得更加的安全了。事实上,掌握了工业技术的俄国人,在占领中亚、西伯利亚,乃至外东北地区后,对中央之国的威胁,要比传统的游牧部落联盟更大。如果中央之国最终决定放弃西域的话,那么天山以北的伊犁河谷、准噶尔盆地无可避免的会落入俄国人手中。那样的话,这个来自欧洲的巨无霸帝国,所威胁到的就不仅仅是蒙古高原的安全了。就地缘安全来说,中央之国除了担心东北地区,被俄国人进一步渗透之外。在河西走廊这片核心区,也同样要面临强大的对手。  正是这些地缘背景之下,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最终收复了整个新疆。而之前乘乱帮清帝国“代管”伊犁的俄国,也被迫吐出了包括大部分特克斯谷地在内的,半个伊犁河谷。而对于那支后来以“东干人”(从东边而来的人)自称的移民来说,当整个天山南北,都被中、俄两国无缝对接后。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了。而极度需要人力资源的俄国,对于这群前来投奔的移民,也抱以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这些来自中央之国核心区的东干人,还掌握了俄国开发中亚,所急需的农业技术。对于俄国人来说,这些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土地产出的农民,会比那些粗放利用自然资源的游牧部落更有价值。他们甚至允许这些来自中央之国的,说着汉语的穆SL,在自己所控制的中亚地区挑选自己的聚居区,并作出四十年不抽税,四十年不抽丁的承诺。  单从农业开发的角度来看,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西地区,会更加有潜力。而在白彦虎所带领的东干人,投奔俄国之时,俄国人已经由七河地区南下,攻灭了控制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流域的浩罕国。问题是这些地区的农业潜力,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经开始开发了。换句话说,这一带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土著居民进行过农业开发了。相反,之前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所游牧的中亚北部,绝大部分土地却是未及农业开发的处女地。在这种情况下,即不缺水,也不少温的楚河河谷,以及其南部的塔拉斯河谷,就成为了这些“从东边而来的人”的主要聚居地。时至今日,这些分几批进入中亚,总人数约1.5万的东干人(1884年统计数据。除陕甘回民以外,还包括部分由新疆地区带入的回民),族群规模已达13万人。  东干人的到来,可以说是俄国规模性开发中亚北部农业的开始。不过对于这些掌握了工业技术的俄国人来说,在中亚的游牧之地,进行一场“农业革命”,只是他们经营中亚的开始。如果要想让中亚的资源,融入到帝国体系内。那么让中亚在帝国的工业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是必须的了。只不过这一进程,最终是由让俄国工业化程度出现质的飞跃的红色帝国——苏联来完成的。  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拥有丰富水资源和更广阔开发空间的低地,仍然是优先选择。也就是说,无论进行农业开发,还是工业建设,楚河河谷的优势都要大于它身后天山上的那些板块。而楚河河谷在交通区位上优势,更加拉开了它与那些高地板块之间的差距。这些优势综合起来,绝大部分国土都在天山之上的吉尔吉斯斯坦,选择了将首都放在楚河河谷中的比什凯克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最终被划入吉尔吉斯斯坦的低地,仅仅是天山北麓,以楚河为核心区的低地的话,那么整个吉尔吉斯斯坦内部的地缘结构,应该说还是相当稳定的。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个高山之族(吉尔吉斯的意思,本身就有“山里游牧之人”的意思)在另一个方向,所打拼出来的一条狭长低地带,却为这个国家的内部分裂埋下了种子。至于这片低地带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地缘特点,吉尔吉斯斯坦内部又是按照什么样的地缘分割线割裂成两部分的,我们明天再解读




东干人纪录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