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吉尔吉斯斯坦的地缘结构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通过之前的解读,大家应该会有一种感觉,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领土似乎应该差不多相当于乌孙国的南半部了。最起码,我们之前所解读过的楚河河谷、伊塞克湖盆、阿克苏河上游河谷,这几个现在隶属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地理单元,在二千多年前,也同样完全由乌孙人所控制。至于纳伦河谷,我们很难确定,乌孙人是否能够完全控制它。不过,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版图上,纳伦河谷倒的确是由吉尔吉斯人所据有。由于吉尔吉斯人的努力,以及当年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一些作法。吉尔吉斯斯坦在西线上的渗透程度,要比当年乌孙人更高(参见《吉尔吉斯斯坦地缘结构图》)。  吉尔吉斯人在纳伦河谷以西所扩张的领土,如果要用一个地缘标签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环费尔干纳盆地地带”。就“盆地”的概念来说,狭义的理解是仅指腹地的低地(平原、丘陵);广义的理解,还应该包括周边围就盆地的,分水岭内侧的山地。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盆地都是广义的概念。  相信任何一个在地图上看过乌兹别克斯坦地图的人,都会对它东部那几乎吉尔吉斯斯坦包围,还差点被塔吉克斯坦封门的悲剧结构印象深刻。事实上,如果你看的是地形图,这种悲剧感一定会变得更深。如果仅以狭义的理解,来理解费尔干纳盆地的话,我们几乎可以认定,这片腹地就是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至于吉尔吉斯斯坦,它所占据的费尔干纳盆地,在结构上显然要更丰富些。不仅围就盆地的恰特卡尔山——库马拉山、费尔干纳山、阿赖山,大部在吉尔吉斯斯坦掌握中。它的版图甚至还渗透到了费尔干纳盆地腹地的低地边缘,相当于沿着乌兹别克人所控制的腹地,环切了一个反“C”形包围。  如果不是为了给乌兹别克斯坦留个口打通锡尔河下游与费尔干纳盆地部分国土之间的联系。乌兹别克人很可能一点山地都拿不到了。当然,其实乌兹别克人本来也可以不要一点山地,完全成为一个百分百的低地国家的。因为费尔干纳盆地并不象伊塞克湖盆那样,看起来那么完全。它的西部有一条宽阔的通道——库贾恩峡谷,供锡尔河河水流出费尔干纳盆地,向西奔向沙漠腹地。只不过,我们后来就会解读到,对于乌兹别克斯坦和费尔干纳盆地来说,如此重要的一条战略通道,却是属于塔吉克斯坦的。而塔吉克斯坦在费尔干纳盆地那富庶的低地带“分一杯羹”的后果就是,乌兹别克人的国土,被天山支脉“库马拉山”一分为二了。相信这样的地理结构,大家已经能够感觉出地缘分裂的风险了。  对于乌兹别克人来说,内部分裂的风险还不是最大的地缘问题。“环费尔干纳盆地地带”大部分成为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领土,才是最大的问题。这意味着,乌兹别克斯坦在几乎所有的锡尔河上游补水区,包括锡尔河两大上游支流的高地区——纳伦河与卡拉河,都没有发言权。这意味着乌兹别克斯坦的东部领土,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角度来看,都时刻处在不安全状态。如果当年俄国人没有从旁介入,而是放任中亚民族内部博弈的话。相信中亚各国之间的行政边境,会符合地缘规律的多。只不过,相应的代价也会很高。种族屠杀、强制迁徙之类的问题,似乎无法避免。然而苏联那看似尊重既有种族分布,兼顾地缘平衡的分配方法,在拥有强势中央政府的情况下,并没有太大问题。比如上下游排洪、灌溉的问题,就很容易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寻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只是当中亚被分割成五个独立国家后,在本国利益至上的外交理念指导下,此类协调就变得异常艰难了。  事实上,不考虑中亚各国之间爆发地缘摩擦的风险,仅从内部结构的角度来看。苏联为中亚各国所设计的领土结构,也是危机重重。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因为地理结构原因,被分割成二到三个地缘属性差异甚大的板块。可以这样说,内部不和,甚至分裂的风险无处不在。我们现在正在解读的吉尔吉斯斯坦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内部地缘割裂的风险,并不低于看上去更分裂的乌兹别克斯坦。对于吉尔吉斯人来说,如果他们在俄国人安排下,仅仅得到大部分的楚河河谷,并以此为地缘中心,控制身后高地的话,政治家们现在的烦恼应该会少很多。因为以楚河河谷的地缘优势来说,包括伊塞克湖盆在内的高地板块,并没有能力与之竞争。反过来,双方之间却很容易达成,类似城市——农村组合式的互补关系。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吉尔吉斯斯坦在费尔干纳盆地获得的,并不仅仅是外围的高地,还包括与之相对应的C型低地带。鉴于费尔干纳盆地得天独厚的的气候、环境,这条低地带尽管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土内,所占的比例很小。但环费尔干纳盆地的那些山前低地(丘陵、河谷、平原),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土当中,农业条件最好的板块。如果说天山北麓的楚河河谷,还在等到俄国人入主之后,才开始用国家干预的手段,进行规模性农业开发的话,那么这条环费尔干纳低地带的农业历史,就要长的多了。  放在古典时期,有这样一条低地带的存在,意味着高山之上的吉尔吉斯牧民,不需要向外族交换,就可以获得生活所需的农产品。相应的,环费尔干纳低地带,也将为吉尔吉斯人承载更多的人口,以及在地缘政治中承担更重要的地位。要是吉尔吉斯人自己有更多期待的话,他们在费尔干纳盆地外围所渗透的桥头堡,甚至有可能成为政治中心所在。这就象当年满洲人虽然生长于白山黑水之中,但当他们从部落联盟进化到“国家”形态时,拥有农耕基础的辽河下游平原,就成为了后金国的核心所在了。现在的问题是,历史并没有给吉尔吉斯人以时间,去向低地纵深发展。而俄国人成为中亚的主人之后,带给中亚各族的,也不仅仅只是现代意义上的行政结构、民族划分,更有着工业技术的输入。从发展工业的角度来看,它所使用的土地很大程度和农业用地是重合的。平整而又不缺水的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最爱,也是工业发展所需要的。  从整体环境来看,费尔干纳盆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业的话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从俄国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并不认为费尔干纳那得天独厚的农业环境,需要特别改变。对于整体上缺乏人力的中亚地区来说,类似费尔干纳盆地这样的板块,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粮食,也能为帝国补给更多的人口。因此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后来的红色苏联,他们在费尔干纳以及适合农耕的河中地区,做的更多的是加强当地的农业属性。通过兴修大坝、水库、运河等水利设施,最大限度的利用那些天山之水种植农作物。至于为中亚发展工业的任务,就交给那些农业基础相对较差的低地了。具体到吉尔吉斯斯坦的情况,就是境内的两条重要低地带:环费尔干纳低地带与楚河河谷,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结构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地缘使命。前者继续依赖上天赐予它的自然条件,成为吉尔吉斯坦的粮仓所在;而后者则成为了吉尔吉斯的工业中心。  楚河河谷能够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工业中心,河谷内的“比什凯克”城能够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那相对较差的农业条件,所带来的后发优势。能够在政治、经济结构中承担主导作用,更多的是源自于楚河河谷的地缘枢纽地位。即使只从经济的角度对比,楚河河谷在物流、交通上的优势,也足以让它比被封闭在费尔干纳盆地边缘的天山西麓低地,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换句话说,即使不是计划经济的苏联人来负责吉尔吉斯各板块的内部分工,楚河河谷和环费尔干纳低地带,在吉尔吉斯斯坦内分别承担工业、农业中心的命运,也很难改变。  毫无疑问的是,尽管吉尔吉斯人在古典时期的原始属性,是以山地牧场为根的游牧民族,但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吉尔吉斯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南北两块低地。而占据吉尔吉斯斯坦国土绝大部分面积的高山地带,在行政、政治话语权上更多的是处于从属地位。我们甚至能够很明确的为这个高山之国,在天山上划出一条地缘分割线来。事实上,这条地缘分割线已经很明显的存在于吉尔吉斯斯坦的行政版图上了。除了纵深广阔的纳伦河谷(仅指上游河谷)以外,其他流入费尔干纳盆地的河流,以及它们所依附的山地,在行政上被分割为了三个州:即北部包括恰特卡尔山——库马拉山山地大部,以及对应山前低地带的“贾拉拉巴德州”(不是新闻里经常听到的阿富汗城市);中部包括费尔干纳山分水岭以西地区,以及阿赖山东段北部的“奥什州”;最西南部则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西南角的“巴特肯州”。  说到这个“巴特肯州”,其结构倒是非常奇特。在1999年10月13日之前,它还是奥什州的一部分。不过它的奇特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年轻,而在于该州境内有四块飞地,其中三块隶属于乌兹别克斯坦。最西侧一块,则归属于塔吉克斯坦。不用说,这种让人抓狂的结构,又是苏联人当年内部平衡的结果(比如最东侧那块叫“沙伊玛尔丹”的飞地,据说当年就是为了给乌兹别克人找个山地渡假区,而划给乌的)。不管当年俄国人这样做,到底有没有让中亚各民族共和国互相牵制的意思在里面,他们给中亚各国留下的犬牙交错,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行政结构,足以让中亚各国花几十甚至上百年时间来消化了。  怎么管理那些飞地,成为了中亚各国头痛的问题,相关的置换方案也经常被加以讨论。不过相比国家内部分裂的风险,这些看起来不那么美的飞地,就算不上大问题了。刚才我们也说了,我们甚至可以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地图上,明确看到这条内部分裂的地缘分割线。当我们把视线停留在贾拉拉巴德州与奥什州的东部边界上,并对照相关的地理参照,相信这条地缘分割线就已经呼之欲出了。它就是费尔干纳盆地的东部边界,费尔干纳山的分水岭。以及恰特卡尔山——库马拉山与塔拉斯山的分水岭。而这条地理分割线,所隔离出来的环费尔干纳盆地存在的三个州,被称之为“南方三州”。相应的,以楚河河谷所在的“楚河州”领衔的,包括塔拉斯河上流河谷的“塔拉斯州”、伊塞克湖盆所在的“伊塞克湖州”、纳伦河谷所在的纳伦州,在内的就是“北方四州”了。  其实,如果我们不清楚楚河河谷在北方乃整个吉尔吉斯斯坦的地缘地位,按照上述地缘分割线来切割吉尔吉斯斯坦的话,大家可能会认为双方应该被贴上“西部三州”和“东部四州”的标签了。不过,当我们了解了低地的核心地位后,吉尔吉斯的所谓南、北之争就能够理解了。只是还有一个问题,仅仅是双方在工、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就足以造成内部分裂的风险吗?当然没那么简单。从地缘角度,最起码还有两个原因,直接造就了吉尔吉斯斯坦南北对立的局面。  首先从地理联系来看,吉尔吉斯一南一北的两条核心低地带,要想跨越核心高地区沟通是十分困难的。无论是楚河州的居民想到费尔干纳去旅游,还是生活在南部低地的居民,想去首都比什凯克。沿天山山麓,围着费尔干纳盆地北部那片山地绕一圈,难度都会更低。只是要想经过这样一片山前低地,沟通吉尔吉斯斯坦南北的两个核心低地区,你必须穿行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即使没有这些地缘政治上的障碍,仅从地理联系来看,这种相隔几个地理单元的绕行,也足以让二者的地缘关系变得疏远。  其实如果吉尔吉斯人还维持原始的游牧生活状态,南北两边低的之间的交流问题,并不会那么突出。山地牧场的核心地位,足以让吉尔吉斯人以山地为核心,辐射边缘低地。现在的话,在经济上不可避免边缘化的山地区,注定不能承担联系纽带的作用了。  地理上的分割,并不总是会造成势均力敌的分裂状态。如果一方实力够强的话,即使一方在地理结构上,完全与核心区分离,通常情况下也不会造成分裂的风险。比如美国人就不必担心夏威夷会有从美国分裂出去的风险。从面积上来看,所谓“南方三州”,所占据的不过是吉尔吉斯斯坦西部,那包含两个突出部的反C型地带。似乎很难对抗土地面积上占绝对优势的北方四州。但请不要忘了,衡量实力最重要指标的并不是国土面积,而是能有效承载人口的国土(想想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加拿大)。从这个角度说,南方三州那条低地农业带,所能承担的人口要远高于楚河河谷。在吉尔吉斯斯坦550万的人口当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口(约260万)生活在南部地区(主要是低地带了)。  差不多一半一半的人口结构,明显的地缘分割线,吉尔吉斯斯坦内部的地缘分裂风险,在苏联时代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为了平衡双方的矛盾,俄国人甚至采取让南北地区轮流出任总统一职的办法(北方核心楚河州,以及南方核心奥什州)。而在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北方出总统,南方出总理也成为了一个惯例。只是在“民主”政治的大旗下,之前依靠俄国人威权治理,而维持的平衡状态,已经变得十分脆弱了。任何矛盾,尤其是事关每一个人生存的经济问题,最终都有可能演变为依地域划分敌我的对抗。而这还不是吉尔吉斯斯坦所面临的唯一问题,在南方三州内部,同样面临着另一种性质的分裂风险。至于这个风险是什么,是否仅仅作用于吉尔吉斯斯坦内部,我们下一节再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