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为何蓝氏城成为巴克特里亚及大夏的都城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蓝氏城的位置在现在阿富汗的巴尔赫(参照《伊朗——中亚地缘关系图》http://www.gzlytj.com/Upload/admin/2013-3-583.jpg)。在地图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它的位置是在吐火罗盆地的西侧,兴都库什山脉的北麓。如果用阿姆河为参照定位的话,蓝氏城的位置恰好就是在阿姆河流域中、下游的分割点上。在蓝氏城与铁门关两点之间连一条直线的话,就可以将吐火罗盆地通往波斯、中亚方向的通道给封堵住了。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试图做到这一点的政权并不会去费心在二者之间建筑一道长城。在中亚这种环境之下,你能够控制住那些在沙漠之中点状分布的绿洲,就可以做到这点了。  蓝氏城所处的绿洲,所依附的河流叫作巴尔赫河。这是一条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中段的河流,而蓝氏城所处的位置,是在巴尔赫河的山前冲击扇。这一点与对岸的泰尔梅兹城有所不同,后者的位置是在支、干相交(苏尔汉河、阿姆河)的三角洲平原上。实际上我们仔细观察吐火罗盆地两岸的城市分布,就会发现一个特点。阿姆河北岸地区,在阿姆河沿岸多有城镇分布。反观南岸这种情况就几乎看不到了,现在阿富汗境内的城镇几乎都是分布于兴都库什山脉北麓。  造成这种地缘格局的根源,在于吐火罗盆地的地理结构,以及图兰低地整个荒漠化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天山西端(阿赖山)在最后阶段向南延伸了一段山体,与阿姆河几乎无缝对接。这使得吐火罗盆地北部与图兰低地最南部的“卡拉库姆沙漠之间”多了一道屏障,有效的防止的沙漠对谷地的侵袭。另一方面,吐火罗盆地北部被多条山体纵向切割,也增加了阿姆河上游北岸河流的补水区(一直到阿姆河口,都能补水)。这些地理特点最终反映到河流结果上,就是现在被划入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阿姆河上游地区,每一条从高地下来的河流,都有机会汇入阿姆河,并在沿河形成三角洲形式的绿洲。  反观阿姆河南岸,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地质运动在抬升兴都库什山脉时,太在意它的轮廓完美了。以至于它没能延伸一条支脉为吐火罗盆地南部地区封口。当然,你也可以认为阿赖山做的不够,要是能再往南延伸些,贴近兴都库什山脉,也能为整个吐火罗盆地封口,就象费尔干纳的地理结构一样。问题在于,现实情况就是吐火罗盆地南部几乎一览无余的暴露在卡拉库姆沙漠面前。并且兴都库什山脉不光没有延伸出支脉帮助盆地封口,也没有象北岸地区那样,延伸出其他山地来帮助经营南岸地区来。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卡拉库姆沙漠得以深度渗透吐火罗盆地南部低地,逼迫吐火罗盆地南部的居民,定居于兴都库什山脉北麓。其对于河流走向的影响就是,目前没有一条河流能够有机会从兴都库什山脉方向,跨越盆地南部这片低地荒漠注入阿姆河。也正因为如此,将整个吐火罗盆地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努力,做得无比困难(北方是被山地条状分割的独立河谷带,南方是沿山麓点状线性连接的绿洲带)。  尽管迫于结构原因,吐火罗盆地腹地那些低地,并没有象费尔干纳盆地那样,成为连片的农业区。但对于已经习惯在沙漠中穿行的中亚民族来说,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泰尔梅兹到蓝氏城之间这片沙漠,还不会成为生命的禁地。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蓝氏城所属的巴尔赫下游绿洲,能够在兴都库什山脉北部诸多绿洲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巴克特里亚以及大夏的都城呢?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来看,根本原因很可能还是在于它的地缘位置。如果征服者或者商旅,是来自伊朗高原方向的波斯人、希腊人,那么在选择沿着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北麓东行进入吐火罗盆地时,他们就会在盆地入口看到巴尔赫河冲扇。而在这些征服者入主蓝氏城之后,会发现可以有多种战略选择:一是可以转向北方,渡过阿姆河,通过控制苏尔汉河谷完成对吐火罗盆地的战略围堵,迫使盆地内其他绿洲土著归附。等到你能够拥有了整个吐火罗盆地之时,整个粟特、费尔干纳盆地等中亚农业区的精华地区,就都会有机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以吐火罗盆地为起点,向北征服整个中亚农业区固然是一个选择,然而对于将势力范围延伸至此的族群来说,能否保有或者渗透粟特地区,却并不是最重要了(或者说不是最有吸引力的)。真正能诱惑到他们的是:兴都库什山脉东南部的南亚次大陆。

如果我们仅仅把东西方交流,定义为中央之国与地中海文明圈之间的交流,那么兴都库什山脉本身能够引起我们关注的,就只是北麓沿线那些绿洲了。问题是,就欧亚大陆文明之间的交往来说,居于终端位置的并不止于身处东亚的中央之国,以及后来以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几乎和南亚次大陆概念等同的印度地区,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终端地区。用我们在国际部分所标定的概念来看,这三个地区代表了三个边缘地区。而处于这三个边缘地区之间的板块,或多或少都会受益于三者之间的交流。  既然欧亚大陆内部的交流,存在三个平级的终端,那么只从中央之国的角度,把视线局限在有中国参与的“丝绸之路”上就有些失之偏颇了。这会让人有一个错觉,认为在大部分的古典时期,世界上只存在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而实际情况上,在绝大部分时候,中央之国是活在自己的东方世界里。在这个东方世界以外,是更多元、更呈现“世界”属性的,包括印度在内的西方世界。在这个西方世界里,各板块地缘关系紧密,有机会真正影响到其它板块的历史进程(比如来自欧洲的雅利安人入主南亚)。事实上,即使是到了后来大航海时代,欧洲人最初所理解的世界中也不包括中央之国。他们所寻找的目标,是真实存在于“世界”中的印度,或者说曾经让欧洲人真实触摸过的印度。  之所以做这些解读,是想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虽然我们目前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线,来解读中央之国在天山南北的渗透,以及东西方交流的路径,但切勿被这个视角所局限了。对于我们目前所试图解读的吐火罗地区来说,中央之国所发生的一切并不会真正影响到它。吐火罗盆地以及它所处中亚农业区的命运,更多的是和旁边的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把中亚农业区、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主要是西北部)视作一个关系紧密的地缘圈来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处于这个地缘圈核心位置的,就是包括吐火罗盆地南部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地区。无论是这三个板块之间的交流,还是透过这三个板块延伸影响力的其它地区(比如透过中亚向南渗透的北亚游牧民族;以及渗透伊朗高原向东渗透的欧洲民族),都必须经过这片山地。  与那些隐藏在高原之上的山脉不同,兴都库什山脉在地图上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这是一片轮廓呈叶状的山体,并且与它的邻居伊朗高原在地理结构上完全不同。伊朗高原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使得高原腹地(也就是山脉内侧)有机会出现大量绿洲,并且由于这种环境的闭合,而更容易形成统一的文明体。相比之下,兴都库什山脉就是一段纯粹的山脉了,内部并没有形成一个闭合的、有价值的地缘板块。  作为一段山脉来说,兴都库什山脉的形态有点过于完美了。山体内部没有明显断裂、突陷(象天山山脉中的伊塞克湖盆),周边也没有延伸出明显的突起,来庇护一出一块类似费尔干纳盆地的地理单元。这使得兴都库什山脉本身并没有太多战略价值,无论是承载人类生存,还是打通道路的希望,都寄托在山地的周围。也就是说,那些既能够承接高山来水,又有低地优势的山前绿洲,才是阿富汗的地缘重心所在。只要征服了这些环绕于山地外围的绿洲,你就可以自豪的声称,你得到了整个兴都库什山脉。当然,如果你没有办法彻底让土著民族臣服,得到那些绿洲本身也许会成为一场恶梦。因为兴都库什山脉本身会为那些反抗者提供足够的藏身之处,并他们认为合适的时机对绿洲城市,以及绿洲之间脆弱的交通线进行袭击。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一再上演,以至于为阿富汗地区赢得了“帝国坟场”的称号。  既然我们认定,兴都库什山脉周边的那些绿洲,才是征服这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山地的重点,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它的周边到底存在哪些绿洲,这些绿洲相互之间的地缘关系又是怎样的。根据我们在天山地区得来的经验来看,寻找这些绿洲的关键在于找到河流的位置。每一个从山脉腹地流出的河流,它的山前冲击扇地区都会成为一个人类的聚落区(规模与水量大小有直接关系)。我们刚才曾经把兴都库什山脉的轮廓比喻成一片叶子,那么那些纵横于山脉之间的河流,就是这片叶子上的经脉。至于兴都库什山脉这片叶子上的经脉是怎么分布的,又对阿富汗内部的地缘结构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明天再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