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山脉本身都会成为一道分水岭,并由此而自然分割出两个有地缘差异的地理单元。只不过,有的山脉形态不太规整,河流的走向有些杂乱,不太容易看出分水线在哪罢了(比如天山山脉)。好在兴都库什山脉的形态堪称完美,我们依几何原则在这片东西横放的叶片中间,拉出一条直线,就基本可以认定为是兴都库什山脉的分水线了。依照这个原则,以及阿姆河的位置,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分水线以北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的河流,理论上都应该是流向北部的图兰低地,并最终汇入阿姆河中;而南部的河流最终的归宿地是那里,估计对于绝大部分朋友来说,就无从得知了。不过不要紧,后面都会有答案的。 先来看看分水线以北的情况。很明显,这一区域应当相当于我们之前所标定的“阿姆河中游南岸地区”加上“阿姆河上游南岸”地区。当然,不管你用哪个概念来标定这一区域,重点都是在山前低地区上。我们先来看看“阿姆河上游南岸”地区的情况,这一区域实际上就是吐火罗盆地的南部。在这个方位,有两条河流值得关注:一条是“昆都士河”;另一条则是“巴尔赫河”。很多时候,河流之名会成为其流域中最重要城市的名称(也可能反过来),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的这两条也不例外。如果你在地理上很难找到这两条河流的踪迹,那么巴尔赫和昆都士这两个城市应该还是能看到的。 昆都士这座城市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说,应该是陌生的。不过相信最少会有11个中国人家庭,会永远牢记这座城市。因为在2004年6月10日,11名在阿富汗施工的中铁员工,在此遇袭身亡。这应当也是近年来,中国人在海外所遭遇的最大伤亡。除了对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以外,大家也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领悟到为什么在如此不稳定的安全环境下,中国人会到此修筑公路。 当我们沿着昆都市河上溯到兴都库什山脉腹地时,会发现我们将要接近兴都库什山脉的最窄处了。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个点,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如果说兴都库什山脉的整体形象,酷似一片树叶,那么这个最窄处就相当于它的叶梗了。当然,过了这个叶梗再往东位于阿富汗境内的部分山体也属于兴都库什山脉。不过在当初为阿富汗划定东部边界的英、法两国来到兴都库什山脉之前,试图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的那些商旅、军队并不会关心这些地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能够从山地障碍最少处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昆都士河能够让我们从北部接近兴都库什山脉的“叶梗”,那么我们相对应的,分水线的另一侧,也应该会有一条起着同样作用的河流存在。在没有高精地图参考的情况下,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比摸索河流位置要容易的多。不用怀疑,你现在在地图上所看到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就是这个点。而它所对应的那条河流就叫作“喀布尔河”。 我们现在可以为试图统治兴都库什山脉南北的政权,找到一条沟通南北地区的捷径了。如果你是从吐火罗盆地出发,那么你可以先顺着昆都士河向上游走。在翻越分水线后进入喀布尔河流域(如果你是从南部出发,那么就把程序倒一下)。实在觉得在群山中寻找这样一条道路有些困难的话,那么可以在昆都士——喀布尔之间,找到一条A76的公路。就象我们常说的那样,今人在修建公路时,选择并不一定会比古人多。 无论在古典时期还是现在,打通这样一条路线,对于整个兴都库什山脉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都非常重要。否则的话,那些兴都库什山脉外围重要的绿洲城市,就只能走一条C型路线来沟通彼此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吐火罗盆地与喀布尔一带的地缘关系势必会疏远。在这样地缘结构的作用下,也许兴都库什山脉的分水线就会成为一条国境线了。 对于整个兴都库什地区来说,昆都士河谷有着重要的地缘作用;而单就吐火罗盆地或者“阿姆河上游南岸地区”来说,昆都士河谷也是一个重要的分割线。当我们不再顺着巴尔赫河向上游方向走,去寻找通入南部地区的关口,而是顺着巴尔赫河而下,一直走到阿姆河口时,会发现巴尔赫河的左岸一直有由兴都库什山脉延伸出来的支脉所庇护。与之相对应的北岸地区,也同样有着从天山延伸下来的山地,向南延伸到了阿姆河岸(这种情况,在北岸是很常见的)。这意味着。这意味着,昆都士河谷及其以东地区,有机会避开来自图兰低地的沙漠侵袭。正如我们之前曾经分析过的那样,尽管阿姆河至兴都库什山脉之间那片平整的“绿色之地”(分色地形图上显示的颜色),会让我们联想到费尔干纳盆地那些富庶的农业灌溉区。但实际上,由于兴都库什山脉的边缘整体太过平滑,以至于无法为吐火罗盆地南部阻拦来自图兰低地的风沙。昆都士河谷以西地区,早已成为卡拉库姆沙漠的一部分(主要以破碎岩石地貌为主)。这也使得昆都士河以西,再无河流自阿姆河左岸流入。由此,相信大家应该也能够理解,为什么阿姆河上游两岸,没有如费尔干纳盆地腹地那样,基本置于一个族群、政权覆盖之下了(乌兹别克斯坦)。 既然昆都士河有机会与阿姆河相连,沿着昆都士河谷上溯,又有机会穿越到兴都库什山脉以南地区,那些在以吐火罗盆地为核心之地建立政权的希腊化巴克特里亚时代,昆都士河谷应该是最有机会诞生出它的都城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最终成为巴克特里亚政权都城的点,在昆都士河的西侧巴尔赫河之侧。这座城的位置大致也就是现在阿富汗的巴尔赫市。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它被中央之国称之为“蓝氏城”。对于从粟特方向过来的旅人来说,铁门关——泰尔梅兹——蓝氏城路线,是他们进入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的最佳途径。当然,沿着阿姆河北岸东行,然后在对应昆都士河口的方位渡河,也是一种选择。不过作为中亚水量最为巨大的河流,越靠近阿姆河上游,沿河行走的风险就越大。那些从周边高地奔流而来的河水,经常会在汛期改变阿姆河的河道。更何况北岸的每一条河流,几乎都能汇流入阿姆河。如果一定要沿北岸前行,将意味着要穿越N多河流。鉴于这些情况,直接从苏尔汗河口(泰尔梅兹)一带渡河,然后穿越沙漠进入巴尔赫绿洲的难度,就相对较小了。只要事前准备充分,早已习惯干旱气候的旅人,在这一小段沙漠中丧生的机率,并不会比被阿姆河水冲走的机率大。 蓝氏城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位于吐火罗盆地的入口处,也就是我们定义的阿姆河中、下游南岸地区的交汇处。鉴于波斯人、马其顿人都是自西从伊朗高原而来的征服者,把新领地的政治中心放在板块的西侧,以使自己更有安全感也是情有可原的。按照这个逻辑,这些征服都征服吐火罗盆地乃至阿姆河北岸的河中地区,都应该是先沿着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北麓,然后到巴尔赫河绿洲这个点上做出新的选择。或先向东征服整个吐火罗南部地区;或渡河征服吐火罗盆地北部以及粟特地区了。然而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因为这条路线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首先对于来自伊朗高原的征服者或者商人来说,如果只是想进入粟特地区的话,并非一定要东行到吐火罗盆地,再折向西北方向进入卡尔希草原、泽拉夫尚河谷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样一条路线明显有些绕远了。单从距离上来说,既然我们把主要包含泽拉夫尚河、卡尔希河的粟特地区,定义为“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那么从“阿姆河中游南岸地区”穿行并渡河,应该效率会更高 这条线路当中最大的障碍,还是在于沙漠。如果说从泰尔梅兹到巴尔赫的旅程中,沙漠的纵深还很窄的话,整个阿姆河到伊朗高原之间的沙漠规模就很大了。作为降水不足的图兰低地的最南部,阿姆河以南的地区同样是被沙漠所覆盖。被称之为卡拉库姆沙漠的这片土地,也是中亚规模最大的沙漠。当然,我们刚才也说了,既然想在中亚、西域讨生活,就不可能视沙漠为畏途,前提中这段沙漠之旅不能太长。中间要有能够提供中继的绿洲。 以绿洲为中继,打通道路的情况,在低地同样为沙漠所覆盖的塔里木盆地是一种常态。不过塔里木盆地南北的两条丝绸之路,是沿着山麓开拓的。在沙漠边缘行走,意味着风险被大大降低。反观从伊朗高原到阿姆河的这段路程,就没有那么乐观了。你必须在沙漠腹地中穿行将近千里,才能喝上阿姆河水。这样说来,然后就没有办法直接穿越卡拉库姆沙漠,进入中亚农业区的核心板块——泽拉夫尚河流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前面我们也说了,只要中间有绿洲中继,就有机会让沙漠之旅缩短到可以承受的程度。 既然从方位上来看,阿姆河中游地区在南岸所对应的是兴都库什山脉的西段,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从这片山地北麓流下来的河流,有没有机会渗透到沙漠腹地,为伊朗高原直通粟特地区的交通打通一条捷径来。而依照这个思路,赫里河和穆尔加布河这两条源出兴都库什山脉的河游,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了。这两条河流在兴都库什山脉的谷地纵深都足够长(意味着更多的集水区),且谷地形态都是东西向,略成“西宽东窄”的喇叭形。这种向西张开的喇叭口造型,对于采集西风带的水气是很有帮助的。 在赫里河和它东部的穆尔加河向西流出兴都库什山脉后,伊朗高原成为了它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这迫使它们要么在伊朗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之间的低地上,形成一片湖沼;要么改变方向继续前行。基于地势和水量的原因,最终两条河流并没有止步于山前,而是向西北方向渗透进了沙漠腹地。当然,与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一样,沙漠还是耗尽了它们的最后一滴水。也就是说,作为“阿姆河中游南岸地区”的两条核心河流,赫里河和穆尔加河与北岸地区一样,是理论上的阿姆河流域成员(而不是真的汇入了阿姆河)。不过感谢兴都库什山脉所作出的贡献。让赫里河、穆尔加河下游的两个绿洲——捷詹河绿洲、马雷绿洲(也是两个城市的名称),有机会成为横穿卡拉库姆沙漠道路的中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