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假设,你遇到麦琳怎么办?
董事长两口子不干了,至暗时刻谁是白衣骑士
2024年心理咨询师报名通道开启!可考心理证书,无需辞职,名额有限,11月30日截止报名!!!
吴京捧红的白眼狼,爆红后却反咬一口,如今落魄到无戏可拍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坎大哈与波伦山口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有地理学家认为,兴都库什山脉的西界,应该到赫尔曼德湖的。也就是说,赫尔曼德河下游盆地,也应该归入兴都库什山脉的范畴。从地理角度看,这种归类也不无道理,毕竟赫尔曼德河之水,大多是从兴都库什山脉而来的嘛。不过怎么归类,都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赫尔曼德河下游地区荒漠化的事实。这个盆地区南部的大片低地,现在已经被标注为勒齐斯坦沙漠了。而这片沙漠横亘在兴都库什山脉和伊朗高原东南部之间,也使得整个俾路支高原,在地缘上更显孤立了。 相比之下,赫尔曼德湖地区与同处赫尔曼德河流域的“塔尔纳克河谷”之间的地缘关系,就要紧密的多了。赫尔曼德河本身,天然成为了双方地缘联系纽带的角色。从地理结构上看,由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包夹而成的塔尔纳克谷地,呈现的是条状结构。对于这种结构的地理单元来说,谷口绿洲会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在阿富汗现在的行政结构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充分反映。我们从《中亚——南亚地缘关系示意图》上,很容易找到这座经常出现在时政新闻中的城市——坎大哈。 塔大哈所依附的绿洲,并非仅仅由塔尔吉克河供给而成的。这座在阿富汗城市规模中位列第二的城市,实际是位于塔尔吉克河与阿甘达卜河之间的绿洲上的。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了,有两条赫尔曼德河的支流共同滋养,只会增加它的地缘潜力。占据了这片绿洲,接下来很自然的就是向塔尔纳克河谷的纵深,向东北方向渗透了。在马其顿人东征的时代,亚历山大所带领的大军,就是沿此路线控制整个兴都库什山脉南部地区,并最终转入上印度河平原的。坎大哈的战略价值,也是因亚历山大的到来,而在史料中得到体现的(城是亚历山大所建)。在希腊人之后,入侵赫尔曼德河流域的外来者,就是被大月氏人逼入锡斯坦的塞人了。只不过,这些塞人还没来得及经营出自己的国家,就被试图重现波斯帝国荣耀的帕提亚人征服了。帕提亚人本来是很有机会重建帝国体系的。然而帕提亚人的游牧基因,最终阻碍了他们建立更为紧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所谓的 “安息王朝”,整体所呈现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形式。那些帕提亚以外,相对独立的地缘板块,大多只是间接臣服于安息王朝罢了。这一点,后来出使中亚的汉帝国使者也意识到了。在他们的记录中,兴都库什山脉分水线以南的绿洲,是被一个叫作“乌弋山离”的国家所统治的。 乌弋山离作为一座城市名的话,其实指的就是现在的“坎大哈”。很明显,如果你想统治的是赫尔曼德河流域绿洲带的话。坎大哈是会是连接中、下游绿洲带的地缘中心。在波斯帝国当年的政治体系中,坎大哈以东,以塔尔纳克河为轴心的这条谷地,被称之为“阿拉科西亚”。当帕提亚人派军征服塞人,占据同属赫尔曼德河流域低地带的“德兰吉亚”(赫尔曼德湖下游盆地)与“阿拉科西亚”之后。这些南下的帕担亚人并没有将这两个地区,归入安息王朝的直接统治下,而是马上独立建立了由帕提亚人——塞人混居而成乌弋山离国。 当安息王朝强大时,乌弋山离国应该是选择依附于这个同根生王朝的。不过在后来大月氏人进入兴都库什山脉南部,甚至控制印度河平原时。他们所建立的贵霜王朝,也同样覆盖过这片土地。 不管地理指向于赫尔曼德河流域的“乌弋山离”地区,最终在政治上臣服于何方。坎大哈这个点,似乎都只是一个东、西地缘博弈的点。不过我们上一节也说过了,从坎大哈向东渗透塔尔吉克河谷,并非是唯一的选择。当我们把视线从坎大哈向南移动的话(你必须看的是地形图,才会有这种感觉)。会发现伊朗高原东部边缘的山脉,在这个位置上有收紧的趋势。事实上,这个伊朗高原东部边缘的最薄弱处,也是苏莱曼山脉与基尔塔克山脉的结合部。依照我们过往的经验,一片地理相接的山地被分别命名的话,它们之间一定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割线,并因此而产生一条穿越其间的通道。而苏、基两条山脉之间也的确存在这个一个山口——波伦山口。当我们把视线从波伦山口东移的话,会赫然发现:下印度河平原就在眼前。 波伦山口的存在,让我们不由得为波斯高原的统治者,设计出了另一条进入南亚的快捷路线。那就是由赫尔曼德湖溯河而上,占领坎大哈,然后再南下穿越波伦山口切入印度河下游平原。那么这样一条路线,在历史上有没有被利用过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位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就曾经穿越过波伦山口。只不过,他的军队是反方向从印度河下游地区北上,试图穿越山口进入坎大哈的。 对于已经征服伊朗高原核心区、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以及印度河流域的亚历山大来说,伊朗高原东南角的这片时称“格德罗西亚”山地始终是个心腹之患。如果格德罗西亚的游牧部落试图去农业区打草谷的话,那么以它的地缘位置而言,可以轻而易兴的向波斯、锡斯坦、塔尔吉克河谷,乃至下印度河平原攻击。鉴于上述地区都已经成为了帝国的领土,亚历山大并不希望在这些农业区之间,还活跃着难以驯服的游牧部落。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格德罗西亚地区没有可控通道的话,印度河平原与伊朗高原核心区、两河平原之间的交通线,就太过脆弱了。你会发现,依靠如此曲折的交通线来连接帝国东、西最有潜力的土地存在多大变数。 有鉴于此,不管亚历山大的士兵是否熟悉山地战,都需要在伊朗高原东南部的山地中显示一下武力了。为了完成这次征服,亚历山大分兵南北两路。一路先切入基尔塔尔山区,再北上穿越波伦山口进入坎大哈;主力则沿着基尔塔尔山脉——莫克山海岸山脉南麓西行,并在现瓜达尔港以西翻越莫克兰山脉,进入俾路支高原西部。然而对这些山地游牧者的征服,注定是十分困难的。事实上,在亚历山大的军队付出惨重代价后,也没能真正完成对格德罗西亚地区的征服。 其实,即使亚历山大帝国不是那么短命,他们应该也不会再想去对这片山地有想法了。因为希腊人在陆地征服的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海路打通两河平原、波斯地区与下印度洋平原之间的通道,更为便捷和可控。虽然对于伟大的征服者来说,在自己的视野之中出现一片难以征服的土地,应该会让他如鲠在喉。不过亚历山大也大可不必为此感到遗憾。因为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哪个国家敢真正说,行政掌控了这片被我们称之为“俾路支斯坦”的土地。 在俾路支斯坦这片荒凉、干旱的土地上,游牧生活已经延续了几千年。除了少数规模不大的绿洲可以支撑农耕生产以外,游牧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而紧邻着这样的交通要道,本来就有机动优势的俾路支人(以及在他们之前占据这片土地的部落),自然是不会轻易放弃由此而带来的商业利益的,这些都成为了外来民族染指波伦山口的重要障碍。
其实俾路支人能做的并不仅仅是从南亚——西亚、中亚的贸易中分一杯羹。既然那么多路途遥远的民族,都在觊觎印度河平原的富庶。那么近在咫尺并占据高地优势的他们,应该也没有理由不产生这个想法的。事实上,从13世纪起,俾路支人就开始陆续下山,自然渗透与之相对应的下印度河平原了。在印度的地缘结构中,占据下印度河平原的族群被称之为“信德人”,而相应建制的行政区也被叫作“信德省”。在18世纪末,英国人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前,俾路支人本来很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当时乘着波斯的衰弱(在这个西方殖民时代,想不衰弱也不行了),高原上的俾路支人本来已经组成了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并入侵信德地区成功了(因为印度的莫卧尔王朝,也在英国人的重压下衰弱了)。然而很快,英国人便结束了这一切,并反过来将大部分的俾路支地区划给了印度,以为地缘屏障。 为了保证英属印度的地缘安全,仅仅得到俾路支高原是不够的。因为如果没有得到波伦山口以北的苏莱曼山脉,“印度”仍然是个门户开放的板块。问题是,再往北走的话,游牧的俾路支人就没有优势了。那些占据塔尔纳克河谷绿洲的民族,会更有优势控制这些山地。而这支民族叫作“普什图人”。 很多人知道普什图人,是因为塔利班。自从911之后,关于阿富汗和塔利班的新闻,几乎天天都可以见诸于媒体。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从族群利益代言的角度看,塔利班所代言的并不是全部的阿富汗“人民”。它真正的群众基础,是在兴都库什山脉分水线以南,被普什图人所覆盖的区域。至于分水线以北,尤其是吐火罗一带,则是塔吉克人占优的区域了。关注过早期阿富汗政治新闻的朋友,应当注意过一个叫作“北方联盟”的阿富汗政治联盟。这个政治联盟就是以塔吉克人为主的,北方非普什图民族的政治代言人。 在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时,北方联盟因共同的反塔利班立场,而成为了美国的重要盟友。并在今天的阿富汗合法政府中,谋得了自己应得的政治权利。说起来也是一个悲剧,尽管美国人竭力向外推销以“民选”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普世价值”。但到头来,在那些经济基础尚无法支撑这座“上层建筑”的地区,所谓的“民主政治”包装出来的,无非是另一种形式的族群博弈。所以真的要看懂这些热点地区的时政,理解它们地缘结构划分才是关键所在。 与俾路支高原上的“俾路支人”、吐火罗盆地的塔吉克人一样,普什图人和波斯人在语言、人种也存在千丝成缕的联系,说他们都是源自当年的雅利安人游牧部落也是可以的。只不过,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使得波斯、俾路支、普什图、塔吉克成为了四个个相互独立的族群。由于在现在阿富汗的人口中,普什图人占据了多数。并且阿富汗最后的古典王朝,是南统北由普什图人建立的(现在的政治中心,喀布尔也在南)。因此普什图人也可以认为,阿富汗是普什图人的国家。当然,他们要这样说的话,塔吉克人肯定是不答应的。不过好在俄国人当初为塔吉克人设计了一个单独的国家,以使得今天的塔吉克人有机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以民族国家的面貌展示自己的存在。 鉴于普什图人、塔吉克人与波斯人之间,存在紧密的地缘关系。阿富汗和塔吉克成为了今天伊朗重点经营的区域。这一点,在国际部分曾经被我们总结为 “波斯同盟”。至于俾路支人,就没有这份幸运了,被分割而又希望取得独立地位的他们,几乎没有建立自己祖国的希望。由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乃至中亚国家的边界,都是在外力作用下划定而成的。今日俾路支人被分割的悲剧,也可以说是英国人直接造成的。而抛开这些人为的行政边界,单看民族属性的话,波伦山口可以说是俾路支人和普什图人的一个分割点。比如波伦山口西北侧的城市“奎达”就是一个普什图人占优的城市。 不过,在今天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版图中,我们会看到波伦山口、奎达,乃至苏莱曼山脉南部那片普什图人占优的山地,都被划入了这个省份。其实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因为如果你单独设立一个普什图省的话,它与阿富汗之间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是可以预见的。其实即使没有这样独立的行政区设置,现在的巴基斯坦也一样要为境内的普什图人头疼(哪有这么容易就解决地缘矛盾的)。只不过,这些有分裂倾向的普什图人,更多的是以“巴基斯坦塔利班”的政治面目示人罢了。 拥有自己的祖国,在邻国去又是被压制的少数民族。这就是被英、俄分割的大中亚地区的现实状况。比起只被分割,没有祖国的俾路支人来说,普什图人还算幸运了。最起码,普什图人所主导的重要地区,还都留在了阿富汗境内。实际上,如果没有英国人“帮忙”,也许阿富汗北部地区,当初就是俄国人的“塔吉克斯坦”了。其实在历史上,兴都库什山脉南部的族群,并没有对北部地区拥有稳定的辐射力。相反,在中亚游牧民族的肋力下,兴都库什山脉以北的族群,入侵南部地区的情况会更为多见。象今天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人口占优的族群,就是塔吉克人。而开启这种入侵模式的,就是张骞所寻找的大月氏人。
大月氏人后来的南侵,并没有延续亚历山大或者波斯的路线。这是因为,同时期控制伊朗高原的安息帝国还足够强大。在一种说法是,当时的欧亚大陆被四大帝国所统治。即东亚的汉帝国(东汉)、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以及二者之间的安息、贵霜帝国。不管这种排法,是否有拔高安息、贵霜实力的成份在里面。这两个国家在东汉、罗马两大帝国之间并立而存却是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月氏一定要去争夺赫拉特、锡斯坦的控制权,然后再顺着塔尔纳克河谷东进,就得和安息血拼一场了。鉴于双方都从丝绸之路的经营上得到了不少好处。贸然将双方引入全面战争阶段,很可能就是双输的局面了。 当然,大月氏人不走,塔尔纳克河谷这条战略通道也是现实存在的。我们之所以将兴都库什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这片低地带,统称为塔尔纳克河谷。是因为这条体量不大,两面受水的河流,所占据的是整个低地带的最低点。但实际上,塔尔纳克河并不能帮助我们,全程完成兴都库什山脉南麓的旅程。而这片相对低地带的绿洲,也并非都是沿塔尔纳克河分布的。最后的旅程需要接入另一条河谷——加兹尼河谷。 加兹尼河所收集到的雨水,并没有汇入塔尔纳克河谷,而是向南流入了苏莱曼山脉西北侧的洛拉河。有鉴于此,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其实也可以用“塔尔纳克——加尼兹河谷”之名,来为这条战略通道命名的。为这条战略通道扼守东大门的,是以河为名的城市——加兹尼。对于这座城市,时政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对中亚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听过一个发迹于阿富汗南部的王朝——伽色尼王朝(相当于中国的北宋时期),这个王朝的首都就是加兹尼。 总的来说,加兹尼的名气并没有坎大哈响,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并不是阿富汗东南部真正的大门。所谓“大门”,一定要能够将我们指引向另一个重要的地理单元。就兴都库什山脉南麓来说,这个方向就是印度河平原了。坎大哈之所以能够成为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并在2000多年前就被亚历山大相中,除了能够为塔尔纳克河谷看守西大门以外,能够就此南下波伦山口也是重要原因。而如果想在波伦山口以外,再寻找一个通往印度河平原的通道的话,我们的视线就必须脱离赫尔曼德河流域了。 离开加尼兹继续向东的话,河流的流向开始出现了重大变化。既然兴都库什山脉离印度河平原那么近,很难想象这座山脉上的雨水,不会为印度河平原的形成作出贡献。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应该就是苏莱曼山脉了。有了这条给伊朗高原东部围边的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南部众多河流的归宿,就只能是赫尔曼德河下游盆地了。不过,苏莱曼山脉并没有完全封堵住兴都库什山脉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地理联系。很快我们就会看到,苏莱曼山脉的北端,与兴都库什山脉东部之间,拉开了一个缺口。通过这个缺口,兴都库什山脉东南麓的河流(加尼兹河以东)得以汇集,并最终注入了印度河。 这样一条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河谷,不仅天然成为了二大板块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提供了水源充足,地势相对平缓的低地绿洲,用以战略控制这个兴都库什山脉地区的东大门。至于它的名字,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那就是“喀布尔”。虽然我们都习惯交这个地缘标签,理解为阿富汗的首都。但事实上,它也是一条河流的名字。一条能够为中亚——南亚交通提供便利的河流的名字。 能够借由喀布尔河谷,进入印度河平原的旅行者,并不一定要走“塔尔纳克——加兹尼河谷”路线。因为喀布尔河谷所处的位置,正好对应了兴都库什山脉的最薄弱处。那些从吐火罗盆地而来的族群,也同样可以在这个点上,寻找合适的山谷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并最终进入印度河流域。当年的亚历山大就这样做了,只不过它的路线有些怪异。为了让波斯帝国最后的希望破灭,由锡斯坦沿兴都库什山脉南麓攻击至喀布尔河谷的马其顿军队,在攻击印度河平原之前,先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扫荡了吐火罗、粟特地区(波斯的末代君主逃亡至此)。然后主力再挥师南下,去到印度河平原寻找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 真正代表北方势力,由吐火罗盆地南下,翻越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喀布尔河谷的,是我们的重点分析对象——大月氏人。大月氏人大约是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开始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并最终建立北至锡尔河,南至恒河的“贵霜帝国”的。然而也有一种看法,认为是大夏或者土著化的希腊人建立了这个帝国。其实要从族群覆盖的角度看,这三个族群应该都参与其间了。毕竟大月氏人是没有可能,完全替代原有的土著民族的。但从政治角度看,这次征服仍然可以被视为是大月氏人的征服(参看清朝的情况)。 不管最终建立贵霜帝国的部族,在文化上到底认定自己为何族。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贵霜帝国对印度的渗透,是一次中亚对南亚的征服。在最初来自南俄草原的雅利安人入主南亚次大陆之后(约公元前1000年),大月氏人所主导的这次征服,算得上是又一次的地缘大事件了。不过雅利安人凭借先发优势,以及为保障自己民族血统纯净的“种姓”制度,保证了自己印度主体民族的地位没有受到冲击。而类似大月氏人一类的后来者,在衡量过利弊之后,也都满足于在这个体系中,获得一个掌握实权的“刹帝利”阶层的亚种姓。也就是说,在能够保证获得最高政治权力的同时,并不需要一定要消灭雅利安人文化代言阶层——婆罗门。类似情况,其实在满洲入主中原也发生过。只是华夏体系没有一个这样固定的模式,来吸收、隔离不同民族,满洲人最终所做的努力,在三百年后还是付诸东流了。 大月氏人之所以等待了上百年时间,才开始南侵。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糟糕的政治体制。与大部分的游牧民族一样,大月氏人内部也是以部落的形式各自独立存在的,史称“五翕侯”。也就是说,入主吐火罗盆地、粟特地区的大月氏人,内部被分割成了五块(康居内部也有五小王)。一个草原部族,内部是否独立成块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这些独立的部落能否因一个强势的核心部落而形成合力。就这一点来说,匈奴人做到了,蒙古人也做到了(他们因此而能够让其他受其统治的部落,冠以他们的族名)。而这些各据一片绿洲以自给的大月氏部落,最终也有一个部落做到了,他就是五部之一的贵霜部。 贵霜部在崛起并统一其他四部之后,他们的族名便以胜利者的姿态,成为了整个政权的名称。因此而建立的政权,也就被叫作“贵霜帝国”了。关于在兴都库什山脉以北时,月氏五部之间是如何分割那些绿洲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在他们统一在“贵霜”的旗帜之下,开始进入兴都库什山脉之南后,这些即使改变中亚——南亚地缘关系的入侵者,最终是循什么样的路径,攻入印度河平原的,却是有迹可循的。这当中,喀布尔河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于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径,沿途又有哪些地理单元可以提供战略支撑,我们下一节再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