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塔尔纳克——加尼兹河谷”通道与喀布尔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以水系来划分兴都库什山脉的地缘结构,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就是包括赫里河、穆尔加布河、昆都士河、科特恰河流域等归属于“阿姆河流域”的区域;另一部分则是兴都库什山脉西南部,最终注入锡斯坦地区的“赫尔曼德河流域”。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山脉东南,包括喀布尔河谷及其以东地区的“印度河流域”。如果我们以印度河平原作为战略目标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从阿姆河或者赫尔曼德河流域,转进印度河流域的过程。  对于试图从伊朗高原或者吐火罗盆地进入印度河平原的族群来说,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中部,位于苏莱曼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之间的喀布尔河谷,会是他们最先接触到的印度河流域的河流。虽然这些入侵者,既可以从兴都库什山脉北部翻越分水岭而来;也可以从借由赫尔曼德河流域的“塔尔纳克——加兹尼河谷”绕过兴都库什山脉,切入喀布尔河谷。但就大月氏人来说,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他们并没有选择与安息王朝硬碰硬,去争夺赫尔曼德河流域那些山麓低地。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路径,翻越兴都库什山脉中段接入喀布尔河谷,距离会更短。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脉那段海拔3000米左右的分水岭。  既然我们认定喀布尔河谷是通往印度河平原的最佳战略通道,并且喀布尔流域所对应的那段兴都库什山脉山体中,最“薄”的一段。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分水线的对面,去看看有哪些河流,能够与喀布尔河上游的那些支流对应上。因为按照我们的经验来说,寻找道路者一般会最大限度借助河谷来接近分水线,然后在越过分水线之后尽快转入相反流向的另一条河谷,并最终完成这段山地之旅。以这个逻辑来说,所谓的“山口”,通常就是在无法借助河谷穿越的那条分水线上了。  由于每一条河流的上源,都是由不同支流所组成的“伞”状结构。因此从喀布尔河上游的条度来说,它们可以接近分水线的河谷并不止一个。至于这些河谷之北,能否出现可供人类穿行的所谓“山口”,就要看它的对面有没有河谷接应了。很幸运的是,在分水线以北,也同样有这样一个“伞”状结构的河流,在兴都库什山脉最“薄”处,帮助来自吐火罗盆地的旅行者,接近分水线。这条河流,就是我们曾经提到过的“昆都士河”。  为喀布尔河上游——昆都士河上游诸河谷配对的结果很让人满意。在那段分水线上,我们可以据此找到三个山口,它们由西至东分别是:希巴尔山口、萨朗山口、卡瓦克山口。从地理结构上来看,中间的“萨朗山口”无疑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主通道的路径。它两端不仅直接对接相对宽阔的昆都士、喀布尔中游河谷,更处在兴都库什山脉最窄的那个点上。也就是说,无论从距离还是难度来说,萨朗山口都应该有机会成为阿富汗内部最重要的关口。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昆都士——萨朗山口——喀布尔的路线,也是阿富汗内部沟通南北的主通道。也是中亚——南亚交通的重要路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萨朗山口今日的地缘地位,是在历史中早以得到确认的。因为在整个古典时期,它西侧的“希巴尔山口”所发挥的作用会更大。而针对这个陌生的标签,我们还可以引出一个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的地缘标签——巴米扬来。

巴米扬的名字,想必大家都已经听闻过了。2001人3月,塔利班对两座大佛所进行的毁灭性破坏,让世人知晓阿富汗曾经是佛教盛地的同时,也记住了巴米扬这个地方。很难想象,那些被我们看中的,沿兴都库什山脉山麓分布的那些绿洲政权,会有兴趣在1500年前,跑到兴都库什山脉腹地去修建如此规模的巨型佛像。真正能够让巴米扬兴盛的,还应该是它本身的地缘潜力。  从地理角度为巴米扬地区拟定标签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巴米扬谷地。以巴米河谷所处的位置和海拔来说,只能说是比周边那些山地显得更开阔、平坦些,本身并不大可能有太大的农业潜力。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游牧经济在巴米扬河谷也还是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对于一个地区的地缘潜力来说,地缘位置永远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你的位置足够重要,能够成为物流、人流枢纽,那么其它的资源自然会向此集中,并养活与本身产出不成正比的人口。而巴米扬谷地能够成就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得益于它的位置。  象大多数的谷地一样,巴米扬谷地中也流淌着一条河流——“巴米扬河”,一条最终汇入昆都士河,并走向阿姆河的河流。相比其它隶属昆都士河水系上游,接近分水线的河流,巴米扬河所处的这条河谷,可以算得上是最开阔的了。尽管我们刚才也说了,这并不足以让巴米扬谷地成为一片农业兴兴盛之地。但在与同级别那些临近分水线的河谷相比,这一优势还是能够让巴米扬河谷更有机会兴建城市,成为战略支点的。  尽管我们认为,巴米扬谷地的位置,有机会承担从昆都士到喀布尔的交通重任。但实际上,这条交通线本身并不会延伸到谷地腹地,也就是巴米扬城所在地。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在这个方位上与喀布尔河上游支流分水的山口——“希巴尔山口” ,实际上是位于巴米扬谷地的东侧。越过这个海拔2987米的山口,很快就能进入另一条通往喀布尔地区的谷地了。其实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兴建城市总是会倾向于地势平坦,水资源补给方便的地点,并不一定要围绕山口、道路而建。只要城市能够辐射、控制这条通道就行了。当然,稍微绕一点路,到人口聚集的城市进行补给、商业交易的话,也是很好的选择。毕竟想在这片高山腹地中寻找到一片繁华之地休息一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仅仅依靠临近一条交通线,对于巴米扬来说,并不足成就它的历史地位。因为在它的东面,最起码有两个山口可以承担类似的功能。尽管谷地本身的条件,让它能够有机会成就一个人口相对聚集的战略补给点。但在直线距离上的劣势(不如经萨朗山口的路线),很有可能会冲抵掉这点。要想拥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唯有凭借自己本身的结构优势,成为其它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线路的中继站,以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多方交汇交通枢纽。  那么这样的交通线存在吗?按照之前的分析,由兴都库什山脉北部渗透到南部的线路,似乎只有两个方向选择。一条是沿山麓绿洲而行,绕锡斯坦、塔尔纳克——加兹尼河谷进入喀布尔地区;另一条则是由兴都库什山脉中段,北向南翻越分水岭,接入喀布尔河流域。从大的方向上来看,这样说的确没错。但兴都库什山脉西段那些由西向东的河谷本身,也提供了另一种组合方式。那就是利用这些河谷移动到兴都库会山脉中段,然后再寻机进入喀布尔河谷。  对于已经进入锡斯坦地区的人来说,一定要在赫尔曼德河流域中,找一条在兴都库什山脉腹地中穿行的河谷东进,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样的走法,在距离上并不比沿塔尔纳克河谷东进缩短距离。不过对于山脉西北部的另一个战略要地——赫拉特来说,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以赫拉特的位置来说,无论是向东北方向绕经吐火罗盆地,再向南越过分水岭进入喀布尔地区;还是南下锡斯坦,再往东经坎大哈进入喀布尔,都是在绕路。最好的几何路线,是溯赫里河而上,斜插入兴都库什山脉中段,然后再寻机翻越分水岭。  对于兴都库什山脉北麓沿线绿洲来说,如果不想被占据昆都士河谷的部族雁过拔毛的话,也同样会有另寻路径,接近分水岭的想法(比如巴尔赫河下游的蓝氏城)。而不管我们是选择赫里河,还是巴尔赫河谷,向兴都库什山脉中段进发,最终都会发现,他们在分水线以北的最后一个补给点,都是巴米扬谷地(只不过赫里河路线,要借巴尔赫河上游河谷过渡一下,再接入巴米扬河谷罢了)。在这片谷地中休整之后,很快就可以翻越希巴尔山口进入喀布尔河流域了。  上述路线的存在,使得兴都库什山脉西、北麓的绿洲,无论处于政治分裂还是统一状态,要想打通出印度河流域的商道,都有可能在巴米扬河谷交汇,并使得这个点成为兴都库什山脉腹地的地缘中心。这一点,在当年玄奘西行时就已经有所见识了。只不过,他当年见的大佛是何等盛状,我们今天只能自己想象了。  巴米扬谷地的地缘位置,固然让它成为西北方向旅行者的必经之地。不过我们前面也说了,就从吐火罗盆地穿越而来的人来说,并不一定非要走巴米扬谷地和希巴尔山口的。尤其是看起来在高山中行进距离更短的萨朗山口路线,应该显得更有吸引力些。然而当年的玄奘还是选择了看似绕道的巴米扬路线。除了他本身想去考察巴米扬的佛教氛围以外,希巴山口相对较容易翻越也是重要原因。  以兴都库什山脉的结构而言,整体所呈现的是“东高西低”的走势。这一特点也在喀布尔——昆都士水系配对成功的三个山口中得到了体现。其中中线的萨朗山口(3660米)、东线的卡瓦克山口(3548米),海拔都要调出西侧的希巴尔山口(2987米)5、600米。在这种高海拔地区,海拔每高出一米,不仅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也意味着可能面临更恶劣的气候。另外萨朗山口两侧其实是兴都库什山脉中段的核心所在,相比之下希巴山口两侧的谷地则要显得开阔的多。这些因素都使得,希巴山口和巴米扬谷地,长期成为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交往的主路线。然而这一优势在上世纪中叶被彻底终结了。因为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可以通过打通隧道的方式,来穿越那些海拔过高的山口。在这种情况下,萨朗山口的直线穿越优势(与昆都士、喀布尔河谷三点一线)就显现出来了。  主导萨朗隧道修建工程的是当年的苏联(1964年修建)。只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决定以战争手段,教训不再听话的阿富汗之后,萨朗隧道以及南北两端的道路就基本没人再维护了。战争的伤害,以及恶劣的环境(沿途经常雪崩),都让今天再使用这条道路美国人痛苦不堪,以至于将之称之为死亡通道。问题是萨朗山口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有“控制了萨朗通道,就控制了一半阿富汗”之说。美国人要想维持在阿富汗的影响力,就必须重金维持这条交通要道的通行安全。而如果有一天,美国无力再在这个帝国坟场中纠缠的话,谁又会对萨朗通道感兴趣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