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并非唯一走捷径穿越喜马拉雅山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河流。在它的西侧约200公里处,象泉河同样觅得路径进入印度,变身成为了五河流域中最东侧的“萨特莱杰河”。尽管印度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整体属于不受季风待见的,干旱的热带草原——沙漠气候区。但象泉河所对应的萨特莱杰河,已经刚才能够搭到季风区的边了。这也使得印度所分得的以萨特莱杰河平原为主的这片“旁遮普”地区,在气候类型上 “晋升”至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 尽管萨特莱杰河平原只能算碰到季风区的边,它那4、500毫米的年降水量,在印度已经算是最干旱的区域之一了。但这些水气,在顺着萨特莱杰河谷,上溯到喜马拉雅山北麓时,还是为象泉河谷带来的将近200毫米的降水量。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的阿里高原,这样的降水量已经足以让象泉河谷在植被覆盖上,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了。我们甚至可以在海拔较低象泉河谷中,看了阿里地区难得一见的乔木。基 今天建制于象泉河谷的行政区叫做“扎达县”。我们也可以将象泉河所流经的这段低地,称之为“札达盆地”。鉴于二者都拥有直通季风区的通道,普兰盆地与札达盆地在降水量上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也正因为如此,在争夺“阿里小江南”这个荣誉称号的问题上,札达县同样不愿让普兰独美。 相比札达盆地,普兰盆地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纵深。象泉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所流淌的距离要远大于孔雀河,河谷低地的纵深也宽阔的多。即使札达盆地中,适合农业开发的点与普兰盆地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但象泉河两岸用来支撑游牧经济的植被,也要比孔雀河谷更多。当然,占据普兰盆地的部族也可以想办法向下游的卡尔纳利河谷发展。不过,在完全面向印度洋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气候、环境将阿里高原大相径庭。即使有人口顺着河谷迁移过去,用不了多长时候也会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民族。今天的尼泊尔人,能够独立生存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也正验证了这个推论。 地缘位置,是象泉河谷更有机会,成为象雄王国地缘中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一直在强调,南亚次大陆最初的文明是形成于印度河流域的。而无论雅利安人还是后来入侵印度的其它民族(从海上而来的英国人除外),都会先在印度河平原完成第一波融合之后,再向东侧的恒河流域扩张。这也意外着,对接印度河平原的象泉河谷,在比对接恒河平原的孔雀河谷拥有先发优势。当气候、纵深、地缘位置这几样指标综合在一起比较时,扎达盆地相比普兰盆地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正因为如此,象雄王国和后来的古格王国时期,政治中心都是定位于象泉河谷的。直接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扎达县城西面的象泉河畔,看到依山而建的,规模宏大的古格王国城堡遗址(在电影《画皮2》中,曾经作为重要背景出现过。电影中的湖,则是前面解读过的“羊湖”)。 关注时政的朋友,注意到札达这个地名,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县级行政区所管辖的,正是中、印两国的中段边境。在国际部分我们也就这段边境,作过一个大致解读。当今天的我们,以更为微观的视角来审视这段边境线时就会发现,虽然象泉河谷隶属于印度河流域,但它所对应的这段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带,绝大部分却是恒河流域上游地区的集水区(萨特莱杰河流域以东部分)。基于恒河在印度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出于地缘政治打算的英国人,还是包含了宗教诉求在内的印度人,都希望以分水岭原则为基础,完整的控制恒河上游山地。 仔细观察那张《克什米尔及其周边地区地缘结构图》,我们就会发现,印度在中印边境中段所力争并占领的四个争议点当中,东部二个正是恒河上游的两处源头。也正因为如此,当年我们才会判断出,这两块至今仍留在中国地图中的争议点,很有可能在未来的谈判中,被交换出去。 象恒河源头这样明显处在分水线以南的板块,都有可能成为争议地区,那么象泉河这种出境河流,就更容易引发纠纷了。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印边境中段地区的另两个争议点,也正是处于象泉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中。鉴于中、印边境的解读,并非我们这一阶段的重点,大家如果想了解具体情况,可以参照本节的相关附图。 对于生存在古典时期,曾经控制阿里高原的象雄、吐蕃、古格人来说,并不会有今天这种寸土必争的烦恼。他们所关注的,只会是一个板块中真正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生存的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札达、普兰两盆地中,那几块规模不大的,适合进行农业开发的土地,才是转型升级的象雄王国,所真正需要关心的地方。有了这些耕地之后,札达、普兰两个盆地的经济,也就升格为“半农半牧”的经济格局了。 在吐蕃王朝开始分裂后,试图在阿里地区创立古格王国的王室后裔,曾经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封于阿里地区最重要的三个点上,史称“阿里三围”。这三围就包括有一定农业基础的札达、普兰两盆地。根据我们先前的分析,马泉河流域受环境所限,并没有什么机会补充进能大规模提升人口数量的农业技术。排除掉这个竞争者之后,阿里三围中的最后一围,应当毫无疑异的花落狮泉河谷了。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既然我们不能指望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北上的印度洋季风,在喜马拉雅山北麓西行了一千二百多公里后,还能为马泉河谷带来多少降雨。同样的,穿越整个克什米尔高原,弯了个九十度大弯,才上溯至阿里高原的印度河谷,也没什么机会为狮泉河谷带来印度洋的水气。这也使得狮泉河谷的整体环境,呈现荒漠与半荒漠的状态。 当然,以我们在中亚的经验来看,这类气候干旱少雨的地区,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聚落人群。那些高山雪水总是有机会在河流穿越的低地,形成规模不等的冲积扇,并滋养出绿洲来的。在狮泉河谷,同样存在这种河水漫流而成的天然绿洲。这些绿洲中最主要的植被,并非乔木(这种海拔,乔木已经基本没机会生长了),也非草本植物,而是一种叫做“红柳”的灌木。对于游牧经济来说,绿色就代表着生机。因此狮泉河畔的这些红柳滩,也曾经为古象雄王国、古格王国的经济作出过贡献。 然而这类依靠高山雪水恩赐而在荒漠地带形成的特例,生态环境注定是十分脆弱的,农业开发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今天领有狮泉河谷的“噶尔县”在尝试开发时就犯过巨大的生态错误。在将那些自然生长的红柳砍伐殆尽后,狮泉河谷的生态环境开始急剧恶化。风沙很快将抢在人类完成开发之前,渗透至将那些曾经红柳覆盖的河滩低地之上。以至于狮泉河谷被贴上了“沙漠城”的标签。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狮泉河”的覆盖范围。实际上印度河在阿里高原拥有两条体量相近的上源:一条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北麓,源头指向冈仁波齐峰的北坡;另一条则位于冈底斯山脉以南,看起来最有可能与圣湖玛旁雍错建立联系。一般所指的狮泉河(藏语名“森格藏布”),指的是北边这条。今天噶尔县的县城所在地“狮泉河镇”,也兴建于此;南边这条与马泉河同处冈底斯——喜马拉雅山脉谷地的,则叫做噶尔藏布。这两条河流在冈底斯山脉西端会合之后,很快便流出了国境,进入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这两段分别位于冈底斯山脉南北两侧的河谷,都属于我们所说的“狮泉河谷”。两河汇合之后所注入的那个板块,虽然今天被归入克什米尔的概念。但抛开政治原因,我们更应该将之单独标注为“拉达克”。从流域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拉达克板块内所流淌的那段印度河谷,是狮泉河的下游。那么阿里三围中的最后一围,会是拉达克吗?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近期章节的高清附图
1、雅鲁藏布江河谷地缘结构图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205657477&uk=268777676&third=0
2、克什米尔及其周边地区地缘结构图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32338504&uk=268777676&third=0
3、青藏高原地缘结构图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14625268&uk=268777676&third=0
4、汉.西域地缘结构图(南疆部分)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05142044&uk=268777676&third=0
5、葱岭地缘结构图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782465858&uk=268777676&third=0
6、疏勒地缘位置示意图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648497944&uk=268777676&thir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