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小西藏“拉达克”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拉达克既然被称之为“小西藏”,那么它与西藏地区的关系就不仅仅是地理相连的问题了。因为仅仅是地理相连是不足以造就相近的族群意识、文化的,拉达克地区能够同样成为藏民族的载体,表明其与青藏高原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抑或其本身就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那么拉达克究竟是不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呢?  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在南部的地理边缘,已经是一个人所尽知的共识了。从这一点来看,拉达克应该是有资格被纳入青藏高原的范畴的。因为这条世界最高的山脉,并非完全处于中国和南亚国家的边境线上,它的西端位置实际是处在今天的印控克什米尔当中。印控克什米尔内部的两大板块:拉达克与克什米尔盆地,则分别处于喜马拉雅山的北部及东南部。  并不是说与喜马拉雅山沾边的土地,就天然属于高原族群的覆盖区。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能够接收到大量印度水气的山地,就因为环境过于湿润而不是藏民族的天然领地。通过之前对高原地缘结构的分析,我们会发现高原文化的环境背景整体是非常干燥的。至多400多毫米的降水,以及高海拔所带来的空气、温度方向的变化,是之形成有别于周边其它民族文化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喜马拉雅山北麓更容易成为藏民族及其先人,自然渗透的方向。  当然,仅仅依靠一条山脉的延伸,并不足以支撑在拉达克地区,形成与青藏高原类似的高原环境。不过我们很容易在地图上发现,喜马拉雅山并不能算是一个出头者。在它的北面还有喀喇昆仑、昆仑两大山脉平行向西延伸,并最终对接上了帕米尔高原。  在青藏高原西端的山脉中,喀喇昆仑山的存在显得很特别。它并不象其它几条山脉那样纵横千里,如果不仔细辨认,我们很容易将之认为是旁边哪一条山脉的延伸。但就地理位置而言,喀喇昆仑山脉又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象一个桥梁一样,将青藏高原与帕米尔高原连接起来;同时还承担了塔里木盆地与南亚次大陆分水岭的作用。  对于我们将要解读的拉达克地区来说,喀喇昆仑山的存在同样重要。从地缘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所谓拉达克地区所指向的,就是喀喇昆仑山脉东段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之间的谷地(毕竟只有相对低地,才适合人类聚落)。不过这两大山脉之间倒并非紧密相连,因为在它们之间还有一个第三者强势插入。而这条以“拉达克”命名的山地,也是拉达克地区的核心山地。  以地理结构来看,拉达克山其实可以算得上是冈底斯山脉的西部延伸。如果拉达克现在归属于中国领土的话,地理学家们估计会很有可能这样归类。果真如此的话,也意味着中国实际占有了整个青藏高原(除了面向印度洋方向的坡地)。当然,拉达克山也有脱离冈底斯山脉的理由,因为二者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断裂带。相应的那些从两侧山地汇流而下的雪水,同样没有理由放过这条明显存在的断裂带。事实上我们对于流经这条断裂带的河流已经非常熟悉了,它就是狮泉河下游河谷(森格藏布与噶尔藏布交汇点以西部分)。  由于狮泉河——印度河谷的存在,我们其实很难确定到底哪个点才是拉达克山与冈底斯山脉的分割点。有鉴于此,中印两国在这个位置上出现领土争议也就不让人奇怪了。比起象泉河谷的争议点,狮泉河谷中这片约1900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要大的多。通常关注中印边境争端的朋友,也会很容易注意到这块叫做“巴里加斯”争议地区。  巴里加斯地区的争议领土据信大部分为印度方面所控制。至于双方到底是怎么分割的,并非是我们当下所要分析的重点。如果要我从地缘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只能说这的确是一个地理分割不明显,而又容易产生纠纷的位置(想看中、西段争议领土地缘结构的朋友,可以参考《克什米尔及其周边地区地缘结构图》)。对于一些愿景更为远大的朋友,它们可以会不屑于关注象巴里加斯这样的争议点,就好像有人认为钓鱼岛不是重点,拿到琉球才是最终解决方案一样。  要是拉达克能够如这些朋友所愿有一天归入中国的话,上述问题当然就不存在了。只是那样的话,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在今天克什米尔印巴停火线的北段,可能也要协调一番了。好了,未来的事情也无法预测。我们还是为那些图谋拉达克的朋友,寻找一下地缘上的证据好了。  在拉达克山强势插入喀喇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中间之后,拉达克地区内部也很自然的被分为二个区域了。一个就是拉达克山北麓与喀喇昆仑山之间的谷地;另一条则是拉达克山南麓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谷地。如果以河流来为这两条谷地命名的话,那北部河谷我们可以称之为“什约克河谷”;南边这条则是“印度河谷”。两条河流最终的汇集地就是拉达克山的西端。  单从河流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南边这条夺取印度河之名的河谷,是拉达克地区的核心河谷。什约克河的话,就只能作为印度河上游的一条支流而存在了。造成二者之间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气候环境。由于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印度河谷(拉达克部分)的降雨情况,并不会比多了一道山脉阻隔的什约克河谷好上多少。仅仅数十毫米的年均降雨量,使得整个拉达克地区的农牧业,更多只能依靠高山雪水的滋养。  真正能够让拉达克地区在青藏高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立地缘板块的原因在于它的海拔。这个海拔当然不是说那几条高大山脉的海拔了,河谷低地的海拔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简单从狮泉河——印度河的走向上,大家应该也已经意识到了。拉达克境内的印度河谷,海拔肯定要比狮泉河谷更低。事实也的确如此,拉达克地区河谷海拔的最低点,约在3600米左右。与中国境内的阿里三围(普兰、札达、日土所在的盆地)大致相当。  我们知道,除了水以外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光热资源了。具体到农业来说,可以用“无霜期”这个概念来作参考标准。而纬度与高度则是影响无霜期的两个重要因素。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能够低至海拔三千六七百米的高度,意味着你比其它河谷更有机会成为板块的农业中心。  在阿里板块的四大流域当中,象泉河与孔雀河在板块内部已经降至了这个高度。这两条河谷也因此成为了阿里板块的地缘重心。至于马泉河则没有那么幸运了,它的高度只能让为象雄或者古格王国的牧业经济提供支持。并由此而成为整个王国的边缘板块。至于狮泉河谷的问题,也同样出在这。如果当年的象雄人想在狮泉河流域,找到一个适合开发部分耕地并定居的点,今天中国境内的狮泉河谷应该会让他们感到失望的。象雄人需要顺着河谷向西走的更远,在拉达克山南麓才会找到最适合聚落人口的河谷。  对于象雄人来说,利好的消息是印度河谷(拉达克部分)的地缘潜力,远不如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这使得立足阿里的政权,有机会顺着狮泉河控制这个板块。同时,来自雅鲁藏布江的吐蕃人,或者后来的西藏地方政府,也同样可以在控制阿里高原之后,顺着这个路径控制拉达克。  在象雄王国时期,拉达克地区也的确因此而成为了王国的核心控制区。然而问题在于,拉达克地区并不能算是阿里高原的一部分,体量上也不足以成为阿里的附属板块。以低地面积来说,拉达山南北的河谷纵深其实与阿里地区处于同一数量级。即使最初的控制力量来自于阿里高原,但那些被迁徙、分封到此的族群,以及作出决定的政治家,也很容易发现拉达克地区能够作为一个独立板块,支撑他们形成能够与阿里板块相对抗的王国。  阿里、拉达克这种同级别竞争关系,也可以从今日二地区的人口数量对比中看出。拉克达山南北两条谷地的人口,与拥有四河(象泉、狮泉、孔雀、马泉河)一湖(班公错湖)的阿里地区,人口都在10万左右。也就是说以地缘结构来看,拉达克地区与阿里地区其实是相邻的竞争者。双方对自己的邻居都没有绝对控制权。如果主导力量来自潜力超凡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人口潜力达到百万数量级),将这两个板块同时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并没有问题。但如果只是这两个板块竞争,情况就很难说了。  这种情况在吐蕃王朝陷入分裂,阿里地区出现独立的古格王国之后就曾经出现过。最终这个神秘的王国,就是被同样由吐蕃后裔所建立的拉达克王国所灭。只不过,在更为强大的卫藏地区介入之后,阿里、拉达克地区又都重新归入更高层面的政治体系了。然而,对于拉达克地区有影响力的,并非只有卫藏地区。即使在古典时期,那些来自南亚次大陆平原地带的印度雅利安人,看起来软弱无力。但那些从中亚山地渗透而来的穆斯林,对拉达克地区却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压力。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拉达克地区,成为了伊斯兰属性明显的克什米尔板块的一部分。至于拉达克板块的内部结构到底如何,它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与伊斯兰世界和藏传佛教地区相连的,我们再接着解读。
在中央之国的控制力能够延伸到拉达克时(清朝),拉达克山南麓的这段印度河谷曾经被标注为“拉楚河”。有朋友建议我为了显示中国曾经对这片土地的控制,应该沿用这个旧名。其实名字只是一个标签罢了,用什么名称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虽然政治家们倒是很热衷于此)。不过用拉楚河之名的话,可以将这段印度河谷独立出来,写起来倒也不用另行标注了。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还是沿用这个名称好了。  以地理结构来说,拉楚河流域的直接竞争对手应该就是拉达克山北麓的“什约克河”流域了。在这场地缘竞争中,拉楚河谷显然占据了上风。因为顺着拉楚河上溯,能够直接阿里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而沿着什约克河一路向东的话,迎接你的将是人迹罕至的阿克赛钦和藏北高原。  很显然,最初进入拉达克地区的高原民族,应该是顺着狮泉河——拉楚河而至的。如果他们没有停下脚步的话,整个克什米尔地区以及同样高寒的帕米尔高原,都应该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在1300年前,由卫藏地区崛起的吐蕃人就曾经为我们验证过这条路线。当吐蕃人试图通过这片山地向塔里木盆地渗透时,不可避免与已经在西域立足的唐帝国遭遇。在这场地缘博弈中,拉达克以西的克什米尔地区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为了阻击吐蕃人的渗透,唐帝国在西域最为强势的将领高仙芝曾经远征克什米尔,将吐蕃的势力阻断于拉达克地区。  虽然拉达克今天那些明显属于藏民族的居民,是源自于吐藩人的西扩,但就高原民族向西渗透这件事来说,吐蕃人却并非先行者。最起码立足阿里高原的象雄人在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已经做到了。事实上,我们在帕米尔高原之上发现的那些羌系部落,也有可能是顺着这条路线从青藏高原渗透而去的(当时的中央之国,把这些不同于北亚游牧民族的黄种游牧部落,都归类为“羌”)。当然,路线也许会是反方向的,既那些青藏高原北部渗透至塔里木盆地南麓羌系部落,透过克什米尔——拉达克进入了冈底斯山脉的南部。  不管这种渗透最初是遵循什么样的方向,透过印度河的连接,青藏高原与中亚——西域之间存在一条人口迁移的战略通道,却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三千多年前从伊朗高原向南亚次大陆迁徙的雅利安人,也同样有可能顺着印度河谷上溯到了拉楚河谷。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拉达克地区找到明显带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部落。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些源自南俄草原的白种部落到达此地的时间甚至要早于黄种部落。  对于欧洲游牧民族的先发优势,我们并不应该感到奇怪。毕竟在分析河西走廊时,已经从地缘和技术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解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象雄也好,吐藩也罢,他们对于拉达克地区的渗透,更象是一场种族层面的反击。同样的情况也曾经出现在河西走廊上。在我们正在解读的时代,匈奴以及汉帝国先后对河西走廊的征服,相当于把欧洲游牧民族延伸至黄土高原边缘的势力推向了亚洲中部。  简单对比拉达克地区,我们会发现它之于西藏地区的地缘位置以及地缘价值,与河西走廊之于黄土高原非常类似。当东亚农耕民族在渗过河西走廊,向干旱的西域渗透时;高原农牧民族也在试图透过拉达克向同样干旱的克什米尔向西推进。这一过程在古典时期所呈现的结果也惊人的相似。二者通过上千年的经营,都将自己的族群与文化覆盖了这两条走廊地带。  如果在进一步的话,我们甚至会发现亚洲东部这两大族群在各自西部所遇到竞争对手最终都演化为了人种带有高加索基因,意识形态穆斯林化的农、牧民族。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将西域纳入中央之国版图的东亚农耕文明,可以覆盖河西走廊的基础上,继续向穆斯林化的西域强势渗透;而并入印度拉达克,继续保持原有地缘结构的希望,更多只能寄托在次大陆上的印度雅利安人身上了。  基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结构性矛盾,相信他们的政治家是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拉达克穆斯林化的。至于进一步向西逆转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化,则是完全没有机会了。即使没有那条横亘在拉达克西部的印巴停火线,拉达克西部边缘那些明显源自西藏的部族,也都已经自然被东进的穆斯林所同化了。  如果我们把吐蕃后裔所覆盖的拉达克山同边地区,都纳入拉达克的范围的话,我们会发现广义的拉达克现在在地缘上,已经被一分为三了。今天以拉楚河谷为核心的,包括南部喜马拉雅山北坡,以暂斯卡尔河(拉楚河左岸支流)为主要河谷的地区,是真正能算小西藏概念的“拉达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拉达克地区。在印度的行政建制中,拉达克山南北的这片藏传佛教覆盖区被建制为了“列城县”。  列城县的地缘核心位于拉楚河谷靠近暂斯卡尔河位置处的“列城”。这座人口不到6000的高原城镇也是整个拉达克地区的地缘核心。今天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能够在拉达克地区感受到浓郁的藏族文化气息,直接印象很大程度就是来自于列城。这座拉达克王国曾经的都城,甚至有着一座外形与布达拉宫相仿的宫殿。  观察《克什米尔及其周边地区地缘结构图》会让我们有新的发现:今天被印度所控制的拉达克地区,其实并没有完整控制整个拉达克山南北的拉楚河、什约克河地区。山地的西端,以及两河交汇处一带被划归了巴基斯坦。这是否意味着,虽然应该为穆斯林覆盖区的巴控克什米尔境内,也有一个可以供一些朋友YY的“小西藏”呢?就这一点来说,答案可能会让一些朋友失望。因为这一区域虽然的确有被人称之为“小西藏”。但除了人种和语言,显示他们与列城乃至西藏地区的族群有着很深的亲缘关系以外,这些生活在拉达克山西部河谷地带的象雄、吐蕃后裔,绝大部分已经改信伊斯兰教了。  在地缘政治版图上,这片“穆斯林化的拉达克地区”,有着一个明显带有它信仰的地缘标签——巴尔蒂斯坦。对于更喜欢汉、唐这样强势帝国历史的朋友来说,巴尔蒂斯坦其实也并不陌生。因为它还曾经有个在中国史书中留下痕迹的名称——大勃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