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封闭的努布拉古道与锡亚琴冰川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如果喀喇昆仑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天堑,那么无论是改信伊斯兰教的巴尔蒂斯坦人,还是坚持佛教信仰的拉达克人,应该都不会对什约克河中上游地区太感觉兴趣。毕竟对于他们来说,那些有机会开垦出耕地来的低海拔河谷地带,才能够聚落更多的人口,增强国家竞争力。然而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真正的天堑,只要有需要,再险恶的环境都无法阻止人类开拓道路的决心。那么这些生活在印度河谷的部族,向北穿越什约克河谷,并试图翻越喀喇昆仑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山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在吸引他们?  这段时间所做的那些参考地图(比如《青藏高原地缘结构图》)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从巴尔蒂斯坦——拉达克地区直线向北,越过喀喇昆仑山的话,我们将要进入的这个板块,就是包含著名的野生动物天堂“可可西里”在内的藏北高原。以哥萨人向西伯利亚扩张的原动力来看,藏北高原那些野生动物也许会很有吸引力。能够提供佐证的,就是可可西里那些偷猎者之所以要捕猎藏羚羊,就是因为这些高原精灵身上的绒毛能够制作一种叫做“沙图什”的披肩。这种曾经在印度有大量需要的披肩(现在主要是西方时尚界的需要了),其唯一的加工地点,就是在拉达克之南的克什米尔盆地。  披肩加工及贸易曾经是克什米尔盆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克什米尔的统治者因此而对藏北高原这块人迹罕至的高原产生兴趣,倒也说的过去。不过和西伯利亚的毛皮供应量相比,藏北高原的野生动物资源并不具备如此大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这片能够有大量野生动物生存的土地,其生存环境其实比西伯利亚地区更为恶劣。哥萨克人之所以能够一路向东,以毛皮贸易为切入点征服西伯利亚,更多是因为那里本身就生活有以渔猎为生的部落。控制这些土著部落,才是从源头获取资源保障。  至于藏北高原的情况,当然也不能说是完全的不毛之地了。南部那条大湖盆地带中,还是能够支撑一些游牧部落生存的,而在藏北高原猎取那些珍贵皮毛的,也正是高原边缘低地中所生存的那些土著(也包括安多地区的部族)。问题是这一盆地带并非喀喇昆仑山所对应的这部分藏北高原。这就是说,即使觉得有必要通过控制高原部落,来获取藏北高原的野生动物资源,其扩张目标也应该是阿里高原。因为得到了阿里高原,也就等于控制了货源。  在“查谟和克什米尔”这个地缘政治标签出现之后,统治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贵族也的确向阿里高原扩张过。至于这其中的动机,到底有多大成份是为了高原之上的那些藏羚羊,我们就不做过多推测了。但有一点很明确,这些印度人之所以要征服巴尔蒂斯坦及拉达克,并不是因为它们离藏北高原更近。真正能够让这些土著和外来征服者,从印度河谷将视线投向喇喀昆仑山以北的,是远在藏北高原以北的另一个板块——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的地缘价值其实和克什米尔地区很象。一方面这个板块本身能够承载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具备一定贸易终端的价值;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处在一条更大贸易链的节点上,使之拥有了战略通道的价值。如果能够有一条穿越藏北高原,连接塔里木盆地南沿与什约克河谷的通道,那么拉达克山之侧的巴尔蒂斯坦——拉达克地区,都会有机会从这条商路中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那些来自东亚的商品,不用走到帕米尔高原南下,就有机会通过这条商路直接输入印度)。  鉴于藏北高原的恶劣环境,用我们刚才设想的这条路线完全取代经由中亚进入印度的线路是不可能的(即使能通行,一年当中的通行时间也不会长。更何况除了高寒,还要面临一个缺氧的问题)。但只要有部分商品能够从拉达克山一带过境,就有机会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额外的地缘潜力了。既然这个战略方向已经确定了,那么依照我们之前所积累的寻路经济学,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喀喇昆仑山东段南北两侧,找到相应河谷来对接出可行的道路了。  我们先来看看什约克河右岸,是否有源自喀喇昆仑山南坡并相对开阔的河谷,来帮助往来的商旅靠近山脉分水线。在诸多竞争者中,一条河口(汇入什约克河的点)位于拉达克山北麓中部,西北方向切割喀喇昆仑山脉南坡的河流,最为引人注目。这条叫做努布拉的河流也是什约克河最大的支流。  对于努布拉河这个标签来说,知道的人应该并不多。然而提到“锡亚琴冰川”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关注克什米尔的朋友就有深刻印象了。在国际部分我们也曾经特别关注过这条冰川。这个地理单元之所以被人所知晓,主要是因为政治和环境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争议热点。直到今天为止,印巴两国仍在为争夺锡亚琴冰川的归属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环境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国际部分也已经渲染过了。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也被世人称之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战场”。绝大部分为之付出生命的印巴军人,并不是死于战场,而是由于自然灾害。仅仅是在一年前(2012年4月7日)的一次雪崩中,巴基斯坦方面就有140人葬身于此(绝大部分人,甚至无法找到尸体)。  锡亚琴冰川并非完全与努布拉河谷这个标签重叠。它实际上所指向的是河谷的上游部分。问题在于,你如果想通过这条河谷翻过喀喇昆仑山的话,上游河谷的通行情况恰恰是最重要的。很难想象,这样一段被我们视为死亡之谷的河谷,能够帮助打通拉达克地区与西域之间的通道。  如果努布拉上游地区的情况一向如此,相信在古典时期是没有人愿意尝试在此开辟道路的。然而实际情况是,这段山谷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冰川。它真正由一条正常河谷,成为一条冰雪覆盖的“冰川”的历史不过两百年时间。也就是说,在18世纪之前,努布拉河谷都是可以打通连接西域的道路的。而在此之后,由于气候变化,冰川开始向下生长,道路由此被完全封闭了。  这样看起来,在英国殖民者能够控制克什米尔时,他们便已经完全没机会打通这些古道渗透新疆了。相应的,印巴双方在用停火线初步切割克什米尔地区时,似乎也很难对锡亚琴冰川的归属作出决断。因为按照双方在南部人口聚落区所划定的停火线,结合与喀喇昆仑山口这个重要分割点的连线(为什么重要,我们后面会分析到)来看,锡亚琴冰川更应该归属于巴基斯坦方面。然而以努库拉中下游河谷归属印度这一点来看,印度人也有理由顺着河谷,上溯到喀喇昆仑山之巅。有鉴于此,双方在划定停火线时,也的确没有明确锡亚琴冰川的归属。这也使得冰川本身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我们甚至可以说,它的这种未定状态成为了印、巴两国走向最终和平的拦路虎。  从地缘控制力角度来看,印度方面在争夺冰川控制权时会显得更有优势。控制努布拉——锡亚琴谷地入口的印度人,在兵力投送、后勤补给方面明显会更有效率。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要想进入这条谷地,所面临的困难就要更多了(虽然这种平均气温零下三十度的环境,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基于此,目前印度控制了冰川两侧大部分的山口也就不足为怪了。  印巴两国今天对于锡亚琴冰川的这种争夺,更多是基于地缘战略上的一种避险需要。对于巴基斯坦方面来说,印度如果拥有了这个突出部,插入到它和中国之间的话,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地缘威胁;而对于印度来说,不能完控一条河谷的上游部分,让自己的敌人有机会俯视自己同样也是一种威胁。更何况努布拉古道之所以封闭,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在现在这个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谁又能保证有朝一日,巴基斯坦人甚至中国人,不会有机会修通一条公路,将军力快速投送到努布拉河谷呢?  说起来这件事,双方也都有自己的理由。一定要怪的话,就怪努布拉河谷长的太“斜”了。它要是朝正北或者东北方向切割喀喇昆仑山脉的话,估计也就不会造成今天的尴尬局面了。然而,也正是努布拉河谷的这种走向,让它所指向的方向不是藏北高原的腹地,而是结构上最“薄”的藏北高原西北角。这种走向从战略上就决定了,通过努布拉河谷翻越喀喇昆仑山脉之后,能够以较短的时间穿越近乎无人区的藏北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南沿绿洲带。至于在喀喇昆仑山脉北麓,又是哪条河流在接应北上的商旅,这条河谷通道又与中央之国有着怎么的关系,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