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劳河对接的这个板块,从流域上看的确与巴尔蒂斯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离开马劳河源头之后的查谟人,所能寻路前往拉楚河的河流共有两条,分别为:德拉斯河和苏鲁河。查谟人正是顺着其中的苏鲁河穿插到拉楚河谷,出现在拉达克人面前的。 这两条河流,与其西侧另外两条曾经在我们文字中出现过的河流:欣库河、希格尔河(注意,不是印度河北岸“希格尔地区”那条希格尔河)属于同一流域。在解读巴尔蒂斯坦的地缘结构时。位于印度河左岸希格尔——欣库河谷,曾经我们被标定为了巴尔蒂斯坦内部六大亚板块中的“古尔德里”。一般认定欣库河为这个扇形流域中的干流,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整个流域称之为“欣库河流域”。从这个角度看,德拉斯——苏鲁河谷所在的地区,应该很有可能是巴尔蒂斯坦的一部分了。 然而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我“印巴停火线”从欣库河流域中穿而过。将德拉斯河及其以东地区划分给了印度的拉达克地区。这条停火线甚至切割了数流合一后的欣库河下游河道,以至于无论哪一方,要想完全沿着一条连通的河谷,通往拉楚河的话,都必须经由对方的控制区。 这片被拉达克人控制的“半个欣库河流域”,在今天印度的行政图上,被从拉达克当中分割出来,单独建制为了“卡吉尔县”(也译“卡基尔”)。而以拉楚河谷这中心的拉达克核心区,则成为了“列城县”。当然就历史归属来看,无论卡吉尔还是列城都是拉达克的一部分。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卡吉尔更应该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地缘板块了。 卡吉尔地区被从拉达克板块分离出来,并非源于印度人的行政分割。恰恰相反,印度人之所以觉得有必要,为卡吉尔地区设县,是因为这个板块已经显示出了地缘独立性。上一节我们也说了,这个板块呈现出与巴尔蒂斯坦相似的地缘特征。即人种以藏族后裔为主,而宗教则已经基本转化为伊斯兰信仰了。 鉴于与之相邻的巴尔蒂斯坦、克什米尔盆地,都已经为穆斯林所覆盖,卡吉尔出现这样的变化实属正常。事实上,生活在卡吉尔谷地中的部族、宗教结构要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复杂些。由于处在两大种族、宗教的交合之处,这些各自独立的部落,在宗教信仰上也呈现出混合性和独特性。简单点说,卡吉尔的情况有点类似于黎巴嫩,有许多种族混杂居住,并且和平共处。除了从拉楚河谷迁移而来的藏人以外,还有从巴控克什米尔、克什米尔盆地,以及印度河平原渗透而来的,高加索人种属性的部落。这些在山谷中择地而居的部落,又各自有着独特的宗教仪式和文化。 对于拉达克人来说,卡吉尔地区可以算得上是殖民地。今天生活在卡吉尔地区的人口,已经和拉达克本部的人口基本持平了。由于这一地区的宗教、文化属性,已经伊斯兰化了。所以无论印度有没有用行政方式,将之分离出来。卡吉尔都应该被视作一个单独板块了。 很明显,这样一个已经伊斯兰化的的板块,会被巴尔蒂斯坦人以及巴控克什米尔内其它穆斯林视为天然领地。事实上,卡吉尔地区也一直是克什米尔游击队(巴控)的重点渗透目标。然而,这些穆斯林武装试图控制卡吉尔地区的理由,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一块伊斯兰之地。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曾经给卡吉尔这个标签,加了一个“走廊”的后缀。在厘清查谟人进攻拉达克的路线之后。这条走廊连接拉达克与克什米尔盆地作用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只不过,在历史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并非是查谟人出奇兵攻击拉达克的苏鲁河——马劳河通道。对古典时期的商旅和今天的印度人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经由德拉斯河谷作为穿透卡吉尔地区的通道。因为这条河谷可以帮助他们对接进富庶的克什米尔盆地。同样的,巴尔蒂斯坦人也可以选择借由德拉斯河谷,进入拉达克或者克什米尔盆地。 基于卡吉尔走廊内的几条河谷通道,能够帮助拉达克人通过克什米尔盆地以及印度河平原,拉达克人和印度人不想失去它就可以理解了。而对于那些来自巴基斯坦军队和那些圣战者来说,即使他们认为战略上已经很难改变卡吉尔地区的政治归属,但不断袭扰这一地区,尤其是控制克什米尔盆地通往拉达克地区要道的“德拉斯河谷”,在战术上无疑能够影响印度对印控克什米尔北部地区的控制力。 卡吉尔地区第一次引起世界关注,是在1999年5月——7月。由于巴基斯坦军队和游击队的强势渗透。印巴双方在德拉斯河谷(新闻中译为“达拉斯”)发生了激烈冲突。这一冲突甚至被一些军事专家升级为“第四次印巴战争”(卡吉尔冲突)。 实际上,就这次战争来说,巴基斯坦方面的战术目的应该并不在夺取卡吉尔地区的控制权。因为除非印度人想失去拉达克。否则即使付出再大代价,也一定会从巴基斯坦渗透者手中,夺回了那些俯视德拉斯河谷的高地的。之所以要冒着挑战印巴停火线合法性的风险,渗透卡基尔地区。主要还是为了支援巴方在锡亚琴冰川的军事行动(同一时期,巴方也在锡亚琴冰川展开了军事行动)。对于这条国际公认的,尚未停火的冰川。巴基斯坦方面有充分的理由,希望在尘埃落定之前,改变目前印度占优的局面。 在没有对克什米尔地区作出详细解读之前,相信中印、印巴各方,在实际控制线附近的那些军事行动,在大家的脑海中存在的意义,仅仅是用来挑动民族情绪。而如果详细理解了这部分内容的话,相信大家再看到类似新闻中,马上就对那些军事行动的战略、战术价值有清晰的判断了。而这也正是地缘解读的意义之一。 查谟人当年在占领拉达克之后,并没有卡住脚步。拉达克西侧的巴尔蒂斯坦,以及东则的阿里地区都成为了它的军事目标。最终攻入阿里地区的查谟人,被从卫藏地区而来的西藏地方政府赶了回去。只不过,此时无论是西藏地方政府,还是更高一级的清政府,都无力再为拉达克出头了。看看同一时期,中央之国的东部发生了什么,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查谟人能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得到拉达克了(1940年——1942年,改变帝国命运的“鸦片战争”爆发)。 拉达克并非唯一被英国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从中国的宗主权中剥离出去,并入克什米尔的地缘板块。很快,另一个与中央之国地缘关系更加紧密的板块:吉尔吉尔——罕萨板块,即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地缘结构,我们现在已经比较清楚了。通常情况下,这一地区被从北至南分为拉达克、克什米尔盆地、查谟三大板块。只是根据现在的地缘结构,我们又把拉达克通往克什米尔盆地之间的“卡吉尔”地区独立出来了。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时,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以巴基斯坦今天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划分来说,这一地区是被分割为两块的。一块就是印度河干流河谷流域;另一块则是独立汇入上印度河平原,最终与印度河干流在上、下印度河平原交割点汇集的“杰赫姆河流域”(巴控山地部分)。在正式沿印度河谷继续向西推进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后者的情况。因为按照地缘关系来看,如果苦心经营克什米尔盆地的查谟人,想进一步扩张的话,他们最应该先行解决的就是这片与之属于同一流域的山地。 巴控克什米尔南部地区所指向的“杰赫姆河”,我们在克什米尔盆地时已经熟悉过了。简单点说,印度得到了杰赫姆河上游最精华的盆地部分(杰赫姆河上游河谷平原)。而杰赫姆河位于盆地西、北部山地的,包括杰赫姆河上游的另一条主要源头“尼兰河”在内的集水区,则归属了巴基斯坦方面。 按照核心区与边缘区地缘关系来定位,这些同属山杰赫姆上游地区的山地,应该是克什米尔盆地的天然附属板块。如果克什米尔盆地是最初的“克什米尔”,那么这个标签外延的第一个板块,就应该是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南部,这片狭长山地了。 从克什米尔概念的演变过程来看,情况也的确如此。当身处斯利那加的查谟大公准备将整个克什米尔高原带入印度时,最先表示反对并武装起来的就是这片山地的穆斯林。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这些生活在克什米尔盆地西、北部的穆斯林,为自己张贴上了“自由克什米尔”的标签。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看出自由克什米尔所指向的地区,也可以算是“真正”的克什米尔地区了。由于在印巴分治之前,这片山地被建制为“蓬奇省”,所以这一地区在很多文献中也被标注为“蓬齐”(现在其中部还有个蓬齐县)。 尽管在印巴分治的过程中,蓬齐地区的意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隶属杰赫姆河流域的这片山地,仅仅占据了整个巴控克什米尔地区15%的面积。今天巴基斯坦方面能够得到半个查谟人整合出来的“克什米尔”,还要看蓬齐北部那片占比85%的山地的意愿。 “自由克什米尔”北部这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在巴基斯坦的行政序列中的名字也非常简单,就叫“克什米尔北部地区”(简称“北部地区”)。与自由克什米尔一样,这一地区现在也是属于自治地区。其实无论是巴基斯坦人还是印度人,习惯了热带低地生活的他们,在控制这山地部落时都有些力不从心。如果不是有一直虎视眈眈的异教徒——印度人在侧,这些来源复杂的山地穆斯林,会更愿意选择独立。 从地理结构上看,“克什米尔北部地区”所对应的印控克什米尔板块就是拉达克了。相比印、巴两国在南克什米尔地区的纠结(印度绝对不想失去克什米尔盆地,而巴基斯坦又认为这是穆斯林之地),北部地区的分割反而相对简单些。如果让拉达克人在印、巴两国之间选的话,他们自然会选择宗教态度更为宽容的印度。当然,这并不代表北部地区就没有争议了。基于沟通拉达克的原因,卡吉尔走廊也同样是印度不能割舍的板块;而如果失去开口在锡亚琴冰川,印度也一样会觉得不安全。 印巴两国在北克什米尔的地缘分割线,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解读的很清楚了。从宗教角度说,就是坚持藏传佛教信仰的拉达克藏族人,归化了印度;而转而成为穆斯林的巴尔蒂斯坦藏族人,成为了巴基斯坦人。不过巴尔蒂斯坦并非是“克什米尔北部地区”的全部。这一板块的正式名称,通常是“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 出现这种联合名称,通常意味着这一看似统一的板块内部,应该还是有明确地缘分割线的。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克什米尔”这个标签的出现,也是如此。巴尔蒂斯坦与吉尔吉特现在最直观的地缘区别,就是吉尔吉特人是高加索人种的穆斯林。只是由于它处在重要的战略通道上,族群来源比较复杂。与印度河平原上的“印度雅利安人”在语言、文化上有明显的区别罢了。 不过这两个地理相连的板块,被统一为一个地缘板块也并非不可以。最起码一千多年前,“勃律”之名曾经同时出现在这两片土地上。有趣的是,当时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两地的种族结构,和今天很可能是类似的。因为原来居住的巴尔蒂斯坦地区的“勃律”人之所以要迁居吉尔吉特,变身为“小勃律”,是由于吐蕃人入侵巴尔蒂斯坦,直接控制了勃律故地(大勃律)。如果勃律人是欧洲移民后代,而吐蕃人又殖民巴尔蒂斯坦的话,现在这种黄、白分割的地缘结构,在当时可能就初步形成了。 虽然吐蕃人代表黄种人向克什米尔地区渗透的时间,是在中央之国的唐帝国时期。但这并不代表在此之前,克什米尔的土地上,就一定是欧洲移民的天下了。按我们之前的分析,那些羌系部落很有可能已经打通了经由克什米尔地区的,帕米尔——青藏高原通道。 那些历史民族的人种问题,并不是我们必须搞清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每一个板块的地理结构,以及所处的地缘位置。从这点上来看,与中央之国关系最为紧密的,并非是今天中印边境纠结的那些板块,而是处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吉尔吉特。下一节,我们就将把视线聚集于此,看看吉尔吉特是怎么在历史上充当中、印,今天充当中、巴连接纽带的。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720575207&uk=268777676
印控克什米尔地缘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