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赵紫阳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123456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赵紫阳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123456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且末、鄯善、婼羌地缘结构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车尔臣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离开昆仑山——阿尔金山之后,并没有象其它河流那样,径直流向沙漠腹地。而是在山前平原穿行向南约100公里后,转而向东流向了罗布泊方向。对于东行的张骞来说,这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大利好了。最起码他在塔里木盆地最后的行程,不必再担心淡水补给的问题。 我们上一节也说了,车尔臣河下游建制有两个国家。以车尔臣河的形态来说,最有可能先出现在张骞面前的,应该是河流拐角的那个位置(因为河流会减速,有利于形成天然绿洲)。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中,“且末县”正是建制于此。而与皮山、轮台等标签一样,这个名字在两千多年前也曾经出现过。 在历史记录中,且末是一个人口一千六百一十人的农业小国。相比其它同等体量的国家,记录者对且末国的描述,算是相对丰富的了。他们甚至特别注明了,这个绿洲小国能够出产葡萄等瓜果。鉴于且末国是汉使西入南道,最先看到的农业国家,这些在中央之国闻所未闻的农产品,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尽管且末国的产出,让帝国来客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与车尔臣河的流量相比,这个绿洲小国的人口实在是有点少。前面我们也说了,整个车尔臣河流域的人口,超过了一万五千人。且末国的袖珍体量,意味着承载人口的重担,落在了且末以东,至罗布泊一带有绿洲身上了。 控制且末至罗布泊一带水资源的国家,就是曾经以楼兰为名的“鄯善国”。楼兰曾经是我们西入塔里木盆地所解读的第一个国家。公元前77年,迫于汉帝国与匈奴的双重压力,本来活动中心在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的楼兰国,迁至了车尔臣河流域(同时改名为“鄯善”)。 事实上,说楼兰迁至车尔臣河流域,也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汉帝国到来之时,楼兰人并非是一个农业国家,而是一个纵横罗布泊以西,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游牧部落。除了孔雀河下游以外,车尔臣河流域本来也应该是楼兰人游牧范围。楼兰人的迁移,更多应该被定义活动中心的迁移。或者说,汉帝国为了断绝楼兰与匈奴的联系,迫使其放弃了孔雀河一带的牧场。 鄯善最记录人口数量为一万四千一百。这样的人口数量,在塔里木盆地的农、牧国家中,应该算是大国了。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定,楼兰、鄯善变身前后的人口数量有没有出现变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逐水草而居的楼兰人,因为被迫放弃了北部草场,而影响到了部族生存的话,这支游牧属性的部落是不会轻易就范的。 事实上,变身为“鄯善”之后的楼兰人,所能保有的草场的确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决定迁移的同时,楼兰人也向汉帝国提出了一个请求——屯田积谷。即汉帝国派人至车尔臣河流域屯垦,以帮助新的鄯善国立国。这种请求对于汉帝国来说,其实是个双赢的合作方式。一方面,以游牧为主的楼兰人,必须仰仗汉帝国的技术输出方能保持自己的国力;另一方面,汉帝国也可以因此而加强对塔里木盆地东大门的控制。 基于上述原因,楼兰人算是在汉帝国到来之后,变化最大的部族了。不仅国家的位置迁移了,就连生产生活习惯也逐渐汉化。在东汉时期,鄯善已经大致由游牧经济转化为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了(包括服装都已经汉化了)。 除了汉帝国的影响以外,塔里木河流域的环境变化,也应该是促使楼兰人转变生产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在后来,在自然力和上游开发的双重影响下,塔里木盆地水系能够向罗布泊洼地输送的水资源日渐减少,如果不转而采取农耕这种更能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生产方式,鄯善国是很难保有原来的人口规模的。 不管楼兰人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但在张骞从丝绸之路南线回程的时候,他们还是匈奴控制下的一支游牧部落。这意味着张骞在进入车尔臣河流域时,就算是进入到了匈奴的势力范围。由于匈奴人直接整合的目标,是那些与之同属游牧体系的“引弓之民”(农业国家,主要是以收税等形式间接控制)。张骞如果想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最好是在进入到且末境内时,就开始转而寻找新的路径回到汉帝国的西北边境板块——陇西。 以板块关系来看,如果张骞想避免罗布泊——河西走廊地区,回到陇西的话,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从青藏高原北部,也就是今天的青海境内穿行。在这片高原的东北角,有已经我们分析过的湟水河谷以为接应,帮助张骞渡过黄河,回到汉帝国的领地。 横穿青海,连接陇西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道路,被称之为“青海道”。在北宋时期,由于崛起于西套平原的西夏王国控制了河西走廊,青海道甚至成为了宋王朝沟通西域的主干线。当然我们知道,青海道其实并不好走,湟水河谷以西都属于干旱的高原游牧区。汉、匈相争的时代,青海地区的控制者是那些被归类为“羌”的游牧部落。 尽管华夏文明与羌系游牧部落之间有着极深的渊源,但从本质上来说,已经步入先进农业时代的华夏民族,在黄土高原的壮大,实际上是在挤压那些仍在坚持原始农牧生活的羌系部落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并不能指望越过昆仑山——阿尔金山之后,能够受到热情的礼遇。然而相比在匈奴之地的风险,这种尝试还是值得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张骞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切入青海地区。如果他决定在且末一带转向的话,那么那条在阿尔金山、昆仑山脉的夹缝中流出,并有源头横穿昆仑山主脉的车尔臣河上游河谷,应该可以成为不错的选择。实际上,车尔臣河也并非是唯一登上青藏高原的选择。位于车尔臣河西侧的喀拉米兰河,上游河谷也向昆仑山脉的南面有所延伸。上述两条河谷,看起来似乎都有机会带张骞穿越昆仑山脉,进入到青藏高原北部。 如果张骞准备从喀拉米兰河或者车尔臣河上游河谷,穿越昆仑山脉的话,能够为他充当向导的应该并不会是且末人,而是游牧于昆仑山北麓,这两条河谷一带的小宛人。在历史记录中,小宛国是一个人口刚过一千,和戎卢、渠勒昆仑山麓国家一样,是并不处于丝绸之路交通线上的游牧小国。鉴于这一地区整体的干旱环境,这些应该属于羌系的游牧部落,与他们在黄土高原的远亲们一样,主要是以牧羊为生(当然还会有马了)。 无论小宛人是否对张骞友好,张骞都没有可能从他们那里打听到,借道青海回程的道路。因为即使是小宛人,也不会去尝试从喀拉米兰河或者车尔臣河谷穿出,去它们南面的高原寻找放牧的机会。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昆仑山背面,这片最低海拔超过四千米的土地,尽管被划入了新疆的行政范围,但它在地理上仍然属于藏北高原的一部分。 提到“藏北高原”四个字,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无人区”了。的确,我们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渲染这个板块的恐怖之处。当然,这片高寒无人区也并不是生命的禁区。依靠那些顽强生长在高寒地区的植被,那些青藏高原所特有的哺乳动物,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还是能够生存的。只不过,对于游牧部落来说,为了那点稀疏的牧草,去穿越大片荒漠化(且气候恶劣、氧气稀薄)的土地,实在说不上是什么好选择。 由于行政分割的原因,整个藏北高原今天被划分为了三个自然保护区,即:面积最大的,西藏所辖的“羌塘自然保护区”;归入青海境内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以及阿尔金山以南,柴达木盆地以西,为新疆领有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如果张骞真的准备从小宛过境的话,那么他一头扎进的将是今天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腹地。要是那样的话,他活着见到黄土高原的机会,绝不会大于走河西走廊(就算被匈奴人抓住,也不会杀他)。 对于人类来说,穿行象青藏高原这种高海拔地区,最大的困难总是由海拔所引起的。过高的海拔不仅会直接让人产生高原反应,更会引发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更别它因为不适人类生存,而无法战略补给的问题了)。因此张骞如果想活着回家的话,在进入车尔臣河下游之前,就转进那片被打上“阿尔金(自然保护区)”标签的藏北高原,是非常不可取的(也不会有人建议他这么做)。 准备绕道青藏高原回家的张骞,在放弃横穿藏北高原的想法之后,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过境且末之后,沿着车尔臣河继续东行,在今天若羌县一带,寻机切入到昆仑山北麓。此时的他应该打听到明确的信息:在绕过藏北高原最北部,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脉所于包夹而成的那片山地之后,他将有机会切入青藏高原最大的低地区——柴达木盆地。而这个海拔骤降到2600——3000米的盆地,将是它绕过河西走廊的希望所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