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匈奴的报复与帝国的反击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如果说马邑之围拉开了汉帝国战略反击的序幕,那么龙城之战就相当于一把钥匙,直接在双方漫长的边境线上,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自此役之后的十年间,汉匈之战在军事上进入了惨烈的拉锯阶段,每一年都会有战事发生(此阶段终于公元前119年的河西之战)。只不过,与马邑之战以前的情况有所不同,匈奴不再总是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汉帝国开始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的将匈奴逼入死角。 当汉帝国明确摆反击架势之时,作为一直以来掌控战争节奏的匈奴一方来说,自然是不会甘心让汉军占得上风。更何况,此时匈奴人的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龙城之战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128年。匈奴方面又一次借秋高马肥之机,向汉帝国发起了全而进攻。 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攻击的主力,应该是匈奴左贤王部。因为遭受攻击的方向,是当年由燕国所初立的,辽西、渔阳、上谷三郡。也就是说,帝国在燕山一线的防线,是匈奴这次进攻的方向。在我们最初为匈奴内部,划分的“猎场”中,整个燕地边郡,都是匈奴左翼的劫掠目标。基于龙城之战当中,卫青所攻击的“龙城”,很有可能是匈奴左翼部落,在漠南祭祀中心的原因,左贤王诸部次年在自己的攻击范围,发起全面报复性行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前一年11月,曾经对渔阳发起过试探性攻击)。 关于帝国在燕山一线这几个边郡是如何划分的问题,不太清楚的朋友可以回看战国部分。在燕国部分,曾经对“燕北五郡”(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的地缘结构做过详细的解读。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汉帝国的反击序列中,为什么除了可以与原赵北三郡(云中、雁门、代郡)配合的上谷郡以外,其它燕北边郡所对应的防区,基本没有成为汉军反击的方向。即使遭受的攻击,也只是原地防守,一般并不会主动出击(为配合西部战场,李广、张骞在公元前121年,从右北平方向出击过一次)。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帝国在燕山一线的对手究竟是什么人了。从大的板块划分来看,整个燕山防线所对应的,自然是匈奴左贤王部了。然而具体到渔阳及其以东地区的防御对象来看,却在地缘结构上迥异于匈奴本部。 在中央之国的历史中,每一个边郡和长城的设立、修筑,都可以说是为了防止“胡人”南下。不过燕国最初所防御的对象,却并非是为患秦、汉边境的,崛起自蒙古高原腹地的匈奴人,而是游牧于大兴安岭——辽河流域一线的东胡部。不过,在秦人在中央之国为混乱的战国划上何止符时,北方的匈奴人也战胜了东胡等部,成为了北方草原的主人。匈奴左翼所领有的,大兴安岭——燕山西侧草原地带,实际上就是从东胡部手中夺取的。 尽管匈奴人最终战胜了东胡部,但他们却并没有彻底消灭(或者说融合)这些草原上的竞争者。遁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地带,暂时退而转为渔猎部落的鲜卑人;以及被压缩于大兴安岭——与燕山之间的西拉木伦河流域,从事游牧、渔猎生活的乌桓人就是东胡部的遗存。 匈奴人之所以没能完全整合掉东胡部落,并非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做不到。在我们解读草原游牧部落时,一直会提到一个“干草原”的概念。作为欧洲大陆腹地典型草原,干草原地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降水。因为一般干草原地区的年平均降水,是在250——450毫米之间。这样的半干旱气候,可以生长那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但却无法支撑乔木的生长。只有在干草原的边缘地区,那些更靠近海洋,能够相对充分接受海洋水气润泽的地区,才会出现大片森林。而在干草原地区与森林之间,就会出现一种过渡性的植被覆盖区——森林草原地带。作为草原的边缘,森林草原地带的生产方式,虽然主体上还是可以被归入游牧体系,但由于森林的存在,渔猎则会成为成为森林草原部落经济中,非常重要的补充。一旦草原被对手所侵占,这些森林草原部落甚至会很快退入山林,转而成为纯粹的渔猎部落(反之,如果有合适的时机,他们又会回到草原。典型代表就是鲜卑)。而在干草原地带,“纯粹”的游牧部落虽然也会经常渔猎,但只是作为一种游牧之余的补充罢了。 虽然相比干草原地带,森林草原地带的体量并不占优势,然而能够兼具游牧、渔猎两种生活方式的优点,还是让人不能小视这些过渡地区的潜力。比如乌桓人,虽然他们和其它东胡部落,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干草原地带不敌匈奴人。但一旦退入西拉木伦河流域,匈奴人就很难与之决战了。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之间,被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包夹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就是典型的草原——森林过渡地带,也就是我们刚才所定义的“森林草原”地带。在蒙古高原的西北边缘,被很多朋友牵肠挂肚、耿耿于怀的唐努乌梁海地区,也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山地——平原,草原——森林相接的地理环境,使得森林草原不仅使得居于期间的部族,同时显现游牧、渔猎两种特征,还有机会在夹杂出农耕区来。 总的来说,象匈奴这种典型游牧体系,并不适应那种被森林包围的感觉。对于习惯了大草原地带的他们来说,那些与草原相杂的森林,将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机动性,以及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这些与燕地边郡相接的森林草原地带,匈奴人宁愿留给乌桓人来经营(前提自己是乌桓人的臣服了)。 当匈奴人决定从辽河流域入手(西拉木伦河为辽河上游),从东北地区攻击汉帝国时,乌桓人肯定会被征调给予配合的。然而无论是汉帝国还是乌桓人都清楚,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在匈奴帝国地缘结构中的边缘地位。因此,如果没有匈奴人的直接介入,乌桓人本身并不太会主动为患汉帝国。而即将发起战略反击的汉帝国,也不会把大兴安岭以南、以东地区作为主攻对象(双方在渔阳以东地区的攻防,都只能算战术级别的了)。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汉帝国在公元前128年所发起的反击,仍然是在汉匈战争的正面战场:雁门——代郡一线。很快,在龙门之战中初试锋芒的卫青,被调至雁门。这一次,他所率领的反击部队,也伴随汉武帝对其能力的认可,相应增加至了三万。 配合卫青发起攻击的,是另一路由代郡北上的汉军(李息部)。之所以将卫青所率领的主力放在雁门出击,是因为在匈奴这一波秋季攻势中,雁门郡也与燕山防线一样,受到了冲击。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次反击也是为了弥补去年的遗憾。因为在上一年春,除了攻袭龙城的卫青部,顺势收复了张家口一带以外。北出代郡、雁门的两支部队,都蒙受了重大损失。很自然,他们也没有可能帮助帝国,把控制线从武州山——苏木山一线,推进到阴山北麓的秦长城一线了。 从结果上看,卫青所组织的这次秋季反击战,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的,匈奴方面的直接损失为二千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战役,汉帝国在雁门、代郡方面的控制线,也开始象上谷方向一样向北推进了。 经由卫青在公元前129、128年所主导的两次战役,汉帝国在山西高原与蒙古高原相接的这一地区,实际控制线究竟推进到何种程度,我们并不能十分确定。因为在这一过渡地区存在两条地缘分割线。一条是西起辉腾梁(属阴山东),东至大马群山(属燕山西)的分水线。今属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山前地区”的阴南丘陵,及其以东的张家口盆地,都是属于这条分水线之南。推进到这条分水线的话,汉帝国这几个边郡的安全也就有了基本保证了。 然而如果要更好的保护雁门、代郡、上谷的安全,汉军还必须继续向北推进。前面我们也说了,在张家口盆地以北,沿燕山山麓的草原地带,被称之为坝上草原。所谓“坝”的本意,指的就是台地。这片台地,其实也可以被看作是蒙古高原南部,由阴山——燕山山脉余脉,单独圈出的一个类盆地区。因为两山除了在我们刚才所划定的分水线一带,有破碎山地对接以外,还在其北约80公里处,连成了一条弧状的丘陵线,完美的将这片台地包围了起来。 这片台地目前大部分划归为河北境内,在两千多年前,整个台地无疑都是为连片的草原所覆盖,我们完全可以用“坝上草原”的标签,覆盖这一板块。在秦帝国的版图上,他们已经把长城推进到了坝上草原的北部,将这个燕山——阴山相接处的草原跳板,纳入了中央之国的范畴。今天河北与内蒙古在这一地区的分界线,也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一点。 要想控制坝上草原,重修秦长城就是必须的了。以卫青的这次出击来说,暂时没有能力做到这点。因此公元128年秋季反击之后,汉帝国的控制线应该是稳定在了辉腾梁——野狐岭一线(今天这两条山地之上,仍然能看到秦汉长城的遗址)。虽然还不能说能够依托坝上草原北部的秦长城故址,完控坝上草原,但山西高原北部的战略安全已经有了保障。换句话说,匈奴再想象以前那样,如入无人之境般的深入马邑、平城所处的大同盆地,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当雁门、代郡、上谷三郡的基本安全有了保障后,接下来汉匈战争的重心就要向西转移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战役,也即将在卫青的率领在,在河套平原的战场上展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