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123456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赵紫阳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帝国时代 — 阴山防线的“双保险”外长城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
2022-12-19
尽管受降城只是一个深入戈壁的据点,并不具有直接的攻击力,也无法阻挡匈奴人南下。但在自己视为屏障的戈壁深处,让对手在自己的南下线路下有这样一个飞地,始终会让匈奴人如梗在喉。这意味着,匈奴人每次从戈壁阿尔泰山一带南下时,汉军都有可能得到充足的预警时间(驻守受降城的汉军,会以此为据点,派出斥候向四周侦听匈奴动静的)。 受此影响的,并不仅仅只有试图南下攻击河套地区的匈奴右翼部落。前面也有朋友问了,通过漠北之战,我们已经清楚了匈奴左、右两翼南下漠南草原的主要路径,那么匈奴单于本部又如何南下的呢?是否从戈壁腹地横穿而过?对此我们只能说,的确有可能从中线穿越。因为前面我们也说了,蒙古戈壁因为地势的原因,内部其实是有很多泉眼的。尽管总体水草状况不佳,还也能养活一定数量的游牧人口。只要熟知这些水草的位置,对于一直机动部队来说,快速穿越并非做不到。 当然,我们之前也分析了,单于分别在杭爱山、肯特山设庭,其本部大部分时候,应该也同样会沿戈壁左、右两侧南下。从地缘结构上看,如果南下攻击的是雁门、代郡的话,那么单于本部很可能就会与左贤王部一起,切入锡林郭勒草原;而如果此次南下的目标,是云中、定襄的话,那么沿戈壁阿尔泰山,会同右贤王部一起南下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虽然作为匈奴核心的单于本部,貌似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在漠北之战后,浚稽山——夫羊句山——受降城路线,却几乎成为了其南下的专属总线。因为前面我们也说了,在乌桓选择脱离匈奴实际控制后,匈奴势力范围开始整体东移。在基本放弃对燕山防线的攻击之后,之前由本部所负责的云中——代郡一线,转由左贤王部负责了;至于右贤王部曾经苦心经营的“河南地”及对应的阴北草原,则成为了单于本部的攻击区。也就是说,受汉帝国营造“受降城”直接影响的,并非原先一直循此路线南下的右翼部落,而是单于本部了。 有鉴于此,在赵破奴兵败,匈奴主力再次大举入寇的第二年(公元102年),那位“儿单于”就迫不及待的又一次组织力量,准备南下拔除这颗眼中钉。然而悲剧的是,在行军的路上,这位上位仅仅三年多的单于,便病死了。 这位年仅十八岁的单于,到底是不是病死的,其实是一件很值得怀疑的事。不过这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了。这一次大位更迭所透露的地缘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在儿单于身后,继承单于之位的,是他的叔父“右贤王”( 句黎湖单于)。也就是说,匈奴左贤王一直作为单于第一候选人的政治规则,在这个时候被明确打破了。 当匈奴帝国的重心开始整体向西倾斜时,左翼被边缘化的趋势其实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从这个角度说,右贤王开始“越位”参与角逐最高权力,也是大势所趋。从战术上看,这也许又是汉帝国通过外交手段,施展纵横之术的契机。然而从战略上看,我们却会发现,在经历过左大都尉叛乱、赵破奴全军覆没,这一系列事件后,汉、匈之战的形势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了。 一方面汉军在十年战争中,所展示出的不可战胜的神话,被从心理层面上打破了;另一方面,内乱也让匈奴人帝国的统治者意识到了,再困守于漠北,这个游牧帝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新的单于想坐稳位置的话,他们就必须带着部族南下攻略汉地,收割物资、人口。因此在公元102年秋,匈奴完成权力交接后,阴山一线的云中、定襄、五原、朔方诸郡,再一次拉响了警报。 在这一拔秋季攻势中,负责攻击阴山一线匈奴中、左部落还是收获颇丰的(除抢夺的物资以外,还杀掠了数千人)。面对急于复仇的匈奴人,驻守这些边郡的将领均未能取得胜利。当然,对于这一切,汉帝国也并非没有准备,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匈奴人已经不甘于困守漠北了。只不过,为了彻底防卫阴山防线的案全,汉武帝此时正在谋划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件:修筑外长城。 长时间以后,汉帝国所倚仗的防御核心,就是从秦帝国那里所继承的“秦长城”。在河南、漠南之战后,这些依山而建的长城防御体系,也得到了全面修复,变身成为了“汉长城”。无论从选址,还是汉、匈双方的地缘特点来看,这些最早由赵、燕两国修筑的长城,无疑都是最合理的选择(所以秦人也并没有另起炉灶)。即可以凭借山势增强防御力,又相当于拉出了一条农牧分割线。将有机会成为农耕之地的土地,纳入了防线内侧。 然后这样一条防线,也有他的弱点,那就是将漠南草原变成了“塞外之地”,放手交给了游牧民族。如果没有合适的第三方游牧部落,缓冲匈奴人的话,这片横亘于阴山——燕山之北的草原,几乎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匈奴人南下的跳板。理论上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修筑新的长城防线,将漠南草原也变成“内地”。这样的话,刚刚走出戈壁的匈奴人,在得到不充足水草补给的时候,就会遇到汉军的强力抵抗。即使他们能够突破这道防线,内长城防线也能够得到充足的预警时间了(而且突至内长城的匈奴人,还会被外长城的守军抄后路)。 从技术上看,这种想法无疑是十分疯狂的。因为为了节约资源、增强防御力,城防体系总是会依山畔水而建。对于特别善于筑城以自守的农耕民族来说,这几乎是一条金科玉律。在草原地带,修筑如何漫长的长城防线,先且不论成本如何,单就防线本身的防御力来看,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然而,汉外长城终究还是修筑了。事实上,受降城的修筑本身,就是修筑这样一条新防线的开始。即使匈奴人不视其为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帝国也不会把防御匈奴入侵的希望,寄托在一个点了。公元102年初,也就是儿单于病亡,匈奴人又一次大举南下的那一年。汉帝国开始了这项,为阴山防线上“双保险”的伟大工程。 之所以说,是为阴山防线而建,是因为在有乌桓人协防的情况下,锡林郭勒草原一线修筑长城的意义暂时不大。另外燕山山脉本身的自然防御力也要更强。匈奴人即使在这个方向侵扰,也很难深入到华北平原。相反,阴山一线的防御力就要薄弱的多了。恒山山脉——陕北高原——陇东高原以北地区,都曾经被匈奴深入甚至驻足。 由于负责修筑汉外长城的官员,是光禄勋(官号)徐自为,因此这条新防线也被称之为“光禄塞”(非“光禄城”)。从地缘位置上看,光禄塞所保护的,就是在匈奴河南地基础上建立的“朔方”、“五原”两郡。其西起于受降城西的“卢朐山”,东与云中之北的阴山长城相接;西境则向南与云中郡北的阴山长城相接。为了增加防御的层次,帝国甚至在阴山(乌拉山)——狼山之北,修筑了两道长城。一道在阴山山脉的北部边缘;另一道则更加接近今天的中蒙边境,并直接与今天蒙古国境内的受降城相连。 仅仅是一个受降城,就已经让匈奴人(尤其是单于本部)非常难受了。现在,汉帝国又准备修筑如此变态的防御工事,彻底阻绝单于本部渗透漠南的可能性。对此,匈奴人自然是无法容忍的。为此,在光禄塞开始修筑的当年,也就是匈奴人大举入寇汉境的公元102年秋,刚刚劫掠完汉朝边郡的匈奴人,并没有象以往那样很快带着战利品回到草原之上。而是尽可能的在回撤的同时,破坏汉帝国刚刚修筑的外长城防线。 很显然,在匈奴人的这次秋季攻势展开时,光禄塞并未完全修筑好,也未能有效阻挡匈奴人的南下。而在后来的历史中,匈奴人只要有机会再次南下突破防线,都一定不会忘记对它进行一番破坏。然而,我们并不用怀疑光禄塞及汉帝国全新修筑的其它“外长城”(河西长城),在汉匈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至于它在技术上到底是如何做到有效防御匈奴,又是否真的能让匈奴人无法接近农区,我们再接着分析。
前面有朋友说了,在过往的历史中,为什么很少见到汉外长城的资料。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横亘于草原上的长城,维护起来的难度的确有点高。在阴北草原没有办法变成农耕之地的情况下,后世王朝更倾向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翻新出自己的长城体系。在没有持续使用的情况下,即使后世在草原上见到那些风化严重的汉代长城踪迹,也很难将之与“长城”这样的,带有连续性的防御体系联系在一起。 感谢技术的进步,今天的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一窥汉外长城的全貌了。如果对照《汉.漠南之战示意图》中所标定的汉外长城位置,你甚至能够在谷歌地图(卫星图)上,自行找到它们的痕迹(包括每一个的囤兵的戍堡位置)。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史书所记载下来的“光禄塞”,竟然如此的壮观,以至于完全让匈奴人无法染指阴北草原地带。 并不能说在汉代以后,就没有王朝试图在草原上修筑过长城。在不被视为中华正朔的金朝,同为马上民族的女真人,甚至修筑了比汉外长城规模更为庞大的草原长城,它的东境甚至一直抵达大兴安岭的西麓。曾经有朋友问道,即使匈奴与突厥,其强盛期貌似都对应了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那么最为强大的草原帝国——蒙古帝国在崛起过程中,又有没有感受到来自中原的压力呢? 如果我们去看下女真人在草原上修筑的长城体系,应该就能感受到蒙古人的祖先们所承受的压力了。尽管金朝实际上只统治有半个中央之国,但边缘民族的身份,却能够帮助他们给予草原更大的压力,尤其是与其祖地隔大兴安岭相望的,蒙古人收起的高原东部(金长城就是具体的体现)。事实上,成吉思汗的祖父俺巴孩汗就是死在金人手中。当然,这些历史并非我们今天的解读方向。现阶段提到金长城,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对于一个以农为本的中原王朝来说,能够在草原之地修筑长城体系,是需要多么大的魄力。从这一点来说,光禄塞的修筑,不仅算是空前,也可以说是绝后了。 相比无山、水可依的技术障碍,远离农业区才是汉外长城未能延续下来的首要原因。事实上,我们这里所说的“外长城”,如果指的是秦长城以外,由汉帝国在那些游牧之地修筑的长城的话,那它就不仅应该包括阴山北麓,向西延伸至今天蒙古境内的这道长城体系(光禄塞),还应该包括庇护河西走廊的“河西长城”了。而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河西走廊,看到明朝修筑的长城,并将嘉峪关作为万里长城的西部起点,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片原来的游牧之地,水、土气候能够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也正是因为有了农业人口的支撑,河西走廊才有这个西北突出部,才能够成为华夏核心区的一部分。 在草原之上修筑长城,技术上的难度就是无险可依。为此,无论是后来被民间称之为“成吉思汗边墙”(蒙古后裔自然希望将之与自己英雄的祖先联系在一起)的金长城,还是二千多年前的汉长城,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以夯土的形式修筑而成。为了增强防御力,大都会在草原长城之外,再挖掘一条壕沟。单从建筑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是十分经济的,那些从壕沟中挖掘出来的泥土,正好可以成为兴边墙的建筑材料。今天,我们在一些平原地区兴建公园时,也能看到类似做法。一挖一堆,湖光山色便都有了。 当然,尽管能够依靠壕沟与边境之间的高度差,巧妙的增强草原长城的防御力,但在延绵千里的草原之上,这样一条长城能否有效挡于游牧民族的进攻,也是很值得怀疑的。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修筑复线,也就是不要把希望仅仅寄托在一道边墙上。事实上,既然不在草原上,这种复线、网络化的防御理念,也贯穿于其它不同时期的长城中。也就是说,长城从来不能被仅仅理解为一道连续的墙,一道能够将游牧民族完全抵挡在外面的墙。 真正让匈奴人感到头疼的,是遍布于长城沿线的戍堡、烽火台。通过峰火这种通信形式,游牧民族前来侵袭的消息甚至规模,能够很快就传至后方,并使得农业区有充足的预警时间。如果长城与农业区的距离非常接近的话,匈奴人和后世的其它游牧民族,当然有机会凭借他们强大的机动能力,抢在农业区作出有效反应之前,就攻击得手。而将长城体系修草原之上,并增加复线,无疑让汉帝国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坚壁清野,并集结军力反击了。 总的来说,汉帝国兴建外长城之举,对于防御匈奴入侵是非常成功的。当这一套防御体系运转成熟之后,匈奴人能够攻击农业区得手的次数就很少了。这也使得匈奴人的经济进一步恶化,以至于在漠北之战过去一甲子后(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出现了五单于争位的情况。 当然,让匈奴帝国彻底走向衰弱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打造成功光禄塞长城体系,以及让乌桓人游离出匈奴帝国的控制,成为汉、匈之间的缓冲“国”。这两条防线建立的价值,在于有效的保护了汉帝国的核心区,使得匈奴人无法在阴山——燕山一线,获得利益。然而对于一个横跨蒙古草原的游牧帝国来说,他们的利益所指,并不仅仅是中央之国核心区。在东部经济被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西域成为了他们获取额外利益的空间所在。也就是说,如果汉帝国想彻底瓦解匈奴帝国的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也必须得到有效推进。 推进“断了匈奴右臂”战略的话,西域无疑将成为汉、匈两国争夺的焦点。然而在匈奴人战略上决心再次南下(尽没赵破奴军后),通过扩张来维系帝国向心力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焦点并不仅仅在天山南北。从地缘结构上来看,向南重夺河西走廊,切断汉帝国与西域这条狭长的战略通道,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真能做到的话,不仅能够将西域作为自己的后院,更能对汉帝国的西部防线造成巨大压力。 对于河西走廊的地缘价值,匈奴方面当然是十分清楚的。正因为如此,在重新分配战区之后,河西走廊成为了匈奴右贤王主力的重点攻击方向。然而清楚这一点的,并不仅仅是匈奴人,汉帝国也同样明白据守河西走廊的重要性。除了加紧移民实边,将草原变成为农田这样的战略动作以外,一条保护河西走廊的“外长城”——居延塞,也与光禄塞同时开始兴建了(公元前102年)。也就是说,当匈奴右贤王部开始南下攻击河西走廊时,他们将在相同的纬度上,遇到和单于本部一样的麻烦。至于汉匈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域一线,又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