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潮流”!听六位院士纵论创新
聚焦科技创新“四个面向”
以“机遇与挑战:融合创新与大学发展”为主题
2020年11月至今
我校举办了
六场 院士智库创新论坛
六位院士就各自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
分别开展了报告会
智慧碰撞的“课堂”里
院士都讲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
快搬好小板凳,一起来回顾
GZHU
第一场
聚焦“工程振动控制前沿技术”
主讲人:徐建院士
主持人:周云副校长
院士智库创新论坛首场主讲人徐建院士在工业工程振动控制领域、工业建筑抗震领域、多源振动控制领域以及新型砌体结构领域等多个领域主编了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6 项,全国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金奖和银奖 2 项,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二等奖 6 项。主编国家标准 11 部,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 17 部,是 23 项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通过创新利用工程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突破短板,促进我国精密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报告中,徐建院士从专业领域出发,围绕精密加工制造、精密光学观测、国家重大工程、新能源工程、大科学装置等几大典型领域,深入介绍工程振动控制的前沿技术。结合“十三五”相关重大工程实际,徐建院士对工程振动控制的应用范围、发展趋势及其技术需求展开分析。其中,围绕工程振动控制在精密光学观测领域、新能源工程、大科学装置、多源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徐建院士结合实例,就相应技术的特点和难点、工程概况、重大发展需求与战略意义等进行了分析。
在互动环节,徐建院士与到会的校领导、相关学院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将积极整合相关学科团队的力量,强化优势资源配置,面向“十四五”发展和加快学校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的需求,广聚人才,进一步推动解决工程振动控制技术在理论突破、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大短板”和“卡脖子难题”,共同助推该领域的发展,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
GZHU
第二场
聚焦“网络空间主权”
深入解析网络空间安全
主讲人:方滨兴院士
主持人:张其学副校长
作为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方滨兴院士先后提出了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思想、信息安全属性可计算理论,先后担任信息安全关键技术“973”项目、社交网络分析“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主要从事物联网及安全、网络攻防对抗、大搜索、云计算及安全、智慧城市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报告会上,方滨兴院士聚焦“网络空间主权”,带领与会师生从主权的视角看网络空间和网络安全问题,围绕网络空间的定义、网络空间主权的基本要素、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定义、网络空间主权的冲突焦点等展开。其中,围绕网络安全问题,方滨兴院士结合实例演示了各类型网络空间存在的漏洞,强调了网络空间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他指出,网络空间主权应该受到互相尊重;国家间互不侵犯他国网络空间;互不干涉他国的网络空间管理事务;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活动中具有平等地位。在互动环节,方滨兴院士就师生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进一步阐释了网络空间主权的相关热点问题。
GZHU
第三场
聚焦中国高铁发展成就、挑战及展望
深入阐释高铁创新成果
主讲人:杜彦良院士
主持人:周云副校长
杜彦良院士长期从事轨道交通领域智能监测与安全控制研究,率先将智能结构理论与方法融入铁道工程安全保障技术领域,提出了“监测-评估-预警-修复”一体化的状态监测与安全运维技术体系,围绕国家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既有线提速铁路、城市智慧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了大型铁路桥梁、多年冻土路基、长大隧道及TBM施工装备状态监测、健康诊断与快速康复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杜彦良院士领导的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 项、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 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荣获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杜彦良院士本人获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教学名师、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和河北省突出贡献奖、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围绕“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及展望”,报告中,杜彦良院士从我国高铁的过去、现状和将来出发,围绕高铁的发展历史、取得的巨大成就、突破的关键技术等几大典型领域,深入介绍了中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现已处于世界前列。结合“十四五”相关重大工程规划,杜彦良院士对我国高铁已取得的成就、未来发展趋势及技术需求等展开分析。其中,围绕检、监测技术在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大型铁路桥梁自动监测技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川藏铁路重大项目等方面的应用,杜彦良院士结合实例,就我国高铁发展建设背景与意义、取得的突出成就、面临问题与挑战、战略思考与对策等进行了详细阐释。
在互动环节,杜彦良院士与到会的校领导、相关学院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将积极整合相关学科团队的力量,面向“十四五”发展和加快学校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的需求,广聚人才,进一步推动中国高速铁路防灾减灾、智能化检测设备研发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共同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
GZHU
第四场
工程抗震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主讲人:周福霖院士
主持人:周云副校长
本场主讲人周福霖院士是我国著名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隔震与减震控制领域的专家,他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隔震减震与控制学会(ASSISI)主席,为创立我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技术体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曾获得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10 多个奖项,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奖章、建设部劳动模范、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首届南粤创新奖个人奖等 10 多项光荣称号。
报告会上,周福霖院士从世界和我国防震技术的发展演变、我国工程结构隔震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工程结构减震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环境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工程防震(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五个方面展开报告。周院士指出,当前世界威胁人类安全的重大灾害中,地震是群灾之首,城市基础建设能够减震防灾是确保人类生命、国家社会安全的紧迫需求。为了终止灾害,各国正在积极探索减震防灾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周福霖院士回顾了世界和我国工程防震技术的发展历程,科普了几大传统抗震技术体系,并从结构传统抗震体系存在的主要三个问题出发,总结了我国历史上频发地震灾难的原因,进而引入隔震、减震和防震技术的相关内容。周院士系统讲解了多种隔震模型和机器,世界和全国各地区地震振动台的试验结果实例,以及隔震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在减震方面,周院士重点结合我国消能减震在桥梁、大厦、隧道等领域的发展应用,凸显了减震体系的重要性。随后,他从地铁诱发振动的三大环境影响出发,聚焦新时代下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减震防灾技术新要求,通过列举多个实例,提出隔震、减震控制体系是目前的较优选择。周院士指出,我国政府正加大力度重视和支持隔减震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隔减震技术的时代即将来临,未来将能有效终止地震灾难。
在互动环节,师生代表踊跃发言,针对隔震减震技术提问请教,周福霖院士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整场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整场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深入浅出,对于增进师生对我国工程抗震隔震减震技术的了解,深刻领悟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GZHU
第五场
“把数学变简单”
主讲人:张景中院士
主持人:吴开俊副校长
张景中院士兼任广东省数学教育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教育数学协会(IAEM)理事长、四川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计算机应用》主编等职务。对几何定理可读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以及数学科普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果显著。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等奖励。
在报告会中,围绕“把数学变简单”,张景中院士以“一叶知秋”作为报告会引子,从1977年高考数学题出发,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他指出,“用新的定理和方法,可以把数学变简单”。张景中院士分别选取了初中、高中、大学数学的学习难点,从重建三角进课堂、点几何串通向量到微积分先于极限,带领在场师生回顾相应学科领域和知识的发展历程,通过知识原理串讲和经典题目的讲解,结合当前教学实践对新思路数学提出展望,最后得出“数学变容易不是梦”的结论。在互动环节,张景中院士就师生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进一步阐释了数学思维培养和实践的相关问题。
GZHU
第六场
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与发展战略
主讲人:郑志明院士
主持人:张其学副校长
郑志明院士是数学与信息交叉领域的专家,长期致力于动力系统、新一代密码、高性能空天密码关键技术和装备、人工智能和复杂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他兼任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工程部复杂系统与科学工程计算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研究院院长。他曾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等奖励。
报告会上,郑志明院士围绕“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与发展战略”主题,分别从技术的角度、应用的角度、发展的角度和现状的角度等方面,对区块链领域展开报告。郑院士首先指明了区块链的内涵、定义、起源和分类,指出区块链是下一代可信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贸易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通道。同时,区块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涉及到信息互联、人人互联、万物互联、价值互联等方面,体现着共信、共享原则。郑院士将区块链形象地类比为“经济体中的分布式账本”,结合区块链运行全景图,剖析区块链平台技术分层,并基于区块链的经济运行架构和环境特征,阐述了开放共识、分布式去信任、实现隐私和监管的融合、制定基于区块链合约规则的法治等发展要求。
在应用方面,郑院士详尽地分析了区块链的六个适用条件,指出区块链行业正处在从2.0到3.0的过渡阶段。在发展方面,要致力于打造基于“区块链+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共信、共享、法治的智能平台,迈进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2.0阶段。在现状方面,郑院士指出,建立我国的国家主权区块链基础平台迫在眉睫,并就区块链技术的技术困境、安全风险、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六大科学问题等予以分析。
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校发展实际,郑院士强调,要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在深入推进理论研究,系统性突破核心技术创新,完善产业、生态和社会治理平台,培养区块链领域的高质量人才等方面发力,以实际行动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把握科学创新机遇
在科研的路上
广大人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推荐阅读
军训休息间隙迷惑行为大赏↓↓↓
资料来源│广州大学新闻中心
封面制作│邹振东
微信编辑│陆韵霖
图文校对│邹振东
责任编辑│张芳 叶晓天 文蕙莲 邹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