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我校马玉宏研究员获评南粤巾帼十杰
近日
省妇联围绕科技创新主题
评选了第十二届南粤巾帼十杰
同时授予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我校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
马玉宏
荣获“第十二届南粤巾帼十杰”
“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马玉宏始终坚守对土木工程的热爱
以不懈的奋斗成就不凡业绩
与时代同行中尽显巾帼风采
让我们一起走近马玉宏研究员
听听这位良师的故事吧
「马玉宏获评广东省南粤巾帼十杰」
「左起第五位为马玉宏」
在很多人看来,土木工程是典型的工科,野外作业多,需要学习的知识繁杂多样,被认为是对女性“不太友好”的“难学”的专业。但是,马玉宏觉得专业没有性别之分,只有个体学习的差异。大学毕业后,她就与土木工程结下不解之缘。2000年博士毕业,马玉宏师从中国地震局谢礼立院士,2002年作为百名博士引进广州建委工作,后来到了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一直从事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工作。
初到抗震中心时,由于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理论研究,马玉宏面临着“理论研究丰厚,实践经验缺乏”的窘况。但这并未影响她对土木工程的热爱,马玉宏沉下身子,认真学习,项目负责人、同事、工人……都成了她的老师。从认识应变片开始,到压混凝土试块,再到一步步画图。马玉宏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请教,恶补试验书籍和试验标准,终于逐步掌握了振动台试验技术、压剪试验等技术,补齐科研短板,走上了抗震隔震的科研之路。
她在工程结构基于性态抗震设防及隔震等领域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建筑结构全概率、多目标抗震性态设防理论,系统构建了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原则、目标、理论及标准体系,为推动我国工程结构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面对“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这一国际前沿课题,在谢礼立院士的带领下,马玉宏和团队克服资料缺乏、研究难度大等重重困难,历经10余年潜心研究,建立了全概率、多目标抗震性态设防理论,作为3项创新性成果之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推动我国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04年,马玉宏又加盟到周福霖院士团队,致力于隔震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从纯理论研究转向了理论与试验、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并参编我国第一部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第一部桥梁隔震支座和建筑弹性滑板支座国家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助力我国隔震产品的研制、隔震技术和隔震产业的发展。
“每天都能听到马老师爽朗的笑声!”
“平时生活中十分和蔼可亲,也很随性,但是一说到研究和学术方面的事情,绝不马虎,对我们要求很严格!”
马玉宏将勤勉的科研态度投入到了教学当中。“那时我教授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析课程没有官方教材,也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马玉宏皱着眉头说。为了对学生负责,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并结合多年的知识积累,独自整理完善了地震灾害风险分析知识体系,并编写《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及管理》一书以便课堂教学。她的举动极大地促进了该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得到了业内的支持和认可,北京防灾科技学院就曾经将此书引入课堂,作为教材使用。
“一丝不苟”是马玉宏的学生对她教学风格的普遍评价。马玉宏的一位学生笑称,“马老师总要求他们协助师兄师姐做实验,而这实验并非做研究,而是帮忙整理实验器材。”对于学生的“抗议”,马玉宏表示,工作虽易,但却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让新同学迅速进入科研状态。这种为学生考虑、认真细致的教学态度,为她赢得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她作为核心成员,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减震防灾教师团队。
「马玉宏与学生们合影留念」
2008年汶川地震后,作为抗震工程的专家,马玉宏暂别家庭,与我校抗震研究团队一同奔赴地震现场进行考察。直至今日,她仍然忘不了离开那天的清晨,在准备出发的最后一刻还去看了一眼正在睡梦中的孩子。“离开他的早晨我是含着眼泪走的,非常舍不得。”她也忘不了考察期间靠自备的馒头、火腿肠、矿泉水来维持体能,撑到深夜……那些清晨起床,从成都开车去震区,进行科研调查的日夜已烙印在马玉宏的心上。
当时,作为整个考察组里唯一一名女性,她要和男同事们一起爬进已经被破坏的建筑,深入内部去查看破坏的形态,分析破坏的原因,但她没有一丝怨言。“我们经常晚上11点多才能回去,早晨6点多又要出发。”虽然困难重重,但对于一个研究者而言,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她希望能够去地震现场拿到第一手资料,了解建筑结构真实的破坏状态,回来后开展科研,找到能够保证建筑结构安全的技术方法,尽可能降低灾难带来的损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和同事选择坚持下来帮助震区恢复重建,“汶川疾控中心、汶川二小等都有我们广大抗震研究团队的参与成果,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难忘”,马玉宏感叹道。这次经历也促使马玉宏及团队加强对隔震设计理论及技术的深入研究。
「马玉宏于广东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2周年座谈会中发言」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的超级工程,面临长期复杂海洋腐蚀环境和地震的双重威胁。马玉宏所在团队在国内外首次系统性地开展了海洋环境和地震耦合作用下隔震支座及材料性能劣化理论和试验研究,历经10年,创建了海洋环境下橡胶隔震支座及材料耐久性理论。当设计团队受邀到现场观看施工,爬上仍在建设的大桥时,马玉宏十分动容,“看着它从设计到成型的过程,内心非常自豪!”此外,她带领团队对国内外数十家厂家的隔震产品开展了大规模型式检验,为港珠澳大桥隔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做出了贡献。这些成果作为5项创新性成果之一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除此之外,团队还提出了核电厂基底整体隔震的策略,主持完成我国第一个核电站ACPR1000+核岛隔震整体试设计工作,设计并协助建造我国第一个隔震核电厂应急指挥中心,主持编制了国内首部核电厂隔震企业标准,成果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并被我国首部《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所采纳,为今后核电厂隔震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方法标准。
「港珠澳大桥」
一路风雨走来
马玉宏挥洒智慧和汗水
秉承科学求真、勇攀高峰的理想信念
胸怀甘于奉献、造福社会的崇高价值
彰显新时代女性的巾帼风采
向南粤巾帼杰出代表看齐
让我们始终保持向上精神
向马玉宏研究员学习
勇担祖国发展之重任
为铸就家国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相关资料源于受访者、南粤女声公众号
标题制作 | 程豪妹
图片制作 | 江思霖
文案编辑 | 刘姗姗 彭依淳
微信编辑 | 陈安祺 蒙佳然
图文校对 | 吴沛然
责任编辑 | 张芳 张晓琳 李志川 胡薰匀
若需转载 欢迎联络
GZHU1927@163.com